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克”为蒙古语,汉译为“角力、摔跤”,俗称蒙古式摔跤,是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古代“搏克”被蒙古先民称作“王者运动”,是祭祀、集会经常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也是古代推选蒙古将领的一项约定俗成的标准。现今“,搏克”成为草原文体盛会---“那达慕”的主要内容,与射箭、赛马统称为“草原三艺”,是彰显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主要体育文化形态之一。
一、搏克起源
据《后汉书》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1]2979即在汉朝初期,亦即蒙古先民---乌桓部落时期搏克运动就已经成为一项决斗和角力项目,并且是推选部落首领的一项主要条件,为蒙古先民们所推崇,被尊称为“王者运动”.另据《1955-1957 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介绍“:1955 年于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第 140 号墓出土了汉代匈奴人角力铜牌。”[2]519该铜牌镌刻了二匈奴人角力比赛的情景:二力士上体赤裸,下身穿紧腿裤,互相弯腰扭抱作相扑状,左右各有一匹配有鞍辔的马,马头上方各有一棵树,两人头上还有一只乌,张嘴展羽。可见,在汉代初期即匈奴同期,蒙古先民等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广泛开展摔跤活动,距今有两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此外蒙古先民在长期的狩猎、战争、驯养牲畜实践中,练就了突出的徒手格斗能力。加上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哺育,以及匈奴、突厥、契丹等北方民族角力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摔跤形式---搏克。正如《塞北文化》所述“:摔跤运动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摔跤是在原始部落时期产生,是从北方民间舞蹈演变过来的。”
二、搏克变迁
1.蒙古汗国搏克。据史料记载,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期,搏克曾作为他树立威望、排除政治异己的一种手段:当征服主儿勤部落后“,成吉思合罕,一日,命不里孛阔,别勒古台(铁木真之弟)二人相搏。不里孛阔之在主儿勤也,不里孛阔能以只手执别勒古台,以只足拨倒,压而不令其动之者也。……不里孛阔本不可胜者,姑为之倒,别勒古台力不能制,抗以肩,上其臀,返顾成吉思合罕,见合罕啮其下唇,别勒古台会意,遂跨其身上,交其二领扼其喉,以膝按其腰,力扯而折之”[4]106.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利用这一手段铲除了奸臣通天巫:“成吉思合罕闻孛儿帖夫人此言,乃谓斡惕赤斤曰:通天巫今其来呼!
任汝所能为,汝其知之。……斡惕赤斤即揪通天巫之衣领,曰:昨汝令我悔焉,(今)相试之。遂揪其领,拖向门,通天巫还揪斡惕赤斤领而相搏矣。……斡惕赤斤拖通天巫而出,先备于门阀间三力士迎来,执通天巫拖出,折其腰,弃于东厢车群之端矣。”[4]27813 世纪蒙古军西征时期,搏克运动在蒙古军中得到广泛开展。
“巴都西征,在俄罗斯境内的乌尔卡山麓的草原上,举行了‘那达慕大会'.最后两名跤手决赛,叫套哥儒勒的跤手将对方摔倒在地',败者却卧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哭泣说:我就此而死,那就痛快了。这时有一小队骑士前来说:恩惠的巴都罕命我等前来传旨,罕夸耀你们的勇敢无畏,将你二人编入蒙古护卫军中。’”[5]359当时,凡在军中取得搏克冠军称号的人,便能得到“国家勇士”称号,具有这种高强本领的人,不仅受到人们的尊敬,还被提拔为蒙古大汗贴身护卫。发展到窝阔台称汗时期,随着蒙古汗国地位的巩固,搏克运动除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外,还是汗国王公贵族的一项观赏性竞技运动。
“窝阔台喜欢观角力,延致蒙古、钦察、汉地之力士甚多。闻波斯之力士善斗,乃命绰尔马罕遣送之来。绰尔马罕遣波斯力士二十人赴蒙古。中有着名者两人,一名比烈,一名磨柯末沙。窝阔台见之,颇赏比烈之魁梧有力。……翌日,伊勒赤歹以其队中一人至,与比烈角力。两人相扑时,蒙古力士投比烈于地。比烈戏曰‘:紧持我,否则我将脱身而起。’语甫毕,亟反执蒙古力士而投之地。……因厚赏比烈,别赐银五百巴里失。”[6]204即在蒙古汗国时期,因为统治者休闲娱乐需要,客观地加强了搏克同波斯、西域、中原等地区摔跤活动的进一步交流,对于搏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元代搏克。1260 年以后,随着蒙古民族马踏中原,蒙古族宫廷体育渐成体系:有检验蒙古军人长跑能力的“贵由赤”竞技,也有供贵族欣赏的马球活动,更有宫廷脱灾祈福的“射圃”仪式,同时也有王公贵族休闲项目蒙古象棋、双陆棋等。但这并没有冲淡蒙古贵族对搏克的钟爱,始终把摔跤能力作为提拔和选择武将的条件之一,《元史·二纪》载“:班朝诸司,听皇太子各置一人。以拱卫直都指挥使马谋沙角抵属胜,遥授平章正事。”[7]481更难能可贵的是,为把摔跤这项运动有效地管理好,元代初期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搏克运动的官方管理机构---勇校署,延佑六年六月“戊申,置勇校署,以角抵者隶之”[7]589.使博克运动发展走向日益规范化的轨道,并且成为国家运动得以在社会各阶层推广和普及,开创了搏克运动发展的新纪元。
3.明、清时期搏克。1368 年继明朝政权建立以后,蒙古大部退守漠北、漠西,搏克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一是明朝政府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除加强军队武艺训练外,取消了元代禁止民间习武的政策,使中原武术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主要体育发展潮流;二是随着汉民族政权的再次确立,包括武术在内的农耕体育文化的大发展,一定程度地挤压了诸如搏克、骑射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空间。虽然摔跤活动在官方和民间都有开展,但随着蒙古统治政权的衰落而呈现出日渐弱化之势。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后,蒙古族搏克伴随着满族“布库”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历史发展高峰。加上满族统治者与蒙古贵族的军事与政治联盟的建立,摔跤成为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得到又一次振兴。史上着名的“塞宴四事”就是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现,《清朝野史大观·卷二》记载“:……有所谓塞宴四事者。……一曰诈马,选六七岁以上幼孩。文衣锦襮。衔尾胜骧。散鬣颈上结鬃。不施鞍辔。
而追风逐电。驰骋自如。……一曰什榜。番乐也。蒉桴苇签,有上古遗音。……一曰布库。相扑为戏也。徒手搏击。分曹角力。……一曰教駣。驯名马也。”[8]39不仅如此,清王朝建立后每当外族使臣来朝觐见时,都有举行摔跤比赛的惯例“:顺治年间,蒙古族的喀尔喀使臣来朝,按照惯例,在宴会时举行布库比赛。御前布库能手都败在了使臣手下。皇太极二兄代善之子惠顺王知道了,要求父亲准许他伪装成侍卫与使臣比赛‘:使臣与斗,应手而仆,世祖大悦,赏赉无算。’”[9]52另外,为对蒙古“分而治之”的政治目的,清政府在各盟、各旗边界广建敖包作为盟界和旗界,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蒙古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态---敖包祭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盟、旗等各种敖包祭祀活动中,都要举行搏克、赛马活动。如《绥远通志稿》所载“:今世蒙俗,于会盟、修界、公祭鄂博诸事之后,辄有摔跤、赛马之戏,皆遗俗耳。”[10]139敖包祭祀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满、蒙等多民族体育文化的广泛交流,使清后期蒙古族搏克运动逐渐出现了分化,发展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搏克,比赛时跤手上身穿短衣---跤衣,主要以推倒对手为胜;另一种是厄鲁特博克,在新疆、青海地区(漠西)的搏克(也称沙力博尔搏克)比赛,赤体相搏,一方双肩着地不能挣持而起时才分出胜负。
4.近、现代搏克。蒙古族搏克发展到近代,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贵族的钟爱,还是民间祭祀的普遍运用,增强了蒙古族搏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正如《内蒙古纪要》载“:角力。肇自古昔。仅盛于北蒙古。
若逢鄂博祭日则必行此技…… 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11]42搏克运动发展到近代,其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并且受各蒙古族聚集区地缘文化的影响,搏克运动逐渐融入了各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特征:有蒙古族传统搏克,新疆、青海的厄鲁特搏克,蒙古国搏克等。
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传统体育节日的主要竞技内容,尤其在广为人知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盛会---“那达慕”上,搏克、赛马、射箭被誉为“草原三艺”.1988 年,经内蒙古人大批准,蒙古式摔跤被正式命名为“搏克”,同年内蒙古体委颁布《搏克竞赛规则》,统一了搏克运动开展的赛制、赛法,蒙古族搏克运动步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1957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59(10)。
[3]中华地域文化大系·塞北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等,2006.
[4]道润梯步。蒙古秘史·新译简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5]中国体育史学会等。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6]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7]宋濂。元史·二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8]清朝野史大观·卷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
[9]刘秉国。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0]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第七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1]临川花楞。内蒙古纪要[M].北京:共和印刷局,中华民国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