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并且成为推动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重要引擎。作为经济视角下文艺发展的新形态,演艺业的发展因缘于文化产业,更促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演艺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快速发展,展现了生产力、创新力、吸引力、传播力,成为丰富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演艺业; 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 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了繁荣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伴随文化产业的发展,文艺事业繁荣兴盛并催生出新经济形态,极大地推动了演艺业的发展。演艺业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着高质量发展,其繁荣了文化消费市场,以优质的文艺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更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一、前言
作为21世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幸福产业,文化产业因有着低碳、环保、附加值高等特点逐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并进行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在近些年的快速增长、繁荣发展,产业内容不断丰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凸显了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之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演艺业是文艺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创新发展所呈现的新业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演艺业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发挥出了其对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有效作用,不但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演艺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促进于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更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相关重要论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指导。文艺相关重要论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中外文化、文艺优秀成果,立足于当下文艺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新形势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涵盖了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功能、艺术政策和高等艺术教育等诸多方面,思想深邃、体系严密。艺术政策方面的内容对演艺业等新型业态及经济视角下的文艺发展进行了深刻阐释,成为推动演艺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演艺业发展则在市场实践中践行了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南,反复论证这一路径之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重要时代价值。
二、演艺业发展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艺事业、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等内容,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央文件中进行深刻论述。特别是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10)以来,文艺相关重要论述实现了创新性、系统化发展,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事业的重要纲领,并构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相关重要论述立足于当下文艺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新形势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涵盖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功能、艺术政策和高等艺术教育等。艺术政策方向的重要论述对文艺视角下新经济业态的思考及对经济视角下文艺发展的指导,极大地促进了演艺业的快速发展,更以此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演艺业历来都是文化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文化产业内容的丰富和产业体系的完善,国家统计局适时(2018.5)对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修订,其中,演艺业发展情况内含于"文艺创作与表演"方面。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正式发布,其将演艺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规划。随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2012.2)、《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4)等文件中将关涉演艺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院线、产业链、产品生产、市场培育等作出具体规划和指导。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产业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积累,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径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动员[1].在经历文化产业由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其以独特的产业优势,不断成为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同比增速逐年提升、产业增加值也不断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规模以上文化相关产业在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达86624亿元。在助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满足文化市场发展需要等方面,文化产业、演艺业都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潜力和优势。演艺业在实践发展中围绕演艺剧目的创作、生产、演出等实现快速、多元化发展。发展实践中的演艺业,其概念和内容在不断完善、拓展,其逐渐演变为一系统的综合概念体系和产业链条,包括剧目演艺(含对外演出)、剧院建设、演艺剧目创作以及围绕演出市场所发展起来的衍生市场,扩展如演艺经纪、演艺票务、普及教育、旅游演艺等诸多方面,更关涉演艺剧目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在产业发展中有着全面的体现。
演出市场的发展成为演艺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演出市场的发展情况可以窥见演艺业的整体势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演出市场总体规模由233.3亿元(2011年)增长至514.11亿元(2018年)。文化生产为文化消费提供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文化消费营造更加积极的环境;而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消费的趋势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1].演艺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人民对文化产品由"缺不缺、够不够"向"好不好、精不精"发生着快速转变。以演艺精品的供给繁荣文化消费,由此成为满足人民对高层次、多样性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更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经济途径。
演艺业的发展最直接体现为演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呈现,如剧场演出、旅游演艺、对外演出等。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9年全年,创排816部艺术作品,其中,新创作作品523部,复排作品228部,移植改编作品65部;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24.54万场次,艺术演出实现收入达55.92亿元;赴海外演出作为文化跨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审批通过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持续增长,活动覆盖范畴不断拓展,演出收入也较为可观。在剧院创演方面,国家大剧院2019年商业演出839场,年平均销售率达90.5%.
在探索文旅融合新发展中,演艺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旅游演艺遍地开花。旅游演出市场总票房收入在2019年,已经实现由2011年的27.8亿元增长至73.79亿元。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演艺繁荣地区,旅游演艺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动,产生了示范效应,以旅游为形式,以演艺为内核的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千古情""又见""印象"系列等旅游演艺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演艺的多模式发展也真正成为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演艺业的演出呈现多需借助剧场作为演出媒介或场地支持。在演出剧场建设发展中,2018年,专业剧场演出总收入和总场次分别为165.25亿元和10.15万场,同比分别上升7.41%和9.14%.剧场的多元发展和内涵建设更为演艺业与剧场建设并重提升提供了借鉴。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则进一步加速了统一开放演艺市场的形成,如成立"京津冀演艺联盟",三地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有效推动演艺业的跨区域发展。
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演艺业的发展注入"云思维",借助电视综艺、网络综艺等多渠道推动,演艺业逐渐拓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覆盖的发展形式,演艺泛"IP"价值在探索中实现了拓展。如"舞蹈风暴"的火热播出,如"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等旅游演艺对实景、高新技术的吸收与应用。"千古情"系列演艺剧目还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之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为独特的互联网生态链。在综合性概念和丰富性内涵的演艺业发展下,普及教育、演艺经纪、演出服装、演出道具、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演艺+"的发展模式带动下,不断挖掘演艺价值,演艺泛"IP"发展以及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供给持续增长。在演艺产业链的拓展与完善中,通过整合普及教育、演出服装、剧场管理、景区运营、票务等,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持续发展,发挥了"链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演艺市场的秩序不断得以规范、演艺创作繁荣发展、演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深化,演艺业的外延不断拓展,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同时,演艺业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情况,存在着制约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不足。如在空前繁荣的演艺作品创作中,原创型人才尤显不足,作品复排、改编多,这就制约了演艺产业发展在供给兼具艺术水准与经济价值的精品剧目。此外,传统文化资源的演艺化开发尚未完成,在演艺观众培育、惠民演出、剧场标准化建设、演艺机构持续盈利、演艺经纪和票务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三、演艺业发展推动文化软实力提高的路径思考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要求综合体现在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创新力等方面,具体落实在文化生产力,即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演艺业作为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文艺事业繁荣兴盛的推动下,其逐渐成为推动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重要驱动力。以演艺业发展推动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实践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一)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丰富"夜经济"内容
演艺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之一,历来备受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研究院的统计,中国演出票房收入在2019年以同比7.29%的增速突破200亿元(达200.41亿元)。演出票房的高速增长显示了演艺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度,更成为丰富"夜经济"、繁荣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增加"夜间经济"的艺术含量,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给"夜间经济"加入艺术板块,也符合艺术消费的特征和发展逻辑[2].可以说,发展"夜经济",演艺业大有可为。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上演至今,长盛不衰;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不到一年便已在全国巡演100场,掀起了"电波"热,显示了演艺原创生产力、文化产业竞争力。
(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演艺业的发展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发展、生产性开发与"活"态传承,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化的主渠道。大力发展演艺业,要积极创造演艺剧目,要坚持人民中心创作导向,要挖掘我国民族、地域、传统、现实文化资源,要将其进行有效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升演艺作品的文化内涵成为时代课题。借助于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头雁效应",演艺业实现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性、生产性开发,通过挖掘文化资源的原生形态和文化内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多样的风土人情和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观众,以此不断供给丰富的文化精品,不断繁荣文化消费市场,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演艺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培育优质文化品牌,提升演艺业附加值
优质文化品牌在培育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演艺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品牌的培育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带来资本和技术的集聚效应、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完善。演艺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可以反映在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方面,透过演艺剧目演出实现品牌的发展积淀,如"千古情"系列,也有演艺编创院团的文化品牌,如"开心麻花""繁星戏剧村""云门舞集"等。旅游演艺中的"千古情"系列、"印象"系列、"又见"系列等演艺品牌的成功培育,突出了品牌培育在演艺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和发展演艺业品牌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此外,还借助先进的舞台机械和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地呈现了演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事件,给游客以意想不到的演艺呈现,以此实现演艺品牌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四)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视角新思路
产业融合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及附加值,而且能为国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提供新动能[3].随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演艺逐渐凸显,其超越演出市场与旅游市场,成为演艺业发展践行文旅融合的新思路,并借助旅游发展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借助自然风光、文化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项目,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拓展了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新方向,为旅游演艺的多模式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以"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助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从而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谋求多元化发展[4].演艺品牌的成果培育和发展,以及旅游演出市场的不断扩展,都实现着文旅融合推动演艺业发展,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完善演艺产业链,拓展演艺泛"IP"价值
演艺业的发展和提升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得到加强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产业体系,需注重演艺产业链的完善发展,利用区块链技术,以演艺为核心,实施"演艺+"战略,推动产业链条联动发展,以演艺剧目为核心,在产业链中游细化经营服务,在产业链下游扩展泛"IP"价值。同时,兼顾周边衍生产业的发展,打造周边产品,形成演艺产业群。如旅游演艺剧目的发展,以剧目创作为核心,借助演艺服装、演艺舞美、演艺道具、剧场建设、景区经营、票务管理、宣传推介等内容,深化、拓展演艺链,践行行业间的连带、可持续发展,拓展演艺泛"IP"价值。
四、结 语
演艺业是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作为经济视角下文艺发展的新形态,其因缘于文化产业,更促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发端于文艺事业的新发展,更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相关重要论述的产业实践案例,而这些都成为其推动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重要方向。演艺业(舞蹈、音乐、戏剧、曲艺杂技、旅游等)在发展中逐渐衍生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并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庞大的消费需求潜力。依托于丰富、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创新发展中,演艺业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夜经济"的重要内容,践行了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多维度发展的演艺业,是其泛"IP"价值的实现,是展现中华民族强大的演艺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品质、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是丰富文化消费市场,成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范周主编、齐骥执行主编。2018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4月。
[2]胡一峰。让"夜间经济"再多一些文艺气息[N].中国艺术报,2020-01-06(002)。
[3]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43-49.
[4]黄永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