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分析中西礼仪文化中礼仪中的差异

来源: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刘秀琴
发布于:2020-03-16 共5568字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地促进了沿线65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同时也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 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分析中西礼仪文化中的见面礼仪、握手礼仪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增进友谊,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一带一路; 礼仪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策略;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suggestion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he65 countries along the line, enhanced the friendship among people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affected many aspects of their daily liv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proprieties in greeting, shaking hands and table manner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will help us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culture shock and unnecessary conflicts.

  Keyword:

  "The Belt and Road"; etiquett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中西文化

  "一带一路",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英文名称为"the Belt and Road",缩写为"B&R".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总书记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经济的纽带,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同文化在这里可以相互融合。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说,"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桥梁和纽带,让人民跨越国界更好地交流".中国倡导下的"一带一路"促使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频繁,也促使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由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存在和发生[1].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取得交际的成功,培养文化敏感性和掌握中西方礼仪文化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通过中西方打招呼、握手以及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和研究,来探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了解当前礼仪差异的重要性

  礼仪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由于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夏、商、周开始兴起并立典形成制度;春秋战国时孔孟礼仪思想逐渐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的基础;清末民初提出的"科学、自尊、平等、民主"和与之相应的礼仪标准得到广泛推广和传播。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为爱琴海地区和古希腊,和中国古代文明遥相呼应,历经中世纪的黑暗,经历了繁琐的贵族礼仪和宫廷礼仪,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由于礼仪产生的文化根源差异,使得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们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文化,在交际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碰撞和冲突。了解中西文化礼仪差异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建立彼此的尊重和合作关系,使得交际取得成功。我们应该将礼仪文化的精髓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为契机,促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形成社会氛围,真正收到实效。

  二、交际中礼仪表达的异同

  跨文化交际中礼仪的表达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都可以通过语言交际 (verbal) 和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来实现。语言交际是用声音语言来传递信息以达到交际的效果;而非语言交际是借助于身体语言、手势、表情、服装和时间距离等来传递想要表达的内容,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表达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这些特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的有利条件。比如说下面要提到的打招呼,握手以及招待宾客等;但是,同样有一些也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在询问对方"吃了吗?"的时候,西方人会不知所云,一脸茫然。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交际对方的目的语文化,改变交际方式,寻找适合的策略来达到交际行为的有效性。招呼语、握手和宴请是交际中的基本礼仪。

  (一) 见面招呼语

  打招呼在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遍的行为,为了增进彼此感情和表示礼貌问候,见面时都会问候对方;同时,打招呼也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体现。见面问一声"你好","你好"是源自于英语"how are you?"或者"hello!"的翻译,在这个用法上中西方是一致的。除了询问"你好",中国人还有多种打招呼的方式,比如说,"很久没见,忙啥呢?""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去哪儿了?""吃了吗?"等这些涉及到个人生活的语句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体现亲切感。这些看似很平常的问候语对外国人来说有些可以理解和接受,有些则是很茫然和惊讶。尤其是你问"吃了吗?"的时候,对方会感觉很愉悦,以为要请他吃饭,当他知道不是这样时,会很生气地以为在愚弄他;当你问"最近忙啥呢?"的时候,他会感觉很愤怒,以为你在窥探他的隐私;而当你看到对方从超市出来,拎着大包小包时问"去购物了?",他会感觉你是明知故问,以为你有什么企图;另外当你很客气地问候说"走这么久,很累了吧?"的时候,他会觉得你在小看它的身体,往往会解释说"no, I am strong!".西方社会注重个人隐私,提倡自由平等,很忌讳被问及相关自己生活的事情,他们认为"干什么,到哪儿去,忙什么"等都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见面时只是微笑,或者简单问候"hello,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就足够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把握不同文化的打招呼方式,避免引起误解和冲突。

  (二) 握手礼仪

  握手礼是当下中西文化交流中最常用的礼仪方式,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晤,接见外国友人,国际商务谈判的双方以及老朋友的会面等都是从握手开始的。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握手的形式,握手的时机,握手的禁忌和要领却是基本相同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握手时伸手的顺序不同,中国文化遵循尊老爱幼,讲究长幼有序;另外,明显的权级制度突显权利距离 (power distance) [2],举止要谦和礼让,注重仪态仪表;其次中国女性比较含蓄,不会先伸手表示友好,男士要先于女士以表达自己的修养和绅士风度。而西方国家强调女士优先,握手行为的主动权在女性,顺序通常是女士先伸手,男士再来迎合,相反会被认为没有绅士风度。在有些西方国家,女士没有伸手,男士是不可以上前握手的,否则会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三) 餐桌礼仪

  中国的餐桌文化充分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和",请客吃饭和聚餐同享就是"一团和气",用筷子 (chopsticks) 就餐既稳重又儒雅;西方人吃饭用刀叉 (knife and fork) ,需要分割而食,体现的是自我独立,没有温度。筷子和刀叉是中西餐桌文化最基本的差异。据历史考证,中国远古时代也用刀和叉进食,刀和叉是原始社会用来获取食物的器具,筷子的发明和使用源于新石器时代,来源于种竹子的地区,筷子的使用形成的和餐制对于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和餐习惯,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观念,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而刀叉的使用必然带来分食制,开始就分吃,使得西方人重视独立、自我,甚至子女长大后与原生家庭联系不紧密,独自闯荡生活。

  在餐具禁忌方面,中国人进餐时避免吮吸筷子,不可拿筷子指指点点,避免将筷子垂直插在饭里,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同样,西方人进食时切不可使用刀叉指向他人,说话时要将刀叉放回到盘子上,以示尊重。当然,西餐文化中切不可用自己的餐具给别人夹菜。近年来,随着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中国餐桌文化也汲取了西方文明的优点,餐桌上也摆放了公用筷子。

  正式宴请的座次安排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中国人传统待客通常是用八仙桌,对门的座位为主座,旁边为偏座。年长的或者级别高的人坐主座,主人或者陪客坐下座,其余的按照顺序坐在偏座。现代宴请宾客通常是大圆桌,男女分桌安排就餐,家庭宴请女主人往往是最后一位就座。西方宴请宾客,最突出的是女主人,通常使用长条形餐桌,男女主人分坐在两边,以女主人位置右为尊,左为次来安排其他客人就座。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其他客人依次而坐。男士要主动拖拉座椅帮助女士入座以显示男士绅士风度。

  关于就餐氛围中西文化是大相径庭的。中餐文化是在和谐友好、互谅互让中进行的。餐桌上的饭菜花样繁多、菜系不同,至少有七八道菜,有时候分冷热两套,菜越多就越是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但是,主人往往会说:"饭菜做得不好,请大家见谅。""多有怠慢"等自谦的话。饭菜往往会有剩余才显示客人吃饱吃好,如果全部吃完,主人会感到客人没有吃饱,深感内疚。而西方宴请时,主人只会准备四五道菜,并且会说"我在尽全力招待大家,请大家吃好。"之类的话,并且希望将饭菜全部吃完,以示对主人的尊重。中国人在就餐过程中会互相劝酒、让菜,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享受美食的同时气氛非常热闹,来显示主人的热情招待。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社会的团结、和睦和友好,一团和气。而西方文化中吃饭前要祷告,吃饭过程中闭嘴咀嚼,声音不能太大,安静地切割自己的食物,必要交流时声音一定要低,不影响他人进餐。

  三、中西礼仪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

  (一) 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礼仪方式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学说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很大。"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所以中国人在对待礼仪方面重视他人感受,处处表现谦虚和恭敬,时时注意自己和他人的"面子".西方社会以宗教信仰为主,崇尚个人主义。表现在礼仪方面不会在意"面子、人情",处理问题直截了当,强调自我价值。其次,中西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努力建立和谐社会,为了集体利益可以放弃和牺牲个人利益;而西方价值观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他们强调个人奋斗,崇尚英雄主义。

  (二) 思维模式不同导致不同的礼仪方式

  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以感知和直觉为主,凭直觉和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开始会有模糊概念,说话喜欢绕弯子,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一些商务活动中,也注重人情、面子,让西方人很不理解。西方文化的思维是线性的,以分析和逻辑为主,处理问题讲究逻辑性,说话办事对事不对人,直截了当。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多元化的,主张"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思维是二元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分得很清楚。表现在礼仪文化方面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接触交往时,尽量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进行交际,这样可以避免冲突,使活动顺利进行[3].

  (三) 文化负迁移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不同文化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其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就是"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反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抑制和干扰作用就是"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4].

  文化负迁移通常是指以掌握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干扰。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当一个人生活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时,这种文化就会影响到这个人的思想和语言,在接触到其他有别于自己文化时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照。这种不自觉的行为会打扰到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交际双方会自然地接受和自己文化背景相同的内容而排斥那些有冲突的部分,将自己的文化硬套到目的语文化中。这样生搬硬套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语言错误和文化误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差距越大,由文化负迁移带来的文化冲突就频繁。

  四、中西礼仪文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策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仪方式,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标志,也是一种文化特色。不同的礼仪方式势必会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影响。不但会产生交流障碍,还会带来合作的冲突,这就要求交际双方及时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首先,交际双方要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深入了解文化承载的历史、宗教等渊源,对于差异做到足够的包容、认同,求同存异,摒弃已固有的思维和习惯,让交际双方处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合作。这样既可以学习借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减少文化冲突,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动合作的发展。其次,加强交际能力,掌握必要的语言技能,积极找寻彼此有效的沟通方式,努力化解交际障碍。另外,克服文化偏见和思维定式也是保证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情感和关系能力,达到移情效果。当交际双方移情能力提高时,就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也会提高交际的成功率。

  文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惯性的,它具有很大的社会性,中西礼仪文化反映出的是不同地区民族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不同文化,即不能用自己民族文化来衡量他国文化、对待他人,而是需要尊重不同,认知不同、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交融。

  当前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技能被大众认可,已经发行了权威证书---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证书 (即ACI) ,在全球通用,而且被国际上157个国家认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涉及有65个,官方语言为53种,另外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表示了参与的意愿,涉及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多种,风俗各异,文化交错[5].所以,要实现"一带一路"构想,就必须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4:56.
  [2]曹浚。从握手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 :255.
  [3]叶霜霜。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与弥合[J].大学教育, 2014 (2) :138.
  [4]戴炜。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5.
  [5]修刚。跨文化交际与"一带一路"[J].世界文化, 2017 (8) :7.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刘秀琴.中西礼仪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4(02):58-6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