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 踝部损伤中以垂直压缩暴力为主的损伤可导致 Pilon 骨折,以旋转暴力为主的损伤可导致踝部骨折。 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旋转暴力与垂直压缩暴力的同时作用, 从而发生以较大胫骨远端后方骨块、 胫距关节半脱位为特征的踝部损伤。
Hansen[1]首先用“后方 Pilon 骨折”来定义此类骨折,以区别于传统的踝部骨折和一般 Pilon 骨折, 后方Pilon 骨折的发生率尚未见文献报道,但有文献报道此类骨折约占全部 Pilon 骨折的 5.6%[2].此类骨折临床 较 多 见 ,逐 渐 受 到 临 床 骨 科 医 师 的 关 注 . 自2010 年 1 月至 2013 年 1 月,我院共收治 18 例后方Pilon 骨折患者,观察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8 例,男 13 例,女 5 例;年龄 22~63 岁,平均 46 岁;左侧 8 例,右侧 10 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 9 例,交通伤 6 例,摔伤 3 例。 所有患者术前摄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 并行 CT 平扫和三维重建评估骨折情况。 根据俞光荣等[3]对后方 Pilon 骨折的分型:Ⅰ型(后外斜型)6 例,Ⅱ型(内侧延伸型)5 例,Ⅲ型(小块撕脱型)7 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外踝骨折 13 例,合并内踝后丘骨折 15 例。患者就诊时予闭合复位,12 例行石膏外固定,6 例因距骨后脱位且软组织肿胀严重而予跟骨结节牵引。 本组病例均在软组织肿胀消退、皮纹征阳性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 手术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取健侧卧位。患肢上气囊止血带, 于腓骨后缘与跟腱外缘中点纵行切开做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将腓骨长短肌牵向后方,显露腓骨骨折, 直视下复位后于腓骨后方抗滑钢板固定或外侧解剖板固定。腓骨长短肌拉向前方,从腓骨后缘锐性分离屈拇长肌起点,暴露后方 Pilon 骨折块,利用近侧骨折线作为复位标志,将其复位,采用 1/3 管形或重建钢板固定。对于有明显关节面压缩,尤其是中心区的压缩骨折,术中要求将后方骨块向外侧、远端翻转,以保护附着其上的下胫腓后韧带及骨膜,撬起复位压缩的关节面, 必要时用自体骨或骨移植替代物植骨。 后外侧入路操作结束后, 将患者改为仰卧位,沿胫骨远端的跟腱后内缘和内踝之间做 5~10 cm 的纵弧形切口,下端沿内踝下方弧向前侧。 切开屈肌支持带,紧贴骨皮质剥离显露内踝后丘,暴露骨折端,直视下予以复位,复位满意后选用 1~2 枚空心钉由后向前固定骨折块,或用 1/3 管形钢板固定。
3 结果
18 例均获得随访,时间 12~48 个月,平均 22 个月。 除 1 例复位不满意外,其余均解剖复位;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 11 周。 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足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4],包括疼痛(40 分),功能(50 分),对线(10 分),总分 100 分; 评分 90~100 分为优,75~89 分为良,50~74 分为中,<50 分为差。 本组总分 86.8±9.2,其中疼痛(34.2±7.5)分,功能(43.5±3.5)分,对线(9.2±1.8)分。 优 7 例,良 9 例,中 2 例;典型病例见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