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运动性疲劳( exercises-induced fatigue) 是运动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其发生的机制主要包括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目前运动医学界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普遍认同 1982 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运动医学生物化学会议对体力性疲劳所定的含义: 即指出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它是阻碍运动员发挥最佳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如不能及时消除,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甚至导致运动损伤和疾病,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健身中,运动疲劳也是影响大众健身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运动疲劳的病理生理机制一直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1915 年 Moss 提出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产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Fletcher 等首先证明离体肌肉收缩时,其中糖原减少,乳酸增加,而在休息后乳酸又恢复到收缩前的水平。1931 年 Baintrigde认为局部疲劳感是由于肌肉的感受器如肌梭受到化学产物刺激的结果。
有学者们认为疲劳的产生是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有综合性和全身性的特点,从而提出了全身性疲劳学说、疲劳控制链与突变理论等学说。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 长时间有氧运动训练使机体需氧量剧增,氧化反应使自由基产生增加,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对机体细胞造成损伤,可导致表面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疾病,干扰重要的生理过程,也是诱发疲劳的原因之一。针对运动性疲劳的问题,目前,除了不断改进训练方法外,如何及时、有效地补充能量物质,提高运动能力,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已成为运动医学、劳动卫生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其中,对谷氨酰胺和中药减缓运动疲劳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2 运动性疲劳与谷氨酰胺的关系研究
谷氨酰胺( Gln) 是人体血浆和骨骼肌中最丰富的氨基酸,也是生物体内氨基的主要运输形式,在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谷氨酰胺能增加细胞容量、促进蛋白质和糖原的合成。还是肠粘膜和淋巴细胞的能源物质和谷胱甘肽、谷氨酸及 - 氨基丁酸的合成原料。
近年来研究结果证实,在氨基酸液中增加 Gln能显着增加小肠粘膜重量,防止肠粘膜的萎缩,这对于保护肠粘膜屏障,改善创伤后机体的代谢紊乱状态,降低肠源性感染等方面是有益的。Gln 的另一个作用是减少促炎介质、增加抗炎介质的产生、明显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免疫营养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肌体可自由合成谷氨酰胺并组织利用. 但在应激状态下,如运动、训练中,容易出现谷氨酰胺缺乏的现象。有研究表明: 在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谷氨酰胺可以消除由于运动引起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降低的现象,这样可以保证体内充足的谷氨酰胺含量,对维持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以及骨骼肌的体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 在马拉松赛中,补充谷氨酰胺与服用安慰剂相比的辅助 T 和抑制 T 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激活标志上调。在铁人三项中补充谷氨酰胺能够防止运动损坏淋巴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及线粒体细胞膜的去极化。其中,Gln 剂量的补充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对健美运动和健美爱好者研究表明: 一般在高强度训练前后各补充 5 克谷氨酰胺,能比较有效地促进疲劳的恢复。有学者给大鼠补充不同剂量的 Gln 的后进行力竭性跑台运动,结果发现: 补充 Gln 有助于维持运动中血清和脑细胞 BCAA 的含量,能增加血糖浓度,并可减少脑中 5 - 羟色胺的生成,且以大剂量补充的效果较为显着。在膳食中应将蛋白质增加至 1. 2 ~ 1. 8g/kg,在此范围内都有好作用。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后服用含 5g 谷氨酰胺的 330ml含糖饮料,对预防运动后感染有一定效果。
总之,谷氨酰胺是人体内的一种条件氨基酸,在运动中在调节蛋白质和糖原合成,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肠道功能,增强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运动训练中,适当补充谷氨酰胺对于增加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3 运动性疲劳与中药的关系研究
从中医的角度看,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学劳损类疾病的范畴。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已有两千年历史,具有博大精深的基础理论和消除疲劳的内外治法经验。中医认为精( 津) 血为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它的化生和运行与中医脾、肾、肝、心有密切关系,人的耐力亦由此而生。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把因疲劳引起的证候与“虚劳病”一同论述。
如“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 《内经·素问·举痛论》) 即劳动或运动可导致机体阳气不足而引发肢软乏力、神疲倦怠等,形成体力性疲劳。当代学者张世明教授在总结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认为疲劳证候与内伤虚疥病发生密切相关,疲劳与过度疲劳在发生机理上基本相同,其本质都为内伤不足之虚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界已开始重视并致力于借助中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与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研究,并已取得显着成果。
目前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辨证论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活血、解痉止痛为治则,从“补益”、“理气”等方面进行。同时也要注意中药应重在调理,以理气、补益立法,以疏为补,寓疏于补。
有研究表明: 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注射以及内外兼用等方法均可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其中由霸王七、绞股兰、阿胶等多味中药配伍的方剂能明显提高机体耐力及对疼痛的抑制力,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目前,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组成有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和中药单体三种形式。复方中药是抗疲劳中药的主要形式,效果显着; 单味中药也有较多应用,但应用效果没有复方中药显着; 中药单体应用则比较少。
传统中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之精华,以其副作用少,不含违禁成分,其中有许多能够促进体力恢复的良方,在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4 谷氨酰胺联合中药缓解运动性疲劳的前景与思考
尽管目前关于单一服用谷氨酰胺或相关中药对缓解运动疲劳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和讨论: ( 1) 复方中药是抗疲劳中药的主要形式,但把多种抗疲劳的单味中药联合在一起的复方中药缓解疲劳的机制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 2) 谷氨酰胺与中药联合应用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因此,寻找一种适宜的缓解运动疲劳的方法,探索合理有效的延缓疲劳及加快恢复的策略,是运动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根据相关中医药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复方抗疲劳中药制剂,并拟通过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进行谷氨酰胺联合中药对缓解运动性疲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谷氨酰胺与中药联合应用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阐明谷氨酰胺联合中药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一方面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机体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另外一方面,也能对大众健身提供合适的营养补充手段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BERGLUND B,SAFSTROM H. Psychological monitoring andmodulation of training load of world-class canoeists[J]. MedSciSports Exerc,1994,26( 8) : 1036-1040.
[2]MORGAN W P,BROWN D R,RAGLIN J S. Psychologicalmonitoring of overtraining and staleness[J]. Br J SportsMed,1987,21( 3) : 107-114.
[3]DERMAN W,SCHWELLNUS MP,LAMBERT MI. The‘worn-out athlete': aclinical approach to chronic fatigue inathletes[J]. J Sports Sci,1997,15( 3) : 341-351.
[4]张燕,丁建国,赵光.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6( 44) :133-136.
[5]沈同. 生物化学[M].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蒋朱明,蔡威. 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2-152.
[7]李幼生,黎介寿. 肠外营养制剂中氨基酸的进展[J].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 2)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