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短兵运动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5430字
摘要

  “短兵是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竞技项目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武术短兵是短器械刀、剑、鞭、锏等技法综合运动的一种对抗性运动,是按照一定规则要求单手持短兵器进行的对抗格斗项目,是继中国式摔跤、武术散打、太极推手之后,又一具有我国民族体育特色风格的竞技项目”.短兵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含着浓厚的武术技击思想,是一种不可多得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体育项目。

  1 短兵运动释义及起源

  1.1 短兵运动定义

  武汉体育学院戴小平老师在《中国短兵》一书中对短兵运动定义为:“短兵运动是利用重新研制的能够保护人体安全的运动器材代替过去的短兵器,而运动员综合利用各种原始短兵器的方法进行格斗较技,达到继承、发展短兵器格斗技术和锻炼身体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3].

  1.2 短兵运动历史起源

  关于短兵运动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短兵运动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击剑运动;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的白棓相斗;还有的认为起源于近体防卫的需要。短兵运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斗剑之风盛行,关于斗剑的史料也有记载。如《庄子 ? 说剑》云:“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均表明当时剑术相当发达。到了汉代,击剑已开始了对抗练习。《汉书 ? 地理志》曰:“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而易发”.

  由此看来,我国短兵运动最早起源于古老的击剑运动。

  2 短兵运动的特点

  2.1 浓郁的民族体育特色

  短兵运动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击剑运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古语有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武术套路开始前要行抱拳礼,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这与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礼仪文化不可分割。短兵运动亦是如此,短兵练习者在学习短兵时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现代短兵运动在形式上大大改进,重视技术和技巧的运用,以安全为主,用安全的短兵器取代以往刀、剑、鞭、锏等危险的短兵器,有效避免训练和比赛中意外事故发生,这一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刚柔学说等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在短兵运动技法上也有体现。短兵运动隶属于中国传统武术,处处折射出浓厚的民族体育文化特色。

  2.2 鲜明的技击性

  中国传统武术最初目的是为了防御敌人,保护自我,所有的武术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技击性。现代武术项目多为表演之用,不具备攻击性。而短兵运动虽然在器械进行了改装,用皮、棉包制,但仍具技击性。短兵比赛中,运动员手持器械,在一定的规则下,运用刺、劈、砍、斩等技战术,与对手进行斗智斗勇,获取比赛的最终胜利,这充分显示短兵运动的技击性。

  2.3 技术方法多样性

  技术方法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比赛中取胜的关键。短兵运动中基本技术包含斩、劈、砍、刺、挑等动作以及一系列动作组合,基本步伐主要有前进步、后退步、交叉步和跨步等,比赛中还包含各种进攻技术、防守技术等。短兵运动汲取了多种短兵器械的实战技法,技术方法多种多样。

  2.4 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武术项目中的短兵运动具备安全性、技巧性,动作简单、易学,同时借鉴了日本剑道、西洋击剑技术,适宜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学习,尤其是青少年,既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又能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3 短兵运动的发展历程

  3.1 形成期(1927 年-1953 年)

  随着历史的发展,火药武器被广泛应用。古代战争中的刀、剑等短兵器械逐渐被现代化的枪炮所代替。短兵运动的发展也相当缓慢,直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得到进一步发展。1928 年著名革命家张之江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于 1928 年、1933 年在南京举行了两次“国术国考”,主要包括短兵、长兵、摔跤、散手等比赛项目。1931 年中央国术馆颁布了《国术比赛规则》,其中第 4 章为《短兵比赛细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短兵比赛规则,在中国短兵发展历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国期间,第 3 届至第7 届的全国运动会上,都有相应的武术套路和短兵的比赛和表演。1933 年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正式成立,短兵为该学校必修课程之一,并在学期末进行相关的比赛。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国体被迫迁往湖南长沙、广西桂林、云南昆明等地,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国体才迁往天津,恢复正常教学。短兵运动在天津以及京津等周边地区迅速开展起来,群众基础相当牢固。

  1951 年天津举办的“天津市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上,短兵列为比赛项目,当时比赛按照体重进行分级别比赛,马贤达获得中量级冠军,王建奇为轻量级冠军。1953 年春天,全国六大行政区以及铁路、解放军等系统进行了短兵选拔赛,为首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

  选拔优秀短兵运动员,马贤达和王建奇再次获得华北地区的冠亚军。1953 年 11 月在天津举办中国首届“全国民族形式表演比赛大会”,参赛队伍众多,在短兵的比赛中,马贤达夺得冠军,王建奇屈居亚军,魏大鸿获得季军,第四名是孙德兴,第五名为马贤达的弟弟马颖达。马氏兄弟同时参赛并获得不错的名次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当年 12期《新体育》中刊登了兄弟二人的比赛照片,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记录片《民族形式运动会》也专门对二人的比赛进行了相关的报导。

  3.2 停滞期(1954-1978 年)

  1954 年中央开始对民族武术进行整顿。1957年全国各地武术专业队纷纷成立,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包括短兵在内的“国术”体系相继退出运动赛场。随后,十年文革给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损失。体育运动的发展也一度陷入瘫痪,武术运动也受到严重的摧残。众多武术工作者和专家被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和打击。大量具有价值的武术资料被销毁,武术器械也被收缴,武术训练、竞赛被迫停止,各种武术相关活动处于停滞状态,短兵也不例外。1972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武术同其他体育项目开始恢复发展,但是短兵运动却无人问津,一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3.3 发展期(1978 年至今)

  1978 年全国各个领域和系统开始恢复发展,众多武术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恢复短兵、摔跤、散手等民族传统项目,避免武术发展出现单一化。为此,中央迅速建立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浙江体委三个主要实验基地,进行短兵训练。

  1980 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短兵重现赛场,令国人欣喜不已。1995 年北京体育大学将短兵列为武术教学介绍项目;1999 年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正式将短兵列入教学计划之中;2003 年北体大相继开设了短兵副项俱乐部和选修课程。2002 年在山东青岛召开了短兵规则研讨会,全国各地的短兵专家云聚于此,讨论有关短兵的发展及其竞赛规则。2003 年短兵列入《中华武术教程》。著名短兵运动专家马贤达、马明达等一直致力于短兵运动的发展和传播,在海内外都取得较大的影响。2009 年 7 月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在香港举办,报名参加短兵比赛的运动员达百余人。2013 年全国武术短兵调赛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馆举行。2014 年 8 月 8 日第 1 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在天津开幕,短兵项目首次亮相全国大赛。

  4 影响短兵运动发展的因素

  短兵运动是中国传统武术运动中重要的竞技项目,与太极拳、长拳、散手等发展情况相比,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纵观短兵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制约短兵运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等。

  4.1 自身因素

  4.1.1 步法技术单一
  
  “步法直接影响着短兵整体技术的发挥,在短兵格斗中要做到步法快、变、稳、准”.短兵步法一直沿用散打项目中的步法。散打项目要求做到“活、疾、稳、准”,基本步法有前进步、后退步、上步、插步、垫步、换步等。散打与短兵相比,无论是攻防技术、攻防力量,还是训练方式、反应速度都有本质的区别,单纯沿用散打的步法使得短兵运动步法较为单一。因此,短兵运动应该在现有步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项目的步法技术适当改进,以适应短兵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

  4.1.2 攻防技术失衡

  尹海立在《山东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技术运用、伤情状况及发展对策探讨》一文中对 2004 年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技术统计:“在两个单元共 39 场比赛中,砍使用 801 次,斩使用 292 次,劈使用 51 次,刺使用 50 次,点使用 16 次,崩使用 15 次”.这些充分表明:短兵比赛中运动员进攻技术主要以“砍、斩”为主,“劈、刺”等技术次之,“点、崩”使用频率很少。短兵运动属于中华传统武术竞技项目,应包含丰富的技击技术,只有多种技击技术综合运用,才能避免短兵比赛进攻技术的失衡,提高短兵赛事的观赏性。防守是最好的进攻,有效的防守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能创造有利的进攻机会和条件。“从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技术统计,主动进攻技术使用 412次,被动防守技术使用 56 次”.这些数据表明:在比赛中短兵运动员崇尚进攻,忽视防守,不能很好地做到攻防兼备。在比赛中一味地进攻,只会降低比赛的观赏性。短兵运动攻防技术的失衡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短兵技术的发展。

  4.1.3 器械、场地以及规则的不规范性

  “传统的武术短兵器械是用藤条或竹片裹以棉絮和海绵,外包一层皮革制成的”.在推广和普及过程中,短兵器因种种因素出现长短不一、重量不同等问题。短兵器的不统一会给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带来一定的困难。短兵比赛场地多为圆形,分为实战区、警戒线和中心区。但是笔者通过实地和比赛录像发现,近些年举办的短兵比赛场地并不统一,场地的形状、大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将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攻防技术的运用。任何项目的比赛,都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进行,规则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该项运动的发展进程。2002 年短兵运动专家在山东青岛召开了短兵竞赛规则研讨会,2004 年《中国武术短兵竞赛通则》试行。但从近些年的短兵比赛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顺利进行。

  因此,对现有短兵运动竞赛规则进行修订已成为当务之急。

  4.2 社会学因素

  4.2.1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21 世纪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最便捷的通道,对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对体育赛事的相关报道可谓盛况空前,美职篮(NBA)、西甲联赛、欧冠(UEFC)、网球公开赛等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反观关于武术赛事的报道却少之又少,短兵比赛的报道几乎没有,国人对短兵运动一无所知,这势必影响短兵运动的长远发展。

  4.2.2 高校课程缺乏、教学科研人员不足
  
  我国高校中武术课程多为武术套路和散打,全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短兵运动课程仅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解放军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院校,这充分表明在我国高等院校武术课程中短兵运动尚未普及,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短兵运动的发展,影响武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短兵运动的论文,发现有关短兵运动的研究非常少。短兵运动的科研成果不多,这表明我国从事短兵运动教学和科研人员严重缺乏。

  5 发展中国短兵运动的构想

  5.1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完善赛事体系

  政府对短兵运动的支持力度相对欠佳,赛事体系也不够完善,这是影响短兵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短兵运动要想取得长远性和可持续的发展,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引起武术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使其为促进短兵运动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其次,要加大媒体对短兵运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以及现代化的媒体设备来宣传短兵运动,建立有关短兵运动的知识网站,增加人们对短兵运动的相关了解;最后,丰富和完善赛事体系,定期举办全国性的短兵赛事,促进各地短兵运动之间的交流和切磋,实行短兵赛事的商业化运作,引导短兵运动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5.2 构建科学的技术体系,修缮短兵竞赛规则

  短兵运动之所以发展速度缓慢,跟其技术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竞赛规则的不完整性也有一定的关系。技术体系是否合理和科学将直接影响短兵运动的发展。现代短兵运动技术体系较为单一,适当提高点、崩、刺等技术动作的运用,确保短兵运动技击动作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短兵技战术的不断深化提高,短兵运动的进一步开展,运动竞赛也会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一套稳定、准确、公正的竞赛规则,引导短兵向着竞技性、民族性和观赏性的方向发展”.当前短兵运动竞赛规则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影响了短兵赛事的发展,后续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商讨,尽快对现有短兵竞赛规则进行修缮,旨在促进短兵赛事的良好发展。

  5.3 积极纳入高校教学,提高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

  高校是发展体育运动的最佳场所之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促进短兵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体育院校和师范类学校可以选择性的开设短兵课程,为短兵运动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提供师资力量。科研也是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蔡智忠。中国短兵探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97-99.
  [2][7] 蔡中,等。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31(5):75-77.
  [3] 戴小平。中国短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 王华锋。中国短兵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5][6] 尹海立。山东首届武术短兵表赛技术运用、伤情情况及其发展对策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21(3):107-111.
  [8] 尹海立。对武术短兵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5,19(3):83-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