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是Visual Identity 的英文缩写,指视觉识别。它是CIS系统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是现代企业形象策略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它把企业及产品形象中的个性与特点有效地传达给一切可接受该信息的受众,使其对企业及产品产生统一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当今的信息时代与CIS刚引入中国时相比,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已发生很多变化。旧的设计观念、设计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洞悉社会发展对VI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才能设计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有新意的VI。
1、 目前信息时代下VI设计出现的弊端
今天的信息社会,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是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在社会观念上的特征就是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如今,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然后做套VI,这已经变成了许多企业创办的标准流程,VI手册就如同品牌设计的《圣经》,如果某个企业连一套VI手册都没有,很容易被人怀疑这家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因为那是许多企业管理与营销观念现代化的门面工具。VI手册的识别机制都一样,全世界的品牌都用同一种识别机制来被识别,或者这套VI手册已经足够客户品牌活上大半辈子。从名片、信纸、信封到衣服样式、领带花色等,只要能想得到的都被尽数收罗在册。设计师们从来就在这一问题上不敢越雷池半步,似乎不按照约定俗成的VI结构去做就是个错误。这样的做法势必缺乏弹性,禁止了品牌视觉的二次创造的可能性。
多年前,这种“规范与统一”的确帮助过太多的企业和品牌成功,例如太阳神的案例。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这种“成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那是个消费文化极不发达、媒体上还极少出现品牌一词的时代。那个时候CIS是个新鲜玩意儿,完整统一的品牌形象更是像天安门阅兵一样激动人心。但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这种缺少生气和时代变化的VI显然是脱离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仅仅凭借大同小异的“符号化刺激”的方法,品牌形象是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的。当然有少部分成功了,但是更多的是“死亡”。
留下的仅仅是一套漂亮的VI,对品牌的推广与传播是莫大的讽刺。这种表面化的涂脂抹粉似的VI从根本上偏离了VI的内涵,也背弃了它的历史使命。
2、 VI概述与内涵分析
VI即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识别系统”CIS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CIS就是企业对其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藉此改造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结构,并通过企业的视觉设计,将企业形象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与认同的目的,这也是VI的基本使命。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三大部分构成。
一般认为CIS企业识别系统主要包括:由企业的外部视觉形象要素构成的表层子系统,由企业的各种制度、关系、结构、素质、竞争力、组织等要素构成的基层子系统,和由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等精神要素构成的深层子系统三部分。在这3个子系统中,深层子系统是最根本的一个系统,因为对企业而言,它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这个企业的外部活动和行为,并通过这些外部活动和行为体现出它的企业文化。所以,基层子系统和表层子系统可以说是深层子系统的外在体现并形成企业的外部形象。从而可以看出视觉识别系统VI应属于CI企业识别系统里表层子系统的范畴,但其应与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相契合,并通过视觉识别系统VI体现企业文化理念。
在企业识别系统中视觉识别系统是基础并能直观地展示出企业识别的基本精神,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是最外在、最直接、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视觉识别设计是将企业标志的基本要素等,以强力方针及管理系统有效地展开,形成企业固有的视觉形象,通过视觉符号的设计统一化来传达企业的精神与经营理念,有效地推广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很多VI设计系统并未关注未来的变化,只是一味的统一化,它的使命甚至变成僵硬的教条。实质是用“当前”的理念和形象在管理“未来”,VI系统的建立者往往只是从审美的出发点,自己的经验和偏好去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潮流,这种主观性本身值得怀疑。
3、 VI设计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3.1 “静态”走向“动态”
静态架构的VI系统假定应用环境相对不变,力求将所有的VI设计应用一一罗列,其设计规范往往是程式化的。然而由于VI所面对的环境是不断变化,静态架构的VI系统显然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求。多变的环境要求VI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适应这一要求,VI系统的动态化己成为一种趋势。具体体现为:VI的各视觉要素无论是标志、标准色,还是辅助图形,都能够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产生动态变化,VI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大大增强,程式化的规范设计趋于减少。比如随着环境的不同,标志的图形和色彩也能产生动态变化,灵活变化的标志反映了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等。2007年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别设计的奥运组合标志,见图1,该标志是基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理念创作的,明显有别于原来的标志形象,这种变化为企业形象设计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标志不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整体看似正在飞翔的红色风筝,并融入了风筝、祥云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标志分上下二层:上层是包含了官方标志和可口可乐标识的主体标志,代表着可口可乐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支持;下层则由象征着幸运如意的祥云衬托,传递了可口可乐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祝福。
3.2 “规范性”走向“不规范性”
目前VI设计的动态发展实质是破除设计的规范性,向自由运用视觉符号发展。从VI的本质来看,它是适应于设计对象理念的整体视觉印象。VI的实施过程,就是整合视觉资源,形成协调的视觉印象从而作用于目标受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符号的规范性是VI设计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即视觉符号的规范性有助于形成设计体的整体视觉印象,但整体视觉印象的形成并不依赖于视觉符号的规范性,这就为VI系统的动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VI设计中,无论其视觉符号规范性强弱,只要能形成符合设计对象理念的系统视觉印象,就不失为优秀的VI设计。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规范性较弱的VI设计,反而给未来预留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打破思维隅性,为“未来”形象的提升和维护提前做好了铺垫。VI设计中规范性较强的莫过于标准字和标准色,它们对视觉统一性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标准和规范也为应用设计带来了一些束缚,如同一企业下产品品牌的增多导致标准字体和标准色不能涵盖其内涵和形象,只有打破这种“规范性”走向“不规范性”才更有利于多品牌的发展。如宝洁公司的企业名称标准色为蓝色,其名下的众多品牌色彩大部分为蓝色,而后来的一些品牌色彩也逐渐走向红、黄、绿等色。
宝洁公司标志色彩及旗下品牌色彩见图2。
3.3 “同一性”走向“独特性”
VI形形色色,其目的都在向市场空间中抢占自己的视觉领地,吸引更多客户的注意。因此,如何在较多的“同一性”色彩较浓的设计中脱颖而出,易于记忆,易于识别,成为独特性的要求。在设计中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关键,必须从理念识别的差异化、核心视觉形象差异化、外观视觉形象差异化来实现符号设计的差异化,最终走向独特性、独立化。独特性既包括消费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也包括来自设计者的个性化。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有的人喜欢古典传统的风格,而有的人喜欢现代时尚的风格;有的人崇尚简约,而有的人钟情繁复。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同的设计经验、设计背景和设计环境对同一个设计主题,也会拥有不同的创意和表现形式。比如有的设计者以感性为中心,而有的以理性为基础。这些不同都直接影响到VI设计的个性化表现。因此,无论对消费市场来讲还是对设计者来讲,个性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
3.4 “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1)图形的应用越来越少。企业运用图形越来越少,因为企业标识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给受众信息,告诉受众“我是谁”,而图形的应用,却让传播多了一道障碍。传播不在于你放进去什么,而在于看到的人从里面拿出来什么。这个意义的图形,在受众那里,却可能是别的意思。所以,图形在标志中的应用越来越少。
2)VI的造型、创意、色彩等呈现多元化。现代的VI造型、色彩也由简洁风格,呈现出多姿多彩、造型丰富的设计形式。如墨尔本会展中心的VI,新的标志设计采用了光学错觉,从而加强标志的空间感。从造型、色彩和空间感上较旧标志更具多元化。墨尔本会展中心标志见图3,图3a是墨尔本会展中心的新标志,
图3b是旧标志。
3)VI设计、制作媒体呈现多元化与数字化。VI的设计、制作由印刷媒体向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媒体延展。在信息社会,新媒体的影响往往比传统的平面媒体具有更大的冲击力。VI不仅在平面上应用,它还包括在声音、影视、动画、多媒体光盘、虚拟现实等多种媒材的应用。广告中的声音、影视的动画、新媒体的整体风格,都需要纳入VI的范畴。完整的VI,已经需要考虑到在动画、多媒体、网页、影视广告中的延伸,VI正突破平面印刷媒体范畴向多媒体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快捷、高效的宣传手段,使得网络标志成为新的形式,日益盛行。企业形象也逐渐地向数字化发展、并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向多维度页面延伸。
4、 结语
世界日新月异,人们必须重新审视VI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VI手册不再是《圣经》,它必须面对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体现VI设计的若干发展新趋势、新变化,同时借鉴欧美和日本VI所走过的变革之路,紧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上走出与时俱进的企业形象设计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高中羽.经营与形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2] 倪勇,周小儒.企业形象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袁杰英.为企业设计[J].装饰,1996(5):17.
[4] 刑明,罗亚明,苏靓.符号学在品牌包装与C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09,30(4):145.
[5] 万凡,万萱.标志与 VI 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6] 于方.论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企业形象的构建[J].包装工程,2009,30(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