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论文权威推荐10篇之第五篇:周恩来早期思想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周恩来的早期思想是指周恩来从少年时期至五四运动前后,即周恩来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转变以前的思想。青年周恩来博学多思、涉猎广泛,但对他早期思想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本文从儒家文化的修平治国、道德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贤人政治等四个方面探讨儒家文化对周恩来早期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 周恩来; 早期思想;
周恩来是中共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领导人,是最早一批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对周恩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聚焦儒家文化对周恩来早期思想的影响,因为周恩来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对周恩来早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之学、经邦治国之学,对周恩来早期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更不容忽视。
一、儒家文化与周恩来早期思想的道德意识
周恩来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进入民国时期,也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本身有一套修齐治平的理想,进入民国,虽然治国平天下一套封建传统观念被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和共和思想所代替。但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关于格物致知、修养身心、道德人格等思想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很深的影响。即儒家强调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仍然是很多知识分子信仰的准则。当时的知识分子在追求成为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新民"同时,也依然希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儒家所强调的"君子".青年周恩来也不例外,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周恩来一直在追求完美的人格。从周恩来早期文集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断地强调做人要"正心诚意",待人处事要"端赖良心",尤其是有着积极入世的精神。这些都能反映出儒家思想对周恩来早期道德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与周恩来早期思想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
周恩来早期思想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明末顾炎武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门洞开,不断地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因此,维护国家利益,反抗外来侵略就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所以,周恩来在早年读书时,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读书以求中华之富强,这一观念深刻影响着周恩来。之后,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前往日本、欧洲留学都是为寻求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的目标,而这也是周恩来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的充分体现。在周恩来看来,人要练济世之才能,"以槃国家于累石之安".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模式。
三、儒家文化与周恩来的早期思想的忧患意识
民国以来接踵而至的丧权辱国让"五四"一代愤恨交加,救亡是这一时代的主题,一方面表现为对外国列强侵略的反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反对国内的腐朽势力。这在周恩来早期的文章中都有体现:"俄人吞噬吾国领土""日人凌我""诸国协力以谋我",认为中国已经"岌岌乎不可终日".面对中国逐渐被瓜分豆剖,蚕食鲸吞的局面,周恩来写下这样一首诗"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忧患。[3]爱国主义是周恩来早期思想的一个明显特征,这也是贯穿整个早期思想始终的一条红线,是他生命中突出的一面,对其后世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儒家文化与周恩来早期思想中的贤人政治
贤人政治思想是周恩来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家思想提倡贤人政治,认为国家应该让有贤能的人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稳太平。如儒家尊崇的大禹、商汤、周文王等,都是品德完备、能力出众的贤人。而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儒家始终坚持的一种以道德人格来提升现实政治境界的政治理论,是传统儒家政治思想最普遍意义的体现。
周恩来深受中国传统儒家贤人政治思想的影响,他提出"欲求一独立不拔,放眼昆仑,顾彼度己,为国家谋久远之计者".他希望近代中能出现一个"登高而呼,奋臂为倡,发前人之所未发,行前人之所未行,造时势之英雄。"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促进国家的独立、富强。周恩来所提倡的贤人政治主要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他在《尚志论》中提出"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希望能够效仿班固和诸葛亮,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同时,他还在文章中呼吁,"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这些文章都可以体察出周恩来贤人政治思想。
总之,周恩来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极其重要,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探讨儒家文化对周恩来早期思想的影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洞悉周恩来早期思想的变化,甚至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6)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