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外科学论文

青敷膏在中医外科疾病中使用的典型案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19 共4066字
论文摘要

  1 青敷膏发展历史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针灸汤醴相媲美,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科疾病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醴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我院院内制剂青敷膏(苏药制字 Z04000387)系我院具有传统特色的清热解毒类外敷药物,临床使用数 10年,效果良好。本院的青敷膏是以青敷散加饴糖调制而成,具体药物组成:大黄、姜黄、黄柏各 240g,白及180g,白芷、赤芍、天花粉、青黛、甘草各120g。此为外科托法中的著名方剂。药方的配伍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法则在外科学上的具体临床应用。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其赋形剂饴糖能够保持敷药的黏性和湿润,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临床外用,瘫棉纸上,外敷创面,24h一换。常用于红肿热痛的疮疡阳症,避免切开脓肿而延长病程。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红丝疔)、急性乳腺炎(乳痈)、急性腮腺炎(痄腮、发颐)、急性淋巴结炎(痈)、急性蜂窝组织炎(疽、发)的初起阶段,具有良好的消散作用,避免体表感染进入中期阶段化脓切开而延长病程,影响功能活动等。也可起到外科箍围药的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并使得体表感染不至于扩散,还可用于体表非细菌感染性但具备红肿热痛特点的疾病,如痛风等。
  
  2 典型病例
  
  2.1 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红丝疔)(病例 1)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本病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黏膜破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临床上多见发于小腿者,其容易复发,反复发作导致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临床典型病例:患者,男,35岁。2012年09月08日无明显原因出现右膝内侧红肿热痛,遂至我院门诊就诊,予以肿痛安止痛,青霉素消炎治疗,时有好转,2012年 09月 10日患者出现右膝内侧红肿热痛加重,伴发热,至我院门诊复诊,查体:右膝内侧自膝下约8cm至膝上8cm左右皮肤红,界尚清,中央色深,周围色稍淡,肿胀明显,中央深部可触及条索状肿物,硬而压痛明显,境界不清,肤温灼热,皮肤伴少量脱屑。根据患者病情及体征情况,诊断:中医:红丝疔,西医:右下肢急性淋巴管炎。辩证当属湿热下注。中医治疗当予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予青敷膏外敷,方法:适量涂于棉纸上外敷于患处,青敷膏涂的不易过厚、过大,面积大于肿胀处边缘 2cm,24小时一换(换药时局部皮肤清洗干净后外敷)(图 1A)。第 2天后红肿疼痛明显好转。条索状肿物触及已不太硬。并嘱患者抬高患肢,保持患肢湿润(图 1B)。继续连用 3天,后观察患者红肿处基本消失(图 1C)。

论文摘要
  
  2.2 急性淋巴结炎(痈)(病例 2)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 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临床典型病例:患者,男,83岁,2012年 08月 0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红肿,伴有疼痛,时较轻,后逐渐加重,局部皮下触及硬结,有疼痛,红肿明显、加剧,皮下硬结明显,2012年 08月 10日局部出现浅表破溃,有脓性渗出,至我院门诊就诊查彩超提示:皮下炎性包块伴脓液形成。查体:患者背部见大小约5cm×5cm红肿,突出皮面,皮温高,周围见色素沉着发黑,局部皮下硬结,触痛明显,局部表皮浅表破溃,未见明显脓性渗液,皮下触之无明显波动感,双下肢皮温肤色可(图 2A)。根据患者病情及体征情况,诊断:痈。辩证当属热毒壅盛,治疗予清热解毒,局部予青敷膏外敷治疗,方法:将青敷膏夹于二薄棉纸中,敷于患处,外用纱布覆盖。
  
  青敷膏涂的不易过厚、过大,面积大于肿胀处边缘 2cm左右,1次/日。连用3天。第2天观察外敷处后红肿明显减轻,范围明显减小,测量大小约为 4cm×5cm,红肿压痛较前明显减轻。皮温正常。后 24h再换,时见背部肿胀处大小继续减小,测量约为 4cm×3cm,疼痛不显。继续连用 3天,后观察患者红肿处基本消失(图 2B)。

论文摘要  
  2.3 急性腮腺炎(痄腮、发颐)(病例 3)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由伤寒或温病治疗不彻底,以致余邪热毒壅结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而成。临床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2011年 09月05日因受寒后出现左侧腮部疼痛不适,肿胀明显,伴有高热,热峰达 39℃,遂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N38.4%,余未见明显异常;血淀粉酶示:472U/L;腮腺 B超示:双侧腮腺炎伴淋巴结炎。予抗感染后效果不显,后出现齿痛,对侧亦出现肿胀。我院门诊就诊,刻下:患者自觉低热,双侧腮部肿胀明显,左侧尤甚,周围皮肤肤温略高,肿胀明显,按之疼痛明显,无明显波动感。皮色如常,有灼热感,吞咽时加重,疼痛牵及头部(图 3A)。诊断:中医:痄腮、发颐,西医:急性腮腺炎。辩证当属湿热蕴结。治疗当予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后予青敷膏外敷治疗,方法:将青敷膏夹于二薄棉纸中,敷于患处。青敷膏涂的不易过厚、过大,面积大于肿胀处边缘2cm左右,1次/日。连用3天。第2天观察外敷处后红肿明显减轻,范围明显减小,红肿压痛较前明显减轻。皮温正常。后 24h再换,时见患者面部肿胀已不明显,疼痛不显。后患者自诉基本如常。左侧腮腺已无肿胀疼痛。继续连用 3天,后观察患者左侧腮面部基本恢复正常(图 3B)。

论文摘要  
  2.4 急性附睾炎(病例 4)
  
  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故以名之。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的特点。《外科全生集》云:“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其未成脓者,用枸橘汤一服即愈。”急性子痈急性发病,睾丸或附睾红肿热痛,并伴有全身热证表现;慢性子痈多继发于急性子痈后,或并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仅表现为睾丸或附睾的硬结,微痛或微胀、轻度触痛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现代临床中采用抗生素联合青敷膏局部外敷能大大提高急性附睾炎的治愈率,并且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临床典型病例:患者,男,32岁,2011年 06月 09日因疲劳及辛辣饮食后出现排尿灼痛不适,并伴左侧附睾肿痛,在外院就诊,予“头孢呋辛”静脉点滴抗菌治疗后症状略有好转,2011年 06月 10日起患者觉左侧附睾部位肿痛加重,伴乏力,尿道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患者左侧阴囊内胀痛明显,乏力、食欲欠佳,小便色黄,大便尚调。诊断:中医:子痈,西医:急性附睾炎。辨证当属湿热瘀阻。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络为主,方法:青敷膏外用清热解毒消肿。后予青敷膏外敷治疗,方法:将青敷膏夹于二薄棉纸中,敷于附睾患处。青敷膏涂的不易过厚、过大,面积大于肿胀痛处边缘 2cm左右,1次/日。连用 3天,1天后观察左侧附睾红肿明显减轻,肿胀消失。并嘱其进食清淡饮食。24h后一换。第 2天后红肿疼痛明显好转。第3天同前,患者自诉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左侧附睾处基本正常。
  
  2.5 静脉炎(病例 5)
  
  静脉炎是由于高渗药物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痉挛,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引起静脉炎。中医来讲主要为气血瘀滞、阻滞于络脉及气血阴阳失调和湿热下注所致。临床治疗当以清热凉血、通络解毒为效。临床典型病例:患者,男,64岁,2010年 10月 09日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输注高浓度、刺激强的药液,引起局部的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出现面色红赤,2010年 10月 16日开始出现左前臂静脉炎表现,左前臂输注处静脉红赤,疼痛明显,肤温较高,肿大位置 3.5cm,无寒战怕冷(图 4A)。诊断:静脉炎,辨证当属:气血瘀滞。治疗方法:用青敷膏外敷,适量涂于棉纸上外敷于渗漏处,青敷膏涂的不易过厚、过大,面积大于渗漏边缘 2cm,24小时一换(换药时局部皮肤清洗干净后外敷),2天后观察皮下组织肿胀较前好转,胀痛感不明显,局部无发红或者发白,感、知觉恢复正常,活动正常,皮肤无感染。局部红肿热痛消失,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物或硬结消失。继续连用 3天,后观察患者红肿处基本消失(图 4B)。青敷膏外敷对静脉炎所致的红肿热痛会取得良好疗效,该方法简便、适用、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
  
  此外临床上青敷膏外敷还广泛用于脂肪乳剂渗漏性损伤的治疗并取得很好的疗效。用于肠外营养支持的脂肪乳剂是现代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的肠外营养剂,其为高渗性液体,发生外渗现象时有发生。而青敷膏外敷治疗脂肪乳剂渗漏性损伤疗效显著,可以大大的减轻患者痛苦,深得患者信任。

论文摘要  
  3 临床展望
  
  外用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学的一大特色,传统上有很多外用制剂,其作用效果良好。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青敷膏(苏药制字 Z04000387)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疾病之中,起到外科箍围药的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另据研究青敷膏不仅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而且显著促血管新生能力提高,进一步促进创面愈合,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曰庆,裴晓华.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3):174-176.。
  [2] 张影.小议中医外治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1,08(8):133-135.。
  [3] 刘再朋.试谈中医外科现状与现代化问题[J].江苏中医,1998,19(5):3-5.。
  [4] 何红英.中药外敷治疗丹毒 20例[J].陕西中医,2003,2(02):29-31.。
  [5] 阙华发,唐汉钧,邢捷,等.扶正托毒清热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有头疽 62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0):1065-1067.。
  [6] 樊玲丽.青敷膏外敷治疗急性附睾炎[J].甘肃中医,2011,2(03):55-56.。
  [7] 袁素洁.青敷膏作用于静脉炎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12,04(04):211-212.。
  [8] 郭月月.青敷膏外敷用于脂肪乳剂渗漏性损伤 20例 [J].中国中医药,2012,11(3):10-22.。
  [9] 郝福明.托法研究现状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8):104-106.。
  [10] 许斌.中药外敷治疗疮疡机制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08(04):201-2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