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意义所在.无论信仰如何,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然而,真正理解幸福含义的人并不多,有人把幸福简单地理解为拥有金钱和名利,但事实上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和名利的大小,而是与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幸福学的研究就很有意义.幸福学的提出阐述了幸福与财富的关系,本文对幸福学的提出、提高幸福的方法和幸福学对管理学的启示做了描述和整理.
一、幸福学的提出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这个假设并不正确.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奚教授发展了一种新的、严格的理论来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和经济学相对应,奚恺元教授把这种科学叫做"幸福学".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二、经济与幸福的关系
人们往往高估钱的重要性.很对人认为钱越多人越幸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选择的东西,并不是最能使他幸福的,人们自主做出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人们并不是时刻都理性的,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预测错误.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增加它,对幸福的作用越来越少.研究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紧密;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样大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问题是,人们的认识总有惯性,传统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认为增加经济就能得到幸福;而且人们有一种占有欲和积累欲,所以人们还是不断地谋求积累财富.生活中越是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越不幸福,越是注重面子的人越不幸福,而诸如生活节奏、便利程度、人际关系等软性因素却与幸福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幸福学并不是否定经济发展,而是试图科学地研究如何发展经济才能极大化人们的幸福.奚恺元提出,幸福是发展经济的最终标准,人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金钱、财富、自由、民主都只是手段而已.
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增进幸福呢?这正是幸福学要研究的课题.
三、增加幸福的途径
(一) 幸福感的来源
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两类比较:一种是时间性的比较,一种是社会性的比较.举一个公认的经典例子:一个人在市中心买了一套豪华公寓,他会觉得很开心,实际上这种开心只有一部分来自住豪华公寓本身,更多的是来自比较.
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以前住在阁楼里,那么现在住豪华公寓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现在就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和朋友同事比,当其他人都还住在普通的公房,自己当然会很开心;但如果周围的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就算住在豪华公寓里感觉舒服,也不会非常开心.而且由于心理学上的适应性定律起作用,这种物质上带来的幸福感往往不会长久.不仅如此,这种相互攀比在增加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同时也在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幸福感.
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
(二) 幸福感的提高方法
首先,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社会上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要想提高全民幸福感,就要优先提高穷人的财富,因为提高穷人的财富要比提高富人的财富对提高全民幸福更有效(只有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物质对幸福的作用才会降低).我们应该尽量为那些失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财富,从而增加幸福.鼓励大家自主创业,创业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且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财富,得到幸福,如此,全民幸福感的提高会比较快.
其次,弱化人们对金钱和物质地位的竞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一般是教导人们如何最大化财富、怎样尽可能多地赚钱.其实人需要满足的不止是钱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怎样满足幸福感,很多人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来更换大房子和买私人轿车,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要攀比.降低这种相互攀比的心理,从而减少人们在金钱和物质地位上竞争和攀比的压力.要降低攀比心理增加幸福感,还可以从超越以得到金钱为更大的目的开始.如果这些目的得到满足,就会得到幸福,那么人们就不会再不停的追求金钱的满足,追求攀比获得的快乐.
再次,要鼓励不易适应性的消费,这其实也是针对脉冲式的比较带来的幸福感而提出的."将钱花在那些不容易适应的快乐上面,比如社交、旅游、参加兴趣爱好比赛等方面,要比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更长久."比如,自己现在的吃住条件已经很好了,那么每个月的工资是攒下来买更好的房子呢还是拿着这些钱出去旅游?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出去旅游、参加其他活动.因为这些都是自己以前没有干过的,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会更多一点,而且每次都有新鲜感,快乐记忆保存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买了更大的房子,自己很快就会适应新房子带来的快乐.所以,有钱一定要尝试不容易适应的消费.
最后,幸福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人的职业选择,职业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自己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和职业相关,所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一定要和他的专长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候都倾向于从功利角度考虑,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果大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感觉工作压力大,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更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走的更远,这样虽然挣得钱多,却得不到幸福.而如果他们按照最大化幸福感的原则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的话,往往会做得更好,而且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人文人.幸福学:一门待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新学科.新兴学科,1999.
[2]奚恺元.幸福学的奥秘.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
[3] 董伟.幸福理论.纪实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