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新时代中国安全文化的意义、内涵及建设路径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作者:吕慧,高跃东
发布于:2021-03-30 共4606字

  "安全文化"一词起源于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爆炸及核泄漏事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事故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一词,认为安全文化的缺失是该核电站事故的深层次原因,亦即人的因素造成了事故。1988年,在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出版的《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一书中,将安全文化确定为一种重要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1992年,INSAG的报告文件《安全文化》首次译成中文,并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安全文化作为现代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正式传入我国。

  本文简要介绍了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阶段,总结归纳了新时代下安全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并提出了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现状与培育路径。

安全文化建设

  发展阶段

  结合我国的时代背景和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1992-2002年:安全文化萌芽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转型,这个时期的安全生产因经济体制转轨,工业进程加快,民营小企业迅速发展等原因,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安全状况出现较大反复。这个阶段全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先后由原劳动部(1998年前)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8-2002年)行使。

  某地安全体验馆

  在安全生产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个阶段,安全文化的理念进入了安全生产领域。1993年,时任劳动部部长的李伯勇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标志着安全文化从核安全领域传播到安全生产领域,并将与安全管理实践密切结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之后,"安全文化"多次在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会议和活动中被提及,例如1995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1995年5月,全国第五次安全生产宣传周将"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列三大主要内容之一;1997年5月,由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劳动部、有关产业部委组织的"国际安全文化专家研讨会"在甘肃召开;2002年,我国将"安全生产周"改为"安全生产月",使"安全生产月"以安全文化形式传承下来。

  第二,2003-2017年:安全文化蓬勃发展阶段。

  2003年,为遏制连年上升的生产安全事故,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在法制、体制、机制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安全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繁荣和发展。

  2005年,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出"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安全文化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11年11月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别印发了《"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安监总政法〔2006〕88号)、《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安监总政法〔2011〕172号)。同时,在这一阶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安全文化的标准、文件,例如,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2〕34号)等。

  这个阶段,我国安全文化建设重点面向企业,也建成了一批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区和全国安全文化建设试点城市。

  第三,2018年至今:安全文化承担新使命阶段。

  自2018年3月以来,我国整合了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列为应急管理部的主要职责之一。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安全文化新的意义,即安全文化既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体现,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正式将"安全文化"的应用领域从以企业为主扩展到其他公共安全领域,例如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机关等。

  工作人员对社区居民开展城市安全感满意度调查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安全社区"理念进入中国之后,公共安全的概念就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地震、城市内涝等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话题越来越被关注。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也意味着安全、安全文化的范畴早已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单位,而是与各个领域都息息相关。

  新时代下安全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说五花八门。笔者认为,要给"安全文化"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既需要考虑"文化""安全"的含义,同时还要结合当代中国特色和新时代安全文化的使命。

  文化的概念

  "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

  关于文化体系的结构,可概括为"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以及"六大子系统"说(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社会关系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文化、语言符号和风俗习惯)等多种观点。

  有专家指出,文化研究工作"既不能大到无限广阔,又不能小到一些特殊的部门和职业".简单来说,人们在研究文化时,应考虑将其置于相应的领域,在定义的"至大"和"至小"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安全文化的意义

  当前,随着自然灾害与社会风险交织叠加,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和非常规性不断增强,事件防控难度增大。传统安全矛盾正在集中凸显,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新风险与日俱增。

  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笔者认为,安全文化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社会治理提供了解决思路。安全文化既能够通过重塑社会理念与共同信念增强社会治理的"内在驱动力",又能给我们创新性解决复杂问题带来启迪、启示、启发,因此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安全文化的内涵

  第一,"安全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具有民族性是指我国安全文化自己的特点,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安全、危机、风险、灾害等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诉求和精神追求,集中表现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时代性是指,在"大灾种""大应急"的时代背景下,安全文化既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安全文化"是以"人"为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安全文化既能够通过提升人的安全素养,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又能通过形成安全自觉行动,在事故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挽救生命和财产损失。

  社区工作者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严防死守

  第三,安全文化体现人们在安全方面的社会理念和共同信念,以及和这两者相关的集体人格、价值诉求、精神追求、生活方式、民俗仪式等物质和精神的总体。"安全文化"既具有研究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根据多年来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安全文化研究所在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安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环境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4个方面。

  现状与培育路径

  疫情应对视角下的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重要的检验和审视。伟大抗疫成果的取得既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文化理念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环境文化及安全行为文化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说,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第一,不断深化与落实的安全文化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安全理念文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以宁可一段时间内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要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巨大勇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是党和政府安全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

  第二,"共治、共建、共享"的安全文化氛围逐步形成。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严防死守,不断织密65万个城乡社区防控网,亿万人民主动配合,连接起坚不可摧的战"疫"长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可以说体现了我国"共治、共建、共享"的安全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走向自觉的安全意愿与安全素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一方面被透视和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应对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不难看出,公众自觉守护安全健康的集体意愿,已成为政府防控策略奏效的"硬核力量".

  "后疫情时代"安全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同时不可否认也暴露出了我国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短板和不足。例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党政干部没有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公共安全意识淡薄,同时存在侥幸、等靠思想,应对突发事件存在能力短板;部分基层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仍存在反应慢、应对乱、盲目应对等现象;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组织程度仍较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相对薄弱,全社会协同应对机制和共同参与的氛围仍未完全形成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大考当前当有所深思,方能推动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培育路径

  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正式将安全文化的范畴从安全生产领域扩展到了整个公共安全领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为健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加强公众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和对公共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新时代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公共交通工具中人们自觉佩戴口罩

  笔者认为,我国安全文化的培育路径可归纳为以下4方面:

  一是健全安全文化理论支撑体系,加强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系统重塑,为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大力发挥安全文化载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自觉安全"的社会氛围。三是需要加大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通过搭建科普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建设体验式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将安全与应急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和青少年教育体系,引导公众了解安全文化、参与安全文化、维护安全文化。四是推动安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国家及地方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支持安全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发展,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文化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全空间、立体化的安全文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安全文化服务渠道化、产业化。

作者单位: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安全文化研究所
原文出处:吕慧,高跃东.浅谈我国安全文化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职业安全,2021(01):22-25.
相关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