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促进用户信息消费有效需求的实现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9 共8233字
论文摘要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信息时代以开发、消费再生性信息资源的方式减少不可再生的物质、能量资源的消耗,是解决当今世界资源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013 年 8 月 14 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发 [2013]32 号文件发布了 《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明确指出,到 2015 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 3. 2 万亿元,年均增长 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 1. 2 万亿元,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 2. 4 万亿元,年均增长 30%以上。可见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引领消费、扩大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消费研究主要包括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问题、信息消费能力问题,以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消费效益等问题。这里主要探讨一些用户信息消费机制及效益方面的实际问题,旨在谋求拓宽信息组织机构信息服务业务的渠道,以期更好地向前发展。

  1 信息消费机制类型概述

  信息消费是消费主体与信息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信息服务促进协调消费者与信息资源的交互作用。机制一词原指机器在其运转过程中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运转方式。信息时代,为了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效用,激发用户在信息作用下,创造更大的价值,这里对信息消费机制和效益问题进行探讨。信息消费机制包括信息需求机制、信息获得机制、知识形成机制、信息消费效益形成机制和信息消费过程机制 5 个方面。( 1)信息消费需求机制有主动和被动之分,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环境等因素影响,消费主体拥有的知识与其消费活动所需的信息存在信息差,信息需求也有潜在需求与实际需求,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之别。( 2) 对自身拥有的知识或信息进行处理、消化并吸收的过程称之为信息获得机制,它通常以付费或非付费的两种途径获得。 ( 3)知识形成机制,是用户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在其现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然后消化、再吸收转化成新知识的过程。( 4) 信息消费效益形成机制,是指人们进行消费活动期望达到的最根本目的,它是信息消费的价值体现。( 5) 信息需求、信息获得、知识形成和信息消费效益构成了信息消费全过程的总体机制。信息需求是用户信息消费的起点,根据信息差 ( 知识差) 的理论对用户信息需求量进行衡量,分析信息获得的影响因素和成本,从而判断知识形成的途径中应具备的信息处理方程和模式,将决定信息消费效益与成本的关系。

  2 信息消费效益理论分析

  由于用户自身拥有的知识与其决策时所需要的知识存在一定的知识差,而信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差异,从而导致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的发生。获取相应的效益是用户进行消费活动的最终目的。用户通过信息消费行为增加其信息拥有量,提高其知识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降低决策等行为的不确定性,并且使拥有的资源得到优化,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是信息消费效益的具体表现,信息消费效益等于信息消费价值减去成本。与物质消费活动相比,信息消费生成的效益要复杂得多,具体可从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

  2. 1 外部效益理论

  用户在消费信息、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时,给自己带来效用的同时,也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是信息消费的外部性。根据其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可以将信息消费的外部性划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当信息消费的外部性为正时,个体消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或多或少被抑制,这时需要对信息消费行为进行有效补偿,以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帕累托最优。信息消费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不健康的信息内容所产生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比如虚假信息、欺诈等,信息组织机构可通过信息立法加以规范,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降低用户信息消费负外部性的影响。由于信息消费的外部性的本质在信息消费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用户素质越高,其消费能力和购买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信息消费,产生的信息消费正的外部性就越大,反之亦然。

  2. 2 内部效益理论

  信息消费是物质消费的一个分支,也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领域的重要环节,人均信息消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据统计,人均信息消费每增加 1 单位,将会拉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7. 99 单位,可见信息消费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据报道,2005 年由于政府的软件正版化,电子政务深化改革由自主实施向外包过渡,政府部门个人电脑采购量过 84. 7 亿元,直接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拉动了经济增长。在信息消费活动中,人的信息素养能力得到增强,最可贵的是提高了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用户信息消费活动真正达到 “无需等待,无需远行”的境界,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也减少了对稀缺物质、能源的消耗,起到了产生资源转换作用。

  诚然,依靠用户信息消费是提升信息组织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信息组织机构通过用户信息消费成本减少、时间缩短、效率提高以及决策准确等方面来判断用户信息消费的效益,并由此分析信息流、资金流在信息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中的创新能力,用户从信息消费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势必也加速信息流在信息组织机构内部和用户间的流动速度,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也使信息组织机构的管理体制更趋于合理化,管理方法更加优化,管理效率和水平更高。

  总之,用户在信息消费时产生的内部效益要比外部效益要简单、明了。用户通过信息消费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提高其经济行为和决策的准确性,这是用户信息消费所产生的内部效益,同时也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用户的信息消费产生的外部效益。信息消费活动在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共享。

  3 促进用户信息消费有效需求的实现途径

  《意见》中指出,促进信息消费,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消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影响无处不在。当信息需求产生时,用户通常会先了解市场同类型的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的特性,并进行反复比较,决定最佳的选择方案。可见,信息消费的有效需求是对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欲望与自身支付能力的需求,用户的经济能力,以及查询信息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构成了信息消费有效需求的成本,它直接影响着信息消费的效果。

  3. 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均等化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消费的基础。以图书馆为例,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增大了对图书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图书馆的信息基础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城乡差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最突出地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据统计,2006 年,我国人均拥有藏书量为 0. 39册。上海的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多,为 4. 48 册,安徽省最少,人均为 0. 15 册。同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为 0. 508 元,最高的是上海,为 7. 904 元; 最低的是海南省,为 0. 081 元。图书馆信息产品供给上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制约了农村贫困群体的信息消费素质提高。为此,有能力的大馆要帮助农村图书室 ( 文化中心) 建立起与当地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例如加强对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的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使农村居民也有条件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在有条件的图书馆开展智慧图书馆服务,鼓励优质信息产品市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加快公共智慧服务。因为,由知识服务向公共智慧服务转型就是图书馆的一次华丽转型。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当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图书馆资源建设当中,建立和完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图书馆一方面进一步优化馆藏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另一方面,加快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加强对竞争情报之类的商业化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经营范围和收费标准,培育良好的信息市场体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大力推进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消费将会大幅提高图书馆消费产品的供给能力。虽然图书馆提倡免费的公共信息服务,仍有一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信息服务如竞争情报需要信息用户自己付费。

  弱势群体的经济能力对信息消费有决定性的作用,提高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保障,重点采取 “ 授之于渔 ”的方式,提高弱势群体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获取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帮助他们降低信息消费的成本,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和消费能力,破解农村新消费 “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从而缩小城乡 “数字鸿沟”,真正实现 “城乡统筹”。也只有拥有完善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居民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消费,进而推动我国信息消费整体水平的提升。

  3. 2 用户信息消费知识缺口的挖掘与利用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斯坦 ( George Loewenstein) 研究情境兴趣进行时提出 “缺口理论”,这里的 “缺口”是指人们自身知识的缺失与不足。“缺口理论”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迫切,正是这种求知欲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消费的好奇心理。人们有限的知识结构与外界无限的社会信息的缝隙,便成了人们希望探究的知识缺口。在信息消费时代,信息组织机构作为教育主体,对用户传授消费知识,进行消费知识教育,挖掘和填补用户的知识缺口,以达到引发需求、实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开拓市场。正如洛温斯坦所说,要想激发用户的信息消费欲望,首先擅于发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帮助其突破知识盲点,引发其好奇心理。用户面临知识的困境,自然会感受到困惑,也不由自主地面临信息消费的挑战,知识缺口便被打开了。如果这个缺口过大,成为了知识深渊,用户必然不会去关注,此时,就需要教育主体的帮助,引导用户缩小知识差距。信息组织机构扮演着挖掘者和填补者的角色,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使用户获取包括生活设计情报、产品的选购方法等信息。用户教育营销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信息、购买方式、使用功能等。运用缺口理论有效地开拓了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营销之路,最终达到实现信息消费的目的。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曾就科研人员项目研究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专项统计,例如查阅资料、计划思考、实验分析、总结报告的时间分别为 50. 9%、7. 7%、32. 1% 、9. 3% ,如果这一系列工作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能缩减,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研究的效率。可见,帮助用户对外界知识或信息进行挖掘、处理和加工,以便于用户更好地认知和吸收,从而获得的信息能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为用户创造相应的信息效益。这正是信息组织机构进行信息服务的职责和目标。

  3. 3 信息消费促进用户技术创新发展的机理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社会文明和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消费在技术创新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被誉为技术创新活动的 “催化剂”和 “助推器”,因为信息消费是技术创新各个阶段全程性的信息保障。如何促进用户技术创新的合理消费模式,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保障。

  ( 1) 树立科学的信息消费观念。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增值性是受创新主体青睐的主要原因,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知识创造及产业化的过程,不断提纯和甄别信息,在一系列的决策过程中,信息可以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降低创新的风险。

  ( 2) 加强用户知识储备,提高信息素养能力。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实生活中,“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现实问题,但是,产学研合作并不能代替用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通过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的教育,可以拓宽他们利用信息的基本技能,促进知识的合理流动,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消费和技术开发,才能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3) 发挥信息组织机构的资源配置作用。信息组织机构是联系信息资源与用户的中介,也是信息资源与生产、消费不可或缺的服务组织,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信息组织机构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信息推送等活动,加强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保证信息资源在创新项目上的优先配置。拓展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的新兴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一,就是加强信息资源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大力发展数字作品、数字音乐、网络艺术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同时,加快建立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数字信息资源多媒体、多终端的传播能力。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的供给。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文化信息内容建设,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为用户提供更多益于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

  ( 4) 建立有效和完善的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的激增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彰显了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信息组织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促使知识的有效开发利用,并不断由组织层面扩展、延伸到社会层面,打破地域和部门的条块分割,完善的网络服务形成 “宽路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保障机制。

  ( 5) 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基础,有益于维护用户的消费利益,依法加强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发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建立有效的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加强与终端产品相连接的集成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引导信息产品和服务合法有序的生产和共享安全。加强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水平。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

  强化行业自律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估。进一步拓宽和健全用户消费维权渠道,强化社会监督。

  3. 4 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模式

  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过程如图 1 所示。【图1】

论文摘要

  
  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用户发觉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所需的信息之间有差距时,进而产生信息需求,当信息带来的潜在收益大于搜索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或精力成本时,导致有效信息需求,反之就变成无效信息需求,被用户放弃继续选择。文化层次越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就越强; 越是注重精神层次需求,越是侧重于信息消费,那么对信息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就越高。文化教育程度不同也是导致信息消费差距的根源。据 CNNIC统计,受教育程度与互联网普及率存在很大的影响,专科以上学历的互联网普及率比初中学历以下的普及率高出15 倍以上。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用于信息消费的支出额逐年上升,但是城市居民信息消费支出总量、支出额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都普遍高于同一时期的农村居民,可见,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远落后于城镇发展水平。信息化环境下,农村网络、通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的巨大差距,也是信息传递成本高居不下,新型信息消费品难以走进农村,抑制农村用户信息消费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

  3. 5 用户信息消费效益的计量

  当用户自身的知识或信息不足时,假设他在决策或者经济行为产生的价值为 V0,所需的成本为 C0; 通过信息消费行为之后,假设产生的价值为 V*0,则为消除信息差而进行的信息消费产生的信息消费价值为 VΔi= V*0- V0;为消除信息差而进行信息消费所产生的信息消费成本为 CΔi,Δi 表示信息差; 效益 E 表示价值与成本的差,E0为没有消除信息差而进行决策或经济行为时所产生的效益,E*0表示通过信息消费行为消除了信息差而进行决策或经济行为时所产生的效益,所以信息消费所产生的信息消费效益 EΔi可以表示如下:【公式】

论文摘要

  
  由此说明,不同环境状态下,随着用户的信息搜寻、获得、处理、消化吸收和应用的信息消费成本不同,由此产生的信息消费价值也不同。用户信息消费活动形成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及生产中,不仅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也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3. 6 用户信息消费风险评估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性,增大了用户获取信息产品的信息难度,用户的信息素质与搜寻时间成本成反比。由于时间成本问题,用户一般不会进行无休止的产品信息搜索,加上信息产品的后验性,导致用户只有在使用了之后才体会到它的质量和效用。生活中一些不正当信息消费随处可见,例如上网、玩游戏合理利用,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否则没有节制就成为一种不当消费。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不负责的舆论也充斥其中,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巨大,若失去自制力,不明辨是非,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可收拾。另一方面,利用公家的设备和费用进行个人信息消费活动的信息 “灰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消费,它并不反映个人和社会的真正信息消费水平。由于中国的现有单位体制,这种 “灰色消费”会长期存在并保持相当的水平,在考虑信息消费时必须予以注意。

  由于信息产业本身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高风险是信息与技术含量的高不确定性造成的,因此,信息产品与服务也是离不开不确定性,信息消费必然面对风险。价格、垄断、效用和吸收能力是信息消费不确定性的基本影响因素。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越高,风险越大; 效用越大,风险越小; 垄断性越强,风险越小;吸收能力越强,风险越小。可见,信息的不确定性构成了风险的确定性,市场竞争越剧烈,不确定性或不可保性越多,能带来利润的信息就越重要,风险也就越大。对消费的风险进行评估,若在信息消费行为发生之前,称之为风险预测。一般来说,对风险的评估,是指在信息消费行为发生之后对构成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的评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不确定性的减少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收益。信息消费风险的评估办法建立在构成风险的各项不确定因素上,当信息消费行为发生之后,各项不确定因素即变成确定因素,被确认的风险量化就是对风险的评估。用户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要消费大量的相关信息,通常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委托咨询公司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避免决策的失误,降低决策的风险,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对信息消费风险的评估,可以明确信息消费风险给用户带来的收益与损失,从而对已有的信息消费活动进行总结,给未来的信息消费活动提供规避风险的经验和预警。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创造和积累信息知识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不断发展的历史,没有信息知识的消费与创造,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信息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也是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利用。目前,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但相对于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而言,无论是整体规模、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服务业的平稳发展将带动信息消费的增长,拉动社会经济,进而促进创新型国家体制的建设。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机构应不断改革信息服务方式,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引导用户理性消费,从而使用户信息消费效益达到最大化。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EB/OL]. [2014 -04 -18].002467,84927639. html.
  [2]机 制 - 百 度 百 科 [EB/OL]. [2014 -01 -28].
  [3]刘珙 . 用户满意研究的宏观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 ( 6) : 509.
  [4]马哲明,靖继鹏,唐挺 . 信息消费外部性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7 ( 4) : 38 -41.
  [5]马哲明 . 信息消费机制及效益研究[D]. 吉林大学,2007: 120.
  [6]文婧,王鹤 . 市场前沿: 信息化建设提速 3 年投资将达 1 万亿[N]. 经济参考报,2005 -03 -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