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日本人的道歉心理和“耻感文化”

来源:淄博师专论丛 作者:宋茜茜
发布于:2019-04-08 共5191字

  摘    要: 日本人时时刻刻怕给别人添麻烦,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被认为日本人的第一行为准则。这样的心理也造成了日本社会发达的道歉文化, 而这种道歉文化和日本社会的“耻感意识”相关。

  关键词: 迷惑; 道歉; 耻感意识;

  Abstract: Japanese always worry about bringing trouble to others. “Don't bring trouble to others” is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code of conduct in Japan. This psychology has also lead to the advanced apology culture in Japanese society, and this apology culture is related to “the shame consciousness”in Japanese society.

  Keyword: Meiwaku; apologize; the sense of shame;

  一、日语中的“迷惑”

  在日语中有一个这样的词——“迷惑” (meiwaku) , 对于“迷惑”一词《广辞苑》的解释是:1.迷惘;2.困惑, 苦恼;3.陷身算计而惶恐不安。《新明解国语辞典》的解释是:给他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 日本人时时刻刻怕给别人添麻烦, 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别人的“迷惑”。

  在日本电车车站内, 随处可见自动贩卖机;月台小卖店中排列着整整齐齐的零食、杂志, 但从来没有人在车站或者电车中吃零食或喝饮料。上班族如果在自动贩卖机上买了咖啡, 会在下一班电车到站前, 一气饮尽, 将空罐扔进垃圾桶, 虽然站内、车内并没有任何“禁止饮食”的警告语, 但大家都担心在车厢内吃喝沾到别人衣服, 给别人带来“迷惑”。如果在车厢中看报, 日本人不是将报纸“完全打开”, 而是将报纸“左右对折”, 以免报纸触到身边的人。

  “不成为别人的‘迷惑’, 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句话出现在日本面向小学生的《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 被认为是日本人的第一行为准则。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 都属于“给别人添麻烦”的范畴。在日常生活中, 日本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 “抱歉, 给您添麻烦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准则, 并不是只写在书本里, 在现实生活中, 日本人也是严格遵守着这样的行为准则。

  2004年, 三个日本左翼义工被伊拉克武装绑架, 日本政府出面解救后三人回国。结果三人回到日本后没有得到同胞的抚慰, 反而受到指责, 责怪三人给全日本带来了麻烦。三人中的高远菜惠子女士向全体日本同胞谢罪:“让大家担心了, 给你们添了这么多麻烦, 实在对不起。我的贱命实在不值得连累大家。”

  日本右翼分子汤川遥菜被isis极端分子以“间谍罪”处决后, 74岁的汤川的父亲听说儿子已经不幸遇害, 面对采访记者不是急于表达悲愤, 而是在电视上向全国人民道歉:“这次事件, 真是各大家添麻烦了, 非常对不起!以政府为首也非常尽力, 从心里深表感谢。”这样的事例不是第一次, 之前在伊拉克事件、阿富汗事件中, 被当地激进组织扣留的人质, 要求日本政府从当地撤军时, 家属都没有指责和追究日本政府的责任, 而是先谢罪, 最后还是一句:添麻烦了。

日本人的道歉心理和“耻感文化”

  有一个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反映的就是日本文化中这种“怕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 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电影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 由于粮食长期短缺, 老人一到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 以供奉山神的故事。老人因为丧失劳动能力, 而怕给子女添麻烦的心理, 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展现。

  日本媒体经常将日本社会称之为“无缘社会”, “无缘”一词, 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没有联系”。“无缘社会”即指的是社会成员因怕给别人, 甚至亲朋好友添麻烦而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的一种社会。日本社会进展的过程造就了一批“无缘死者”。

  所谓的“无缘死者”, 指的是这样的一类人:“活着, 没有工作, 没有配偶, 没有儿女, 不回故乡, 也没人和他们联系;死了, 没有人知道, 即使被发现, 也无人认领遗体, 甚至无法知道事主姓甚名谁。”[1]而“无缘死者”, 则指的是生前和死后都与社会脱离联系的人。据统计, 每年, 日本全国有3.2万人称为“无缘死者”。“外交学院的娄雨婷指出, 家意识淡薄正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不像中国那样根据族谱追溯同宗同源, 日本家庭一般只供奉六七个最近去世的亲属。即使墓碑上曾祖父母的字迹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认, 也不会再刻写, 三代以上的墓地甚至会被迅速遗忘。”[1]“情义最难接受”, 是日本一句俗话, 这其中包括对姻亲家属应负的一切义务。造成“无缘死”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 除了家意识淡漠以外, 也和日本文化中惯用的“怕麻烦别人”的心理有关。在日本NHK (日本放送协会) 2010年1月31日期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中, 55岁的常川善治因脑溢血在富山市的公寓内独自去世。尸体的第一发现人向来访的NHK记者摆出背靠马桶、面朝天花板的姿势。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 根据世卫组织2013年的数字, 日本女性平均寿命达到86岁, 男性为79岁。活得越长, 熟人中先离世的也越多, 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越淡漠, 以致举行丧礼, 很多邻里和亲人也不会来参加。硬把人召集到一起举行葬礼, 无论对逝者家人还是周围的人, 都被认为是“迷惑”, 这种观念正在日本社会普及。

  二、日本人的道歉心理

  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就需要经常道歉, 也因此造成日本道歉文化非常发达。在日语中, 关于“道歉”的语汇异常丰富, 诸如“すみません”“ごめんなさい”“申し訳ない”“気の毒”“ご迷惑をかける”等等。有人曾统计过中日电视连续剧中道歉语的出现频率, 发现在样本中, 日本电视剧中每小时出现12次道歉语, 而中文则出现4次。

  因此, 在日本的公共场所, 经常能看到正在点头哈腰道歉的日本人。许多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 日本人却会郑重其事地道歉。在各行各业, 每当问题暴露的时候, 电视台播出谢罪记者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日本着名主持人, 家喻户晓的明星MINOMONTA (みのもんた, 原名御法川法男) , 因为小儿子盗窃未遂而召开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 MINOMONTA做了长达数分钟的深鞠躬, 向广大观众道歉, 而后宣布辞去所有电视台和广播的节目主持人职务, 彻底隐退。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2009年因为政治现金问题而在全国人民面前道歉。道歉的原因是鸠山由纪夫为组建新党, 连续数年从自己母亲那里得到每月1500万日元的捐助, 累计金额高达11亿日元。可以说他为民主党奉献了家产, 为后来民主党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日本的法律规定, 个人向政治家的捐款不能超过150万日元, 以防范政治家被个人所收买。因此, 虽然鸠山的母亲从巨额资产中拿出几亿支持儿子, 虽然也属情理之中, 但是在日本, 将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堂堂一国首相, 对国民鞠90度深躬, 所谢之“罪”竟是拿了自己妈妈的钱, 中国人可能觉得无法理解。

  道歉的极端形式是自杀, 所以日本是一个自杀大国。根据日本政府2014年版《自杀对策白皮书》的数据, 2013年度日本全国自杀人数为27283人, 每天平均74人自杀, 自杀率雄冠全球, 很多自杀者是“以死谢罪”。

  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频繁道歉, 原因有很多种。一个很重要的重要原因是, 不道歉的后果会比较严重。对于鸠山由纪夫来说, 如果不因政治献金的问题道歉, 民调支持率会一路下跌, 甚至可能导致下台。对于主持人MINOMONTA来说, 如果不道歉, 节目收视率下降是必然的, 更严重的是, 会不断受到观众打电话要求其“谢罪”“滚蛋”的压力。类似的例子在日本社会数不胜数。同样是做假账, 由于谢罪及时, 涉案金额高达420亿日元的日兴公司得到饶恕, 而涉案金额仅50亿的活力门公司, 由于拒绝认错, 公司领导者最后被判两年半徒刑。

  在日本国内, 人们总是为大大小小的事情而道歉, 但是一旦问题放到国家层面上, 尤其是关于侵略战争问题, 日本的态度往往和在国内截然相反, 变得模糊和暧昧。

  2015年8月12日, 正在韩国访问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参观首尔西大门刑务所博物馆时在烈士墓碑前下跪, 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犯的残酷罪行谢罪。他表示日本必须正视过去犯下的罪行, 并敦促日本现首相安倍晋三进行反省和谢罪。鸠山由纪夫下跪反省得到包括中国、韩国等被侵略国人民的认可。然而在日本, 鸠山由纪夫的这一道歉行为, 在网上却引发日本网友的不满甚至谩骂, 日本大部分网民都视鸠山由纪夫下跪为耻辱, 质问这样的人是怎么当上首相的, 甚至有人威胁应当开除鸠山由纪夫的国籍。

  关于日本对于战争的道歉态度, 在中日外交史上还有一个着名的事件。

  1972年9月25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团访华, 启动中日战后破冰之旅, 谋求中日邦交正常化。当晚, 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人大会堂设宴飨客。在祝酒词中, 他特别指出:“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 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样的经验教训,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田中首相致答谢辞, 作如下道歉:“过去数十年にわたって、わが国が中国国民に多大な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たことについて, 私は改めて深い反省の念を表明するものであります。”日方翻译将“迷惑”译为“麻烦”, “反省”则原封未动, 整段话翻译为:“过去数十年, 我国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 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中方听到这段翻译后都震惊了, 8年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罪恶累累, 造成中国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 中国近代化进程因此而中断。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死伤的中国军民达3500万人, 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如此罄竹难书的罪行, 怎么就被轻描淡写地描述为“添了麻烦”。于是在9月26日下午, 双方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谈。周恩来首先就田中的“道歉”提出批评。在中方的抗议下, 9月29日, 双方签署并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 关于引出“麻烦”的那一段表述, 改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方的反省, 应该说, 比原来深刻得多了。但比起中方的心理期待, 还差得远。

  从这个着名的“道歉”公案中我们可以了解, 即使是当时贵为首相的田中角荣, 考虑到在关于侵略战争向中国人道歉之后, 回到自己国家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从而再外交词汇上不得不“暧昧化”。

  关于日本的战后态度, “日本着名学者加藤周一在《日本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分析说:‘在十五年战争中, 作为个人, 日本没有一个战争责任者, 即大家都有错。战争责任由全体日本国民承担, 不是由领导人承担。所谓‘一亿总忏悔’, 就是说无论是香烟铺的老板娘还是东条首相, 都有一亿分之一的责任。一亿分之一的责任, 事实上就是等于零, 即变得没有责任。大家都有责任, 几乎等同于没有责任。'日本, 从甲级战犯到普通士兵, 大部分人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的罪过。”[2] (P184) 同样是十恶不赦的战争罪犯, 德国的汉斯·弗兰克在纽伦堡就刑前说:“千年易过, 德国的罪孽难消。”而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狂叫:“天皇陛下万岁!”

  三、日本社会的“耻感文化”

  日本人在国内和国外两种截然不同的道歉态度, 与日本社会的“耻感文化”是分不开的。

  二战即将结束之际, 受美国政府委托,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通过其研究报告准确地预测并指导了战后美国对日政策, 并据此出版《菊与刀》一书, 在日本引起轰动。此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日本“耻感文化”的阐述以及与西方“罪感文化”的比较。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对“耻感文化”进行了分析:“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恰如一切看中耻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样, 其意义在于, 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3] (P126) “而日本人却是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的。不遵守明确规定的各种善行标准, 不能平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偶然性的出现都是耻辱。他们认为耻是道德的根本。对耻辱敏感的人就能够实践善行的一切标准。'‘知耻之人’就译成‘有德之人’, 有时也译成‘重名之人’。与‘纯洁良心’‘笃信上帝’‘避免罪恶’等在西方伦理中的地位一样, 耻感在日本伦理道德中也具有同样的权威地位。”

  在日本文化中, “知耻”被认为是美德之根, “知耻之人”有时被译为“有德之人”, 有时被译为“重名誉之人”。耻辱在日本伦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就像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心”“与上帝同在”和避免罪恶一样。

  耻感文化强调的是外在的约束力。罪错暴露, 才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与惩罚, 社会才会把耻辱降落到这个人头上。假如罪错不为人知, 那么也就不会有社会群体的压力。耻感文化中的个人, 其所作所为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社会的评价。在日本社会讲究人际关系的“和”, 个人在社会中要顺从集体的意愿, 要保持与周围社会协调, 不添麻烦是最重要的条件。如果给别人添了麻烦, 就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但是一旦脱离了本土社会背景, 就不惜要考虑这种“和”,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国际场合中, 日本人反而在道歉中显出一种暧昧的态度来。“日本人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 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 又会被罪恶所征服。”[3] (P130) 西方的罪感文化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 耻感文化则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在日本的耻感文化中, 人们往往对于犯罪行为只是感到羞耻和懊恼, 只要犯罪行为不被发现, 并不会去坦白或者忏悔。日本人在历史和战争问题上拒不道歉的态度和这种心理不无干系。

  参考文献:

  [1] 邓郁.无缘社会:那些与一切关系“断舍离”的日本人[J].壹读, 2014, (8) .
  [2]余杰.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3][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田伟华 (译)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
原文出处:宋茜茜.日本文化中的“迷惑”与道歉心理[J].淄博师专论丛,2019(01):49-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