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研究

来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高明月
发布于:2021-03-30 共11113字

  摘要:构建和谐文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党始终在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通过提出和谐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概念逐渐丰富党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构建和谐文化应以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坚持"双百方针",鼓励文化多样性,尊重市场经济下文化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流行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对内建设和谐文化,对外推广文化和谐,以文化国,以文交友,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关键词:和谐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精英文化; 流行文化; 文化自信;

  Abstract: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rty(CCP) has always been trying to explore a road of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and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Party's theorie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based on a series of concepts, such as harmonious culture, cultural soft power,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ultural"stepping-ou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how to build a harmonious culture.

  Keyword:harmonious cultur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elite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文化建设

  关于和谐文化的定义,不少学者对此有过充分的论述,李忠杰在《论和谐文化》一文中定义为"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1]由此可见,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和谐文化即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是"和谐"一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和"在《说文解字》卷二口部释义:"相应也。从口禾声。"和由"禾"而来,"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说文解字》卷七禾部)"谐"在《说文解字》释义"詥也。"《尔雅》曰"谐,和也。"谐即和,"和谐"意为得阴阳之和,是天地人的统一。《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谐"由最初指音乐的和谐,引申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睦协调。"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社会原则。《论语·学而第一》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为礼制即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目的就是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以和为贵,先王治国,也以此为美。《左传·襄公十一年》曰:"八年之内,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曰:"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故"和谐"一词即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百姓和睦。墨子曾曰"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道家、儒家、墨家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社会,"和谐"始终是古代至近代仁人志士探索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是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赋予和谐文化更全面更深刻的内涵,张江明学者曾提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中国化、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民族的现代的科学的民主的和谐文化。"[3]新时代构建和谐文化应立足社会生活实际,继承传统的和谐文化思想,建设科学的现代的民主的文化,在此,笔者将从历史探索、基本原则、途径三方面来探析。

  1 党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探索

  党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基础上,砥砺前行,深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路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4]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这里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作为一个社会和民族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民精神、价值、信仰的体现,在团结民族战斗力,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这里进一步提出必须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双百方针""三个贴近""三个面向"清晰地界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的关系。革命文化是我们探求民族解放道路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纵观党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探索,从提出"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到指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等概念,是一个逐步深入和细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的飞速发展时期。国家硬实力稳定有力,而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了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富强民主文明"是基础和内核,"和谐美丽"是国家的形象外呈。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构建和谐文化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全面飞速发展,文化事业也呈现日新月异的繁荣,但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渗透下,一些不良的因子也在暗潮涌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局部不平衡不稳定的现象继续存在。要以和化人,以文治国,必须遵从和谐文化具有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和特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行团结互助、合作有序的社会准则,倡导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积极互动,与外部的政治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这种由内而外的和谐,由部分到整体的和谐,能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建设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2.1 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统一思想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强国是一个十分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延续到今天,沉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及其他各家学说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提出了深刻的命题,对于当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也面临着从传统语境到现代意义的转换。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部分社会公民的价值观发生偏移,追求功利,目光短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国在文化贸易方面进口大于出口,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缺乏都表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应当是内外文明建设的统一,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统一。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民族思想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来抵制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不良思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走在先进的行列。

  2.2 坚持"双百方针"的立场,鼓励文化多样性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这里指的是文化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继承性和包容性。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和平时代,要在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鼓励学术创新、学术交流,推进中国学术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但是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2]对于政治原则问题要划清界限,要鲜明地反对错误的意识形态,抵制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潮。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加深思想认识。对于学术观点问题可以保留意见,进行多方位的沟通和切磋。和谐文化应该是主旋律一致,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根本,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反映各民族地区蓬勃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成就,特别注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成果,刻画行业模范领袖,表现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表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又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文艺原创,扶持行业新人,推进文化艺术交流。广大民众既需要"阳春白雪"来提高审美品位,也需要"下里巴人"来愉悦身心,做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各民族文化保有其新鲜的活力,地方文化、宗教文化和思想流派丰富多彩。

  2.3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上的能动反映,与政治和经济又构成互动的关系,互相影响。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的衍变,是一种由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由繁体到简体的转化,由声形合一到表音和表意的分离。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已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巅峰。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衍变,进而由纸媒到数字媒体的进化,网络文学的兴起已不可小觑,图像时代已经来临,这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外来文化必须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佛教经过历史上的四次大灭绝,终得以生存,其抚慰民众的深层心理,使其超脱苦难,佛教给予人的终极关怀使得它在中国立地生根,并发扬光大。基督教进入中国时曾制定了包括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祖祭孔等条款,最终被康熙皇帝禁止传播。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时吸收了儒家思想,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洽。这些都反映了宗教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调和,本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对外来文化产生了对抗,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必须接受本土文化的因子。

  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化产业,还要充分尊重文化的市场规律。既要学习其他民族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科学的进步的先进文化成果,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只有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文化语境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文化产品才能生存下来,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

  3 构建和谐文化的途径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人民为主体,注重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包容性和多样性,建设科学的、民族的、民主的、现代的和谐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3.1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包含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现实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包括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等。构建和谐文化要实现文化普及,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文化水平,要做到以城市带动乡村,以经济扶助文化事业,照顾特殊地区、特殊群体的利益,做到全面铺开,共同发展。

  3.1.1 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平衡城乡文化差异

  城市在硬件设施、整体规划上有很大的优势,在省会城市、大中等城市,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比较完备,加上依托高校平台,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学术交流、文化沙龙等活动相对较多,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比较活跃。而相比之下,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文化生活单调。要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以城市带动乡村,合理利用闲置学校、公共场所,建设集体育运动、娱乐休闲、普法教育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中心。比如形成县级、乡村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村书屋建设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络、数字文化的服务要加强。公共图书馆为民众提供文献借阅、报告、讲座、展览、观影等文化艺术。据统计,2017年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享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09.0平方米,全国人均藏书0.70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70元。[1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就美国而言,"为贯彻公共图书馆均等化宗旨,'国家数字平台'进一步提出'数字包容'思路,即美国政府和通讯业相关公司合作,设立'通用服务基金'共同解决资金缺口,确保全美贫困地区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全部接入高速无线网。该基金2014年预算高达39亿美元,主要用于补贴贫困地区的通讯线路设备升级改造和上网费。"[11]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立法保障、资金投入两方面为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逐步完善数字化应用、青少年服务、成人继续教育平台、职业培训、应急服务等方面的建设。

  3.1.2 加强群众文化机构建设,照顾特殊人群利益

  保护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通过政府机关、高校平台、文化团体等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加强对残疾人艺术团体的扶持力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等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声图书馆等。在新闻出版方面加强视听读物的传播,在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等。据资料显示,2017"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8241个,演出15.82万场,观众8229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1.67万个,馆办老年大学865个。""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7.86万场次,比上年增长7.6%,服务人次63951万,增长10.5%."[10]这些文化活动包括展览、文艺活动、公益性讲座、训练班等。服务对象涵盖各年龄阶层。近年来国家通过开展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项目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使具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当代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得到很大地传播,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1.3 协调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就要协调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鼓励地区建设以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现代文明、未来科技为主线,融生态、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发展具有民族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生态旅游特色小镇以当地原生态自然景观为选址基础,把山水风光与人文底蕴结合起来,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品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指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以"休闲旅游"为契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等是建设特色小镇的必要条件,特色小镇建设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模式上是新的变革,在这方面,浙江、江苏一带旅游小镇历史悠久,数量较多,以此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是其他各省市地区发掘建设特色小镇的样本。

  3.2 精英文化和流行文化齐头并进

  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党中央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自美国约瑟夫·奈提出后,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书中提出国家软实力来自三个方面:文化(在其能发挥魅力的地方)、政治价值观(无论在国内外都能付诸实现)、外交政策(当其被视为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时),"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被分为迎合精英品位的高雅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侧重大众娱乐的流行文化"[13].约瑟夫·奈在书中探讨了精英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从世界各地奔赴美国留学的学子必将带着对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满心赞许学成回国,美国的歌剧团等演出团体大量赴国外演出,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也为增强美国的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流行文化包括音乐、电影、体育运动、饮食等等都有潜在的影响力。"因为流行文化中往往包含着潜在的图像和信息,这些信息关乎个人主义、消费选择,甚至包含能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13].当今好莱坞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视觉符号制造者和出口者,代表着美国流行文化的前沿,它将美国的高科技制作的硬实力及其开放多元、灵活自由的价值观和国际性的视野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中国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要从精英文化和流行文化两个方面来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一要提高精英文化的品位和高度。关于精英文化的定义,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由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15]一般认为,精英包括政治精英、文化精英、资本精英(经济精英),精英文化主要由文化精英来进行创造和传播。精英文化传播经典,提倡正统的价值观和高雅的艺术观。对于精英文化,我们可采取如下方式推动其发展:(1)保护传统文化。要立足本土,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教育普及和传播交流。要对有形的文化遗产比如出土文物、文化遗址等进行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加大对中华古籍文化整理编撰项目的扶持,同时加强对传统口头文学、传统艺术、民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目前的古籍资源数字化工作已取得极大成效,《四库全书》《说文解字》《史记》等经典古籍电子化为国学的普及、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的便捷。要把传统文化放在当代文化、世界文化的格局中,以更清晰的面目为其定位并加以继承和发展。(2)打造精英教育。我国的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正使中国成为最受国际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之一,目前国内有42所大学跻身"双一流大学"项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双边贸易、合作及人际交流的增加,中国大学正吸引数十万的国际留学生来华深造。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制度,建设健康的人才流动体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精英人才。(3)重视文化传播。更新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近两年来《诗词大会》《汉字听写》《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类节目在汉字、中华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创新了表达方式,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是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的新体现。而有声读物的流行,诸如优酷、网易、喜马拉雅网站等推出在线收听名著节目,掀起名著阅读新高潮。

  第二,流行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信息和娱乐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那么明显,即使流行歌词往往也能产生某种政治效应。我们不仅要打造如青春版《牡丹亭》、浓缩版《粉墨春秋》、原生态舞剧《云南印象》《刘三姐》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国际传播的典范,也要制作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国产动画片。2017年国产电影《战狼2》票房突破56亿,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新高,也展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潜力,打破了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的旧格局。流行文化在消费社会和信息时代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始终处于矛盾互动的状态,流行文化注重娱乐休闲的品性,具有短暂性、功利性、感官消费、商品化、大众品味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持久性、经典化、精神品质和精英趣味相矛盾,而且在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挑战下,精英文化面临被重新诠释和解构的挑战。名著改编成电视、电影、游戏动漫之后,其原本的价值观、人物形象、故事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精英文化要发挥引导、矫正、扶持和提升流行文化品质的作用,引领积极健康的时尚潮流,提高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精英文化是经过沉淀下来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也在不断地推动精英文化的传播。

  3.3 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相结合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认为其"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6]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从祖先一直传承下来的,从未间断过,汉语使用到今天,虽然有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换,但是古代典籍所用的汉语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书面语系统,这是现今对古籍进行阅读和整理的重要条件。中国古代自汉以来便与波斯、印度等国家开始文化交流。唐代的繁荣昌盛也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的轴心国。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7]我们应该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引以为豪,对中华文明为世界的历史贡献而骄傲。也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和谐"等核心理念,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融合,国家提出"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一国两制"等治国方针更进一步说明,和谐不仅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更可以具体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最终目的是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新时代国家从上到下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项目建设。用中国的"和"文化影响世界,促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建构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中国的孔子学院以语言为载体在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汉字、书法、中医、长城、故宫、京剧、茶、中国功夫、瓷器、旗袍等词语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传统符号。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了有效成就。对外投资明显加强,"据商务部业务部统计,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由2006年的76万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1.8亿美元。"[18]文化部外联局2018年2月28日发布的《2018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名单》有"冰上杂技'一带一路'巡演"、歌剧《郑和》、巴鸟文化产业西雅图合作项目等四十个重点项目入选。文化产业在经济贸易中的份额逐渐增大,并越来越有活力。国家实行文化地缘战略,努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正增强与日本、韩国的文化贸易,积极开展与阿富汗等中亚各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中国戏曲、杂技、武术、音乐产品、文化演出、民间文化等在全球化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中正大步迈向国际舞台,同时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也在进行改革创新和对外传播。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中国文学艺术的形象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些均是近年来中国作家在国际各文学奖项上零的突破。中国的戏曲、歌舞、音乐等艺术形式海外巡演越来越频繁,2016年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创排的《我,哈姆雷特》在英国演出,在西方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融合上创造了新的艺术典范。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更要重视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符号的设计和产出。打造像迪士尼、时代华纳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品牌,制作出像美国《指环王》、俄国《天鹅湖》这样的引领国际文化潮流的精品。

  总之,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加大物质力量的支撑。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流行文化、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边疆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严峻的变化,各国都在加快文化战略的步伐,国际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倍加关注。中国对内建设和谐文化,对外推广文化和谐,以此来调和全球文化冲突和危机。文明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开放、包容的基础之上的。承认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各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以文化人,以文化国,以文交友,以文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EB/OL].(2006-10-10)[2 0 1 8-1 0-2 6].h t t p://t h e o r y. p e o p l e. c o m. c n/GB/49157/49165/4899248.html.

  [2] [7][8][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3] 张江明。和谐文化的内涵和特色[EB/OL].(200-11-28)[2018-12-26].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5099322.html.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2018-10-26].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24.html.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1)。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18)[2018-10-26].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1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5-31)[2018-10-26].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05/t20180531_833078.html.

  [11]联文。美国公共图书馆多举措应对数字时代挑战[N/OL].中国文化报,(2018-10-15)[2018-10-26]. http://www.ce.cn/culture/gd/201810/15/t20181015_30519091.shtml.

  [13][14](美)约瑟夫?奈著。马娟娟,译。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15.

  [15]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7.

  [1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17]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38.

  [18]叶飞。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6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高明月.新时代构建和谐文化的基本原则及途径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1):56-62+98.
相关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