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外科学论文

疮疡四畔的外用药物研究文献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3767字
摘要

  疮疡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1]. “四畔”是描述痈疽疮疡四周的中医学名词,早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记载,书中描述:“下焦发为流注虚损之候……四畔浮肿,相并伏硬,色青黑”;“宜收毒散外贴四畔”;“治发背疮口内满难合,宜用胜金散……敷周围四畔”.“四畔理论”最早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刘明教授提出,是指通过病灶四畔的特征,来辨识不同证候、不同疾病及其善恶顺逆转归,并着眼于纠正四畔的病理变化进行治疗和施药、施术于四畔的诊疗理论[fzl.刘明教授认为四畔辨证论治在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尤其在疮疡辨治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基于文献整理疮疡四畔的外用药物规律, 简要述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的收集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数字化期刊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 2000 年 1 月~2014年12 月期间关于疮疡四畔外治用药的文献, 检索词为“疮”、“疡”、“肿疡”、“四畔”、“根盘”、“护场”、“箍围”、“贴熁 ”、“围药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 ”、“外治”,通过模糊检索,得到相关论文文献 237 条。

  1.2 研究方法

  1.2.1 原始资料的记录 把符合要求的原始资料保存到计算机资料库中,逐项记录文献的题目、作者、文献来源、中医证型、方剂名、药物组成、药物名。

  1.2.2 数据预处理 即进行数据再加工,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一致性、去噪声,填补丢失的域,删除无效数据等,使之规范、准确和有序,实现数据的正确表达和合理组织,这是数据挖掘的基本条件。 原始文献对方剂、药物名称的表述有差异,同样的药物可能有不同名称,对确保数据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全国统编第 9 版教材《中药学》[4]内容予以规范。

  1.2.3 建 立数据库和录入数据 对数据进行增加 、 删除、修改,并对文献进行基础数据的统计归类,在本研究中选择 Excel 数据软件,建立数据库关系模型。 将目标文献中出现的所有药物设为二值变量,每个方剂中出现的药物赋值为 1,未出现的则赋值为 0,建立数据库基本结构。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方剂、药物、药类、对应疾病种类进行频数分析、R 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频数统计

  2.1.1 外用药物频数统计 对搜集到的 237 条文献中199 味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得出总频数为 1611 次,其中使用频数均在 5 次以上的中药,共 66 味,累计频率达 77.26%,占总药物频次的 2/3 以上,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治药物。使用频数最多的前 10 味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黄柏、冰片、白芷、血竭、当归、乳香、轻粉、黄连,麻油,可见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比较集中。 见表 1.

  2.1.2 药类频数统计 对频数在 5 次以上的 66 味中药,总频数为 1281 次,参照全国统编第 9 版教材《中药学》内容,按照功效对其进行归类。 僵蚕、蜈蚣、壁虎虽然属于息风止痉药, 但在治疗中主要取其活血通络作用,归于活血化瘀药类。 频数在 5 次以上的药物中清热药物频数为 305 次,占总用药的 23.8%,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活血化瘀药频数为 156 次, 占总用药的12.2%;攻毒杀虫止痒药为 102 次,占用药的 8.0%,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用药物。赋形剂无具体的治疗作用。 见表 2.

  2.2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聚类分析

  对频数在 5 次以上,祛除赋形药物,共 61 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 R 型系统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和相关系数测量技术(Pearson correlation)计算出变量聚类的相关系数矩阵。 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的由大到小逐层聚类,每次均将相关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直到全部对象聚为一类为止。 通过聚类过程可以看出聚4~7 类的结果。 见表 3.

  结合专业知识,分为 5 类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体内容如下:第 1 类:白矾、黄连、生地黄;第 2 类: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白及、天花粉、陈皮;第 3 类:冰片、铅丹、琥珀、麝香、血竭、轻粉、樟脑、珍珠、龙骨、儿茶、栀子、红粉;第 4 类:乳香、当归、甘草、川芎、青黛、鳖甲、炉甘石、鸡内金、紫草;第 5 类: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红花、苦参、肉桂、赤芍、土鳖虫、桃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