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阳光男科医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 44例。对照组行传统鼻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术,观察组行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液平面消失与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引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效果确切,可快速解除梗阻,提高疗效,缓解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关键词】 粘连性小肠梗阻;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血管造影。
粘连性小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的一种,多由腹腔炎症、腹部手术所致,常引起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影响患者排气排便功能[1].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其中保守疗法以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补液为主。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较传统开腹手术能够有效减少创伤,降低胃肠压,缓解肠梗阻[2].随着 DSA技术的发展,关于 DSA引导下的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文献报道逐渐增多,本研究对DSA引导下的肠梗阻减压术展开深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5年 4月至 2016年 6月郑州市阳光男科医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 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 20~78岁,平均(53?4±4?6)岁。对照组中男 30例,女 14例;年龄 21~79岁,平均(52?3±3?9)岁。入选患者均于发病 2周内就诊,均给予立位腹平片检查,显示肠壁水肿、粘连,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功能停止等,排除急性绞窄性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经郑州市阳光男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禁食、抑酸、营养支持、抗炎、维持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平衡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鼻胃管行胃肠减压,经 X线与胃镜引导,置入鼻胃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实施常规胃肠减压。观察组予以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具体如下。患者取平卧位,应用利多卡因局麻。经 DSA引导经导管经鼻腔、食管置入胃腔内,在导丝配合下,将肠梗阻导管经幽门送至十二指肠,持续送入导管,撤回导丝至十二指肠上段,导管前端由 Treitz韧带达到空肠内,于前气囊内注入 10~15ml蒸馏水,至胃内导管处于松弛状态,行造影,检查肠梗阻改善情况。转回病房后,与体外连接器相连,行负压吸引。定期检测肠梗阻缓解情况,若治疗后肠梗阻仍未缓解或加重,需行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排气排便功能为显效;患者呕吐、腹痛等症状明显缓解,基本恢复排气排便功能为有效;患者腹胀、腹痛等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加重,无法控制排气排便为无效。②比较两组气液平面消失与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治疗指标以(x珋±s)表示,采用 t检验,临床疗效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5)。见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