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盲人学校经络腧穴课中学生视觉缺陷的补偿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0 共2714字
论文标题

  经络腧穴课是盲校职业教育阶段基础学科之一,是建立在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和解剖学知识基础之上的课程,是介于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本学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毕业后针灸、推拿的临床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视力障碍,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存在较多的困难,普通学校课堂中常用的经穴图文、挂图等教学手段,很难给盲生以充分的帮助.

  教学中经络走行、穴位定位等内容,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能够非常直观地加以呈现.此外,经络在人体走行的路径,穴位与经络间的关系,与周围的骨性、肌性标志间的联系,都对学生的整体与局部、空间概念、方向位置感等有着极高的要求,一些穴位的量取更是需要学生双手协调配合进行测量定位.

  为了补偿学生的视觉缺陷,有效提升经络腧穴课的教学实效,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通过使用教学模型、示范指导和生动的语言等方式,力求更加直观地呈现相关内容.

  一、言语策略

  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的残疾,更多地使用听觉感官.但长时间、单一声调的听觉刺激,特别是枯燥的医学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临床病例,尽可能运用生动的语言、轻重不同的语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应用穴位的定位和操作,给予学生感性知识,形成鲜明、生动的表象与合理想象,起到直观的作用.

  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笔者常使用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的"笑穴"、"死穴"、"打通任督二脉"等作为相关教学内容的导入语.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经络腧穴的作用,理论教学中笔者还常用一些贴近生活的病例来加以说明,比如民间流传的用掐人中穴、合谷穴来抢救休克、昏迷的病人等.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学起来也特别有劲头.

  应注意,言语的专业与严谨十分重要.如风府穴在后发际正中上1 寸,课堂上,笔者会用重音强调"正中"和"1 寸"两个词,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思维中形成风府穴位置的感性认识---"头正中线"这一竖线和"后发际正中上 1 寸"这一横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风府穴,从而强化了"两条线拉出一个点"这一取穴技术要点,为盲生记忆和应用这些穴位提供了简洁、精准的方法.

  二、直观教具使用策略

  课堂实践中,由于视力障碍,普通的平面挂图对视障生而言没有太大帮助,特别是全盲学生,更是很难应用.为此,笔者常使用电动经穴模型,帮助全盲学生和低视学生通过触觉或残余视力准确感知穴位.该模型是在塑料人体模型上,用红线标注出十四经的体表穴位分布线,并用红色凸起点标注每一个穴位的定位.同时,该模型还可与电脑相连,用点触笔在穴位上点触,即可对该穴位的定位、主治等相关内容进行语音说明.电动经穴模型的设计充分尊重了视障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触摸每一条经络和每个常用穴位,结合语音提示,可以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之外,笔者对塑料制经穴小人模型进行改制,以弥补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首先,笔者在所学的穴位上插入大头针,方便学生触摸;随后,用棉线将这些大头针连接起来,建立穴位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方便学生触摸穴位的体表连线,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穴位定位教学中,用订书针将皮筋进行固定的尺寸划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络腧穴中的专有概念---"同身寸"(按照各人不同身材的等分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概念).如腕横纹到肘横纹为 12 寸,将带有 12 等分标志的皮筋两端分别置于腕横纹和肘横纹上,让学生通过触摸标志点来体会 1 寸的距离,并准确定位;同时,还可在不同身高的人体同一部位进行测量比较,通过体验皮筋的松紧度和触摸寸标志点,体会不同身高的人体每一等分(寸)的大小区别,加深对"同身寸"概念的理解.

  三、肢体动作强化策略

  由于视力障碍,盲生无法通过视觉获得教学中需要的全部信息,这使得他们操作手法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都大打折扣.在明眼人看来一个很简单的动作,盲生操作起来常常显得不够协调.

  例如找空间两点连线的中点,以肚脐(神阙穴)为例,明眼人多用两手的食指或中指固定两髂前上棘,再虎口张开用两手拇指同时向中间移动,在视觉帮助下能很快、很精准地找到中点即脐的定位.但对于盲生而言,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很难轻松完成.有些盲生并不会先固定两端,只知道用两个拇指简单地往中间移动,导致两拇指移动的距离不相等;有些盲生即使固定了两端,但对于两拇指移动距离是否相等不能很好感知,甚至会出现上下的偏差,导致所找到的中点与两端不在同一条线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手把手反复示教,提醒学生用食指或中指固定两端的起点,用拇指平行地向连线中点移动,督促学生反复操作,体会操作时的动作要领,不断强化学生的动作记忆,提高找穴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去繁存简策略

  由于视力障碍,学生感知的信息越简单越容易掌握,如果过于全面,各信息间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学生能够理解直线、横线、连线中点这些简单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操作难度却很大,极大地影响了取穴的准确性.

  面对这一难题,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利用学生解剖学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和触觉灵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简便取穴法"和"体表标志定位法"这两种取穴方法,尽可能利用毛发、肘横纹等体表标志进行定位.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直立垂手,中指的尖端到达处为风市穴等.这些简化的取穴方法,能够减少繁琐的人体尺寸划分,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触觉体验感知策略

  触觉感知是盲校课堂中重点突出和强调的教学方法.在经络腧穴实践教学中,在学生触摸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在每位学生身上划出经络体表穴位分布线,让学生感知体验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线.对于低视生,还可用水笔划出经络在四肢的体表循行路线.这些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临床操作的准确性,也是本课实践操作考试的考点.

  对于穴位的定位,教师在学生身上点按每一个常用穴位,让学生体会教师的取穴力量和角度,以及不同穴位产生的不同的酸麻胀痛等得气感.此外,在学生身上用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带标出穴位,让学生进一步触摸和按压,体会穴位的具体位置,巩固取穴方法.在教学中,笔者还尝试根据学生的视力障碍程度,将全盲生与低视生组合开展操作练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笔者在教学中仍发现,从表面看,操作者找准了穴位的位置,但是体验者却说没有感受到气感,认为根本没找准穴位.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操作者在手法、点按的力量与角度等方面存在细微问题,而这些问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如果不亲身体验很难发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扮演被操作者,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取穴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体验学生取穴按压的力度和角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取穴的准确性.

  总之,在盲校的经络腧穴教学中,在遵循普通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各种策略,弥补学生视觉通道接受信息的不足.从学生的视力情况出发,遵循视障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现有感官,让学生多体验、多感知、多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缺陷补偿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