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中国礼仪的功能、发展阶段及启示

来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汤媛,傅琼
发布于:2021-03-03 共5946字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知礼、尚礼、行礼的良好社会风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礼仪逐渐成为约定俗成、律己敬人的文化体系。从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原始时期、商周时期、汉唐时期、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这几个时期的礼仪,进而深化礼仪的精神和内涵,阐明其在新时代礼仪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礼仪; 发展; 启示;

  Abstract:China has been a country of etiquette since ancient times.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it has formed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knowing, respecting and saluting etiquette.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etiquette has gradually formed a custom, self-disciplined and respectful cultural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tiquett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tiquette of the primitive period, the Shang and Zhou periods, the Han and Tang periods,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the period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 as to deepen the spirit and connotation of etiquette, and expounds it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tiquett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Keyword:etiquette;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礼仪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表征,是社会文明的标尺。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带有相应社会特征和时代色彩的礼仪。而欲阐明礼仪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启示,首先要探究其起源和发展,进而发掘其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使其在新时代礼仪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时代价值。

  一、 礼仪的概念及功能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它反映出社会的先进与否、民众道德的高低状态等。那么,何谓礼仪?在西方社会,"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而根据我国古代相关文献的记载,《诗经》表述为:"献酬交错,礼仪卒度。"《辞源》解释为:"礼仪,行礼之仪式。"可见,我国对礼仪的定义更注重礼文和礼意,即外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两个方面。

  楚丽霞认为,礼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仪是包括典章制度、生活方式、伦理规范、治国根本、做人准则等在内的一切制度;而狭义的礼仪仅仅指个体交往过程中,为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逐步形成并完善的行为规范"[1].笔者认为,礼仪可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定义。个体层面的礼仪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沟通、联络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则,与个人所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及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社会层面的礼仪是指社会、民族乃至国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教育社会民众、推动社会进步时所运用的教育理念和集体行为规范,与国家的重视程度、发展的优先性紧密相连。

  (二)礼仪的源起

  礼仪是在社会大环境下产生的,探究礼仪的起源,其实质是结合一定的社会形态研究礼仪的起源之说。关于礼仪的起源,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顾希佳认为,礼仪的起源大抵有四种:一是祭祀说;二是饮食男女说;三是人的欲望与环境矛盾说;四是多元起源说[2].目前较为流行且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主要是前三种观点,尤其是祭祀说常被引用于各类文献。郭沫若认为,礼起源于祭祀神灵,后来逐步将祭祀对象扩展到人的身上,而后进一步丰富为吉礼、凶礼、军礼、嘉礼、宾礼这几种礼仪。可见最初的礼仪是人们用来祭祀鬼神的行为,后来才逐渐从祭祀鬼神中分离出来,进而转化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三)礼仪的功能

  礼仪影响并制约着人类的内在想法和外在行动,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认可并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保证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礼仪的功能是多层次的,具体表现如下。

  1.礼仪对于个体具有规范性和导向性的功能

  从本质上看,礼仪是一种道德标准。人类的本性具有"禁果效应",遇到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和事物,越容易激发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从而越需要用礼仪进行指导和规范。一个人处在幼儿阶段,正处于礼仪习惯和行为的可塑期,由于年龄尚幼、认知尚浅,在养成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错误的习惯和行为,因此,这时可以通过进行礼仪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养成其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合礼的外在行为。礼仪可以对个体在接触世界的初始阶段进行规范和指导,引导其道德品行,规范其言行举止,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礼仪对于个体行为的善恶具有评价功能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最高象征。"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人性是善良的,善良的行为举止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表扬,而礼仪的目标指向也是教导人要向善向美。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语凸显出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关系,两者是互为表里的。一个人虽品格质朴、内心善良,却不注意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等外在行为,就会让人感觉粗暴、野蛮;相反,如果一个人只重视外在的礼仪,却缺乏内心的善良和淳朴,就会让人觉得浮躁、不踏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礼仪对个体行为进行评价和衡量,一个人的内在礼仪往往体现在行为上,而礼仪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可见,礼仪对个体行为的善恶具有评价功能,尤其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从而使得人们会更加注重他人对自身礼仪行为的评价。

  3.礼仪对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具有保障功能

  礼仪能够保证个体之间有效且礼貌地交往,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制度在礼""国之命在礼"都强调了礼仪对社会和国家所起的作用。于个人而言,礼仪为个体行为提供了可参照的规范,为个人道德提供了可评判的标准,只有公民遵守礼仪、践行礼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安定有序。于国家而言,礼仪是国家长治久安、发展进步的保证,没有礼仪作为依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得不到提升,社会也将会处于混乱之中。因而,礼仪对社会和国家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二、 礼仪的发展历程

  礼仪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礼仪文化,这些不同时期的礼仪兼具继承性和局限性。

  (一)原始时期:敬天祈福

  原始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当时,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不足,人际交往没有固定的方式和规则。人类为了协调主观欲望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维持群体生活的自然人伦秩序,逐渐积累了一系列的秩序规则,这些秩序规则就是最初的社会礼仪。

  这一阶段的礼仪主要是祭祀仪式:一是祭祀人类的祖先,二是祭拜自然天地之神。一方面,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人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神秘感,而生命的死亡对于崇拜万物皆有灵的原始人类来说,并不是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这种存在对现世活着的人们又产生了各种影响。因此,原始人类对祖先尤为尊敬,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人类祭祀祖先是基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种仪式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事物,而是具体到氏族之祖、部落之长,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祭祖仪式。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生活水平不高,对事物的认知尚浅,早期的人类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就把它归为自然的神力,潜意识里把自然的力量神秘化,形成了对某些神灵的崇拜,开始用祭祀的方式来拜祭这些神灵,以期得到神灵的庇护,保证粮食作物的丰收、保佑子孙后代的繁衍等。

  原始时期由于处于最原始的状态,没有阶级的区分,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礼仪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朴,体现人类对自然天地之神的崇拜,反映了古代人类的伟大智慧,对后世意义重大。

  (二)商周时期:确定等级

  到了商周时期,社会礼仪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逐渐带有阶级的色彩。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使社会礼仪更加符合他们的意愿,使被奴隶的群体更加服从他们统治,不惜利用各种手段,对先前保留下来的礼法习惯进行了有选择地改造和删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此举加强了个体间的联系,协调了社会组织间的关系,促进了地方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一时期的礼仪主要是为了划分等级,明确奴隶主与被奴隶主之间的等级关系。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表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充满了浓厚的阶级味道,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商周时期的礼仪其核心是宗法制度,即根据血缘上的远近来划分层级,从而形成不同的等级层次。血缘亲疏与政治地位的高低是一致的,并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从宗法来看,有大宗、小宗的区别;从政治上说,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而诸侯中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卿大夫、士又各分上、中、下三级。周朝的政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组织,以周天子为金字塔的顶端,每个等级的成员有自己特定的权利、义务和物质利益。每个等级都对应一定的礼仪,贵族有贵族的礼,卑贱者有卑贱者的礼。而天子、诸侯、大夫是高贵的一等,庶人则是低贱的一等。庶人有庶人的礼仪,如同天子、诸侯、大夫有其相对应的礼仪一样。《周礼》《礼记》《仪礼》正是该时期礼仪文化繁荣发展的见证。

  (三)汉唐时期:分伦养性

  汉唐时期由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唯有皇帝才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官员们都要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旨意办理事务、统治人民。这一时期的礼仪核心是"三纲五常""君权神授","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但"君权神授"过分夸大和神化了君主的权力,使得人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严重阻碍了个体间的交流。

  跪拜礼仪是这一时期表现尊卑贵贱的重要礼节,跪拜是跪而磕头,是臣服、崇拜或高度恭敬的表现。仅是跪拜,就有一跪三叩首、二跪六叩首、三跪九叩首的差别,形式烦琐、复杂。按程度可分为稽首、顿首和空首,适用于不同等级的对象。按场合可分为震拜、吉拜和凶拜,适用于不同的生活场景。跪拜礼仪从心理上贬低了行礼者的人格尊严,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汉唐时期的礼仪逐步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且以法律的形式逐渐完备和合法起来,形成特有的社会礼仪文化,其时代性和继承性也得到了发展和补充。

  (四)民国时期:中西渐融

  随着西方文化大量地涌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秩序和礼仪习俗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礼仪文化也逐渐具有了西方的特点。

  辛亥革命之后,当时的中国社会西方文化盛行,传统的那套规则、制度受到了冲击,逐渐被西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观念替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礼仪中烦琐复杂的部分逐渐被人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融合味道的礼仪,这些礼仪兼具中国的传统特色和西方的文化色彩。人们在平时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参考了西方传入的文化习俗,男人们越来越注重绅士风度,女人们越来越注重淑女规范。如人们剪掉长辫子,留起了短发;脱去传统的长袍马褂,穿上了西装;女人释放了小脚等。这些传统形式的改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剔除了相对封建落后的习俗,使得礼仪文化更加纯净,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条件。这一时期的礼仪虽然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形成和发展的,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增强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礼仪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回望转换

  回望历史,古人关于"礼"的言论思想、经典著作对后世意义深远,即便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礼之内涵和意蕴对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仍具有重要价值。"社会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性的交往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准则,包括社会性的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人际交往中通常采用简单易行的礼仪形式,其表达礼貌、礼节的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现实需要,这体现了礼仪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更需要以全面的视角去分析礼仪文化,而不是盲目地、片面地遵循古代烦琐、落后、愚昧的东西。礼仪不仅是社会环境沉积下来的习俗,更是人民礼仪道德的规约。其发展是"道德建设之要义,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重要内容"[4].

  三、礼仪的阶段性类比及启示

  古代礼仪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没有产生于原始时期的祭祀礼仪,就不会有后来社会礼仪的赓续发展。相比原始时期的祭祀祖先和天地之神的简朴礼仪,商周时期的礼仪更具等级性,所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小到个人的生活琐事,大到国家的政治活动,都需要礼仪进行规范和调节。汉唐时期则涌现了大批礼学思想家,他们的礼学思想和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仪不仅可以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更能够帮助治理国家,改变政局发展的趋势。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的礼仪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融入一些西方的礼仪形式,并在与西方礼仪交融的过程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礼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礼仪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更多地学习和接受外国优秀的礼仪文化

  社会礼仪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西方文化中优秀的内容。西方很多思想诸如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思想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发展,促使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而使礼仪文化的体系逐步完善、内容更加广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5]

  (二)更多地结合时代的发展传承礼仪文化

  社会礼仪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因时损益,剔除了消极的部分,不断融入积极、合理的成分。社会礼仪的发展从形式的烦琐到简便,从过程的复杂到简单,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习惯和情趣。礼仪文化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吸收、借鉴西方优秀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且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礼仪。

  (三)更加注重在国际大环境中发展中国的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朝着构建和谐有序社会、建立良好人文环境的方向迈进,全社会都提倡规范、合法、得民心的礼仪标准。现代社会,礼仪更加国际化、简单化,人们不再拘于那些繁文缛节,而是崇尚简单易行的现代化礼仪。礼仪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我国的发展趋势,更要注重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尊重现代社会多样化的特点,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节奏,重视礼仪对个体、群体和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楚丽霞。论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153-156.

  [2]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

  [3] 陈明富。社会礼仪与汉语词汇关系刍议[J].科学经济社会,2013(3):143-147.

  [4] 史锋。论礼仪的失落与重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6-99.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9.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原文出处:汤媛,傅琼.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27-30.
相关标签:礼仪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