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茶文化对修复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作用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徐庆生
发布于:2020-05-13 共7105字

  摘    要: 中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融入了我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其蕴含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清敬和美的精神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弘扬茶文化,可增强现代中国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认知感、自豪感、骄傲感、信赖感,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茶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是一切民族与政党事业的基石,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在国家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民族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有赖于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觉醒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文化自信必然来源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而茶文化就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外传播、贡献与内核等方面探索寻找修复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路径。

  一、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形式

  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经济全球化必然带动政治、文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必然形成某些共同的秩序和利害关系,使世界历史沿着整体化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全球化却有导致文化一元化的危险,处于强势的文化就有可能淹没处于弱势的文化[1]。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交流及新媒体迅猛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一些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正在日渐丧失。当前在民族文化自信上存在的缺失,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不明文化侵略真相

  世界目前虽然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互联网使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极大地方便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施一种“隐性”侵略———“文化冷战”,通过长时期不断的文化渗透,逐步垄断他国文化市场,改变其国民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引导其国民崇洋媚外。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一些混淆是非的信息致使国内不少不了解历史真相的年轻人被蒙蔽。散布诸如“不信马列信上帝”;中国有“茶”而无“道”,真正的茶道在日本和韩国。有的甚至对“四大发明”源于中国也产生了质疑等错乱,总觉得我们什么都不如别人,对民族文化持有自卑和冷漠的心理。这种文化侵略就好比一窝可怕的白蚁,毁物细无声,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大堤、社会的道德基础和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啃噬得千疮百孔,而很多国人竟浑然不觉[2]。
 

茶文化对修复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作用
 

  (二)缺乏传统文化素养

  现代教育讲究所谓的“价值中立”,注重传授“纯知识”“纯技能”,鲜少关注人的灵魂。这使得大学生想获取的知识更多偏向于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他们认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传统人文科学知识与理想就业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只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只对自己的专业课下功夫,对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感兴趣。不少大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等认识仍停留在中学时期,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刻,十分肤浅。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读过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着的大学生仅为5%[3]。华中理工大学曾做过调查,要求大学生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黄河大合唱》《二泉映月》《天鹅湖》《蓝色多瑙河》《梁山伯与祝英台》6部音乐作品的词曲作者,全部答对者只有13%[4]。2004年浙江省社科联公布的“首届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7.5%。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一个传统文化素养低下的人,自然也就缺少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5]。

  (三)价值取向发生扭曲

  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所在。中国文化自古崇尚集体取向,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奋斗、追求个人自由,推崇的是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互融互通的大背景下,西方“个人主义、利益至上、效率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强势地侵入并成功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文化心理,使他们放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淡化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处事风格等方面发生扭曲,逐渐形成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主要目标的调研中,选择追求金钱为人生目标的人遥遥领先。在选择工作决定因素的调研中,工资待遇也排在第一位。这明显反映出当代青年人深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理想主义弱化,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越来越明显。

  (四)盲目崇尚西方文化

  随着中国国门对外打开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借壳于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伴随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盲目崇洋者日渐增多。一些人盲目推崇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热衷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感恩节等等,在“洋节热”中迷失自我,反而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比较淡漠。饮料也以喝咖啡为时髦,不屑于喝中国茶。对外国文化兴趣浓厚,追捧国外明星、娱乐节目,宣扬好莱坞大片的优秀,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屑于本国文化形态,对民族文化不自信、不自尊,也不感兴趣。作为炎黄子孙,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历史短暂、浅俗偏执的西方文化恋之如珍宝,这无疑都是民族文化自信严重丧失的表现,令人担忧[6]。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科技文化“软实力”。任何国家和民族要加强自身“软实力”,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我们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民族、国家优秀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并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茶文化对修复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作用

  ***同志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用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突出优势、最深厚的软实力来说明其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把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置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伟大的实践、傲人的成就、美好的前途共同支撑的坚固平台上,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7]340。

  当前,要克服这些文化不自信的现象,就需要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求一些优秀的本土资源,而茶文化就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茶不仅是饮品,也是文化符号。茶文化作为中国不老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是茶与文化、茶与实践深度结合和有机的统一。它有传承的载体、流动的血脉、不老的基因;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结构;有丰富的哲理和厚重的内涵;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停止或中断,反而历久弥新。千百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茶文化属于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行为性、文化性与育人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实用性与审美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统一的多元文化。茶文化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进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通过茶文化形成的梳理,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认知感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就缺少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7]313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找寻最起初的原点,梳理脉络,领会精髓,才能体味祖先的文明和智慧,感知悠久的历史,从而保持崇敬和信仰。茶起源于中国,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盛于唐宋时期,改进普及于明清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记载。茶作为野生植物被发现到利用,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3个过程,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秦汉以前茶主要是药用和食用,饮茶习俗初步形成。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茶开始进入文化圈,与儒释道、文学艺术的联系得到体现。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代茶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天下益知茶。”“其后尚茶成风”,茶肆景象繁荣,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宋元明至清前期是中国茶文化成熟期,制茶技艺变革,茶文献层出不穷,茶文化异彩纷呈[8]。鸦片战争后是中国茶文化的转型时期,外国资本的入侵对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茶文化与当代茶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理念,使中国茶文化从复兴走向振兴。

  中国茶文化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包含万象,因素多元,内涵丰富,有儒释道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也有东方生态伦理和生命哲学;同时也有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和美学等;融自然、社会、人文科学和道德、哲学、宗教、文化、民俗于一体,蕴含深刻哲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茶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包含了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内核,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浓缩了国人对国家繁荣富强、富裕生活的向往。它坚持以培养大众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与时俱进,不断生成与时代相匹配的新文化传承形式,实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它犹如穿越千年风霜的耋者,内涵厚重;又似充满青春活力的韶颜稚齿,后韵悠长。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了解,有助于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可更好地感知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改变对传统历史文化“不自知”的缺陷,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出更为理性的认知,进而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通过茶文化传播的溯源,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豪感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传播的源头。世界各地引种的茶种、采用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品饮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风茶俗、茶艺茶会、茶道茶德,都是从中国由陆、海“茶叶之路”直接或间接传入的。英语称“茶”为Tea,就是从厦门方言“茶”发音为“Tei”而来的[9]。16世纪中叶,威尼斯作家Ramusio及葡萄牙人Gasper Da Cruz首次把中国茶作为珍贵饮料传到欧洲,并以文字形式介绍给欧洲人。不久,在法国也奏起了茶之歌,1653年法国神父Aiexanderde Khoder所着的《传教士旅行记》出版,该书较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之健康与长寿,当归功于茶,此乃东方所常用之饮品”。随后,法国着名作家P.Petit发表了题为《中国茶》的长诗,茶被誉为与圣酒、仙药相媲美的神草,从而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茶的向往与追求。“你连中国红茶都没喝过,喝不起,还算什么贵族?”这是法国着名戏剧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正山小种尤为英国皇室所珍爱。《崇安县新志》中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它肇始了英国“下午茶”的风俗[10]。在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是荣西禅师写的《吃茶养生记》,书中记载了日本的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具、道具等都来源于中国。其茶道也是吸收了中国茶文化后,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除此之外,还有美国人酷爱的冰茶与速溶茶、俄罗斯的甜茶、南非国家的薄荷茶、欧洲和大洋洲的奶茶等等,都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自信建立的根本条件是文化自豪感,缺乏文化自豪感,就不能正视传统文化。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影响,拓展了文化自信的视野,有助于激发自豪感,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自信,形成凝聚力。

  (三)通过茶文化贡献的展示,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骄傲感

  中国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延续悠久,更体现在其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上。***同志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11]。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造福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它不仅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饮茶的生活方式,还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和合邻邦,怀柔远人,不断向世界传播和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展现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并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12],这是因为茶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2018年茶叶年产量接近600万吨,居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任何文明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助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13]这段话简明透彻,充分表明了茶的重要社会功能。一个异国的国家元首对茶的社会功能有如此精辟的论述,足已说明茶的文化作用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财富。

  身为国人,无不为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倍感骄傲。笔者在厦门海洋学院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通过茶文化对世界贡献和影响力的了解,最能有效引发大学生产生共鸣,增强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四)通过茶文化内涵的诠释,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信赖感

  文化本身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313。饮茶,不仅是一种民族习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仪、民族精神的象征,其所蕴含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美好品德、社会和谐的精神特质,早已渗透在国人的骨髓和血脉中,并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茶文化“清、敬、和、美”的核心价值理念,既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升华。从思想根源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茶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清”是茶的本性和人的基本品德,它可以概括茶的品饮、修身养性、从政为官等多种品格内涵;“敬”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则,既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之意,又有对自然、规律、历史、人民的敬畏之心;“和”是基于茶文化“清”的本质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社会管理运行应遵循的尺码;“美”是茶、人、社会在天人合一哲学境界之上共同升华的最高愿景[14]。清为本,敬为上,和为核,美为境,四者融会贯通。人与茶的关系,其实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反映。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不仅是个人的修身养性,也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秩序的反映,兼具物质美与精神美。

  以茶文化化人、以茶文化育人是茶文化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当代人从茶文化中领会和把握茶文化的思想精华、价值追求和道德精髓,汲取丰富营养,提升道德情操。以茶文化明理,明辨是非;以茶文化修身,清敬和美;以茶文化励志,增强自信,进而在社会实践和个人行动上内化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为构建和谐文化强国服务。

  三、结语

  中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融入了我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贡献至今仍发挥着独特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渗透的挑战,我们可以从茶文化中寻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认知感、自豪感、骄傲感和信赖感。现代中国人加深对茶文化的学习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魏运才,高利民.和谐社会的文化视野[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67-69.
  [2]邓凤香,徐兆鸿.论以中华国学唤醒民族文化自信[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3]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用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曲慧敏,杜裕禄,王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查与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5]章伟文.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J].人民论坛,2017(23).
  [6]黎志龙.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哲学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3(1).
  [7]***.谈治国理政:第2卷[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钟建安.中国茶文化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111-134.
  [9]陈文华.茶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307.
  [10]徐庆生,徐希西.正山堂茶经金骏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16-18.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120.
  [12]徐庆生.铜钹山河红[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63.
  [13]黎莉.中国的茶文化与和谐社会[J].市场经济,2010(6).
  [14]周国富.浅谈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二)[J].茶博览,2016(12).

作者单位:徐庆生
原文出处:徐庆生.从茶文化谈民族文化自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93-9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