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0年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钢筋保护层的定义为: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既从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1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其耐久性的影响
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满足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能够共同工作,使构件形成一定的承载能力,并在其后几十年的混凝土碳化过程中,不致使主筋在所设定的年限内受其碳化影响,从而能有效地延缓保护层内主筋的锈蚀进程。
1.1保护层过薄的危害
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表面混凝土剥落,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断面减小,结构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大大缩短了构件的使用年限。
1.2保护层过厚的危害
(1)构件易横向开裂。工程实践经验证明,当混凝土构件纵向主筋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其表面极易出现垂直主筋方向的多处规则性横向裂缝,大大削弱了保护层的作用,影响主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作用,加速主筋的锈蚀,最终导致构件提前破坏;(2)降低构件承载能力。根据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7.2.1条中工程常用的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M≤α1fcbx(ho-x/2)来计算分析得知:同样的配筋率,构件的承载能力与截面的有效高度ho成线性比例。即ho越大,承载能力值越高,反之越低。而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ho又源于截面高度减去保护层厚度及主筋的半径。这样,在截面高度不变的情形下,保护层厚度每增大一个值,ho即减去相应值,也即构件承载能力降低相应比例。同时,相较于板式结构,梁、柱、墙类构件保护层厚度如果超值不大,则其对本身承载能力的影响比例较小一些。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构件的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越好。但是,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构件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宽度过大,就会影响其使用性能,而且过大的保护层厚度还必然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2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
2.1灌注桩保护层控制措施
(1)准确定位桩基位置,防止桩基偏位;(2)严格控制钻头大小,防止出现孔径偏小现象,而造成保护层过小;经常长时间使用的钻头应及时修补;(3)防止缩孔现象发生,土质差的情况,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并且快转慢进;(4)保证钻孔竖直度,钻机支平垫稳,钻杆必须竖直,钻进过程中勤观察勤测量,发现偏移及时校正;(5)成孔后,检测钻孔竖直度,如果出现偏位,应重新扫孔;(6)防止钢筋笼加工、制作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确保钢筋绑扎及焊机的质量,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固性;(7)钢筋笼位置尺寸进行严格验收,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固,合乎要求;(8)控制钢筋笼下发的位置,保证钢筋笼位于孔中心。
2.2其他构件保护层控制措施
(1)钢筋下料人员应熟悉图纸及规范的要求。钢筋加工时要放样尺寸要准确,特别是对一些钢筋布置密集,复杂的图纸,钢筋须经计算后根据实际进行放样,避免由于交接点处钢筋密集无法安装;(2)加强模板质量控制,模板制作的尺寸偏差也会导致保护层的超标。要注意模板的制作和安装。制作要规范、安装要精确,缩模、扩模现象很容易导致钢筋保护层超限;(3)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绑扎时要按图纸、规范操作,保证钢筋骨架各部分尺寸及精度。合理安排各方向的主筋与副筋位置,确保主筋位置的安放准确,避免钢筋保护层厚度出现偏差;(4)安放、绑扎固定钢筋保护层垫块应作为钢筋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施工过程中应该采用混凝土垫块,垫块的数量应满足要求,垫块每平方米不少于4块;当钢筋直径较小时,容易发生保护层变形的地方,还应适当加密垫块;(5)注意成品保护,加强监管力度,禁止施工人员在已绑扎成型并经验收的钢筋上随意的乱踏,且不得将较重的机械设备器具放在钢筋骨架上,造成垫块倾倒或脱位,使保护层厚度得不到保证;(6)保护层厚度前期检查,砼浇筑前质检人员要对钢筋、模板、保护层厚度等项目进行检查。确保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尺寸超限的不得浇筑砼;同时还要确保垫块绑扎牢固;(7)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振捣做到有序振捣。混凝土过振、漏振或振动棒触及钢筋骨架,都会造成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施工中还要对易于偏位的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8)及时跟进保护层厚度的后期检测工作,从而检验并及时纠正、完善施工工艺。
3结束语
保护层厚度对混凝土耐久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是衡量混凝土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我们要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此项指标符合要求,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