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外科学论文

针刺结合中药汤剂内服综合治疗慢性阑尾炎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31 共1501字
论文摘要

  慢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肠痈范畴。我们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汤剂内服的方法综合治疗慢性阑尾炎,并与单纯运用抗感染药物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疗法效果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我校附属医院外科门诊。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17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6个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两组年龄、性别、症状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有典型急性阑尾炎病史,遗留右下腹部疼痛;②反复发作右下腹痛,排除其他病变;③右下腹固定性局限性压痛;④X线钡餐检查,具备下述l项即可诊断:阑尾充盈并有压痛,或未充盈但有随盲肠位置而变动的压痛;阑尾充盈不规则,呈分节状或扭曲固定;阑尾充盈但排空迟缓(超过48h);⑤排除胃肠道疾病和其他疾病;⑥症状、体征存在超过2周。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取曲池、阑尾、天枢三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间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次,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具体方药组成:败酱草30g,牡丹皮30g,冬瓜仁15g,金银花15g,薏苡仁30g,皂刺10g,高良姜10g,红藤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6日,停药2日(以免长时久服损伤胃气),再服6日。对照组给予常量甲硝唑、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连续用药一个疗程(14日)。

  1.4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右下腹疼痛及不适感消失,白细胞计数降至(5~10)×109/L;显效:右下腹疼痛及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降至(5~10)×109/L;有效:疼痛及不适感减轻,白细胞计数稍有下降,但仍高于10×109/L;无效:疼痛及不适感未减轻,白细胞计数没有下降。

  2、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表1)。

论文摘要

  3、讨论

  慢性阑尾炎属中医学“肠痈”范畴。肠痈的致病因素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忧思抑郁、暴急奔走等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湿热内生,遂致气血不和、浊气瘀血壅遏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阑尾炎病理过程中,局部均有不同程度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阑尾不同程度充血、肿胀。

  观察组选用曲池、天枢、阑尾三穴进行针刺治疗,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有清利大肠湿热的功效;天枢穴是大肠的暮穴,对大肠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可通调腹部之腹气;阑尾穴是临床治疗阑尾炎的经外奇穴,是经验效穴,三穴合用可起到清利肠道湿热、通腹止痛之良效。

  由于肠痈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浊气瘀血壅遏,血败肉腐成脓,致使气机不畅,腑气不通,邪热无出路。故以败酱草、牡丹皮为君药,以求凉血活血、解毒消痈排脓,臣以冬瓜仁、金银花、皂刺、薏苡仁,共促导大肠垢浊、清解血毒、排脓消痈之功。由于寒主收引,寒性凝滞,慢性阑尾炎患者一般有腹痛隐隐,或伴轻度恶寒、不发热或发低热等症状.故在运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药物的同时,应适当运用温通散结药物,故佐以高良姜,辛热以散结,配合上述诸药,共奏寒温并用,散痈排脓之效。红藤性平而味苦,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入大肠经,是为使药。该方配伍精当,药少价廉,配合针刺治疗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说明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慢性阑尾炎方面有西医常规治疗所不具备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传承中医对此病的认知,不断探索,运用于临床,使广大患者免于此病之痛苦。另应提醒有此病史患者,应注意日常调理,忌食厚腻辛辣,避免暴饮暴食。

  参考文献:
  [1]贝政平,何继永,杨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S].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1.
  [2]李玉梅.针刺加敷灸治疗慢性阑尾炎8例[J].中国针灸,2005,25(3):175.
  [3]李瑞玉.鸡血藤治疗慢性阑尾炎[J].中医杂志,2003,44(8):5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