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是随着近代体育项目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上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不仅是我国近代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而且也是体育发展最快、竞技水平最高、竞赛表演市场最繁盛的时期。但是,由于近代我国的特殊国情,在体育经济活动中,竞赛表演市场规模较小形式较单一。媒体是竞赛表演市场的催化剂,但是对于近代而言,媒体刚刚起步,影响较小,因此文中并未提及。
1、体育竞赛的组织与发展
1.1体育竞赛组织的建立是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近代早期,因为体育社团和武装组织有着重大联系,所以一些体育社团的成立初衷是为了武装力量的加强。这也是一些商人、知识分子等纷纷成立体育社团的原因,当时政府也因其以体育活动为由放松管理限制,这在制度上给予体育社团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于是体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在1901年到1904年间,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共成立271个社团,其中专门的体育社团就达17个。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工商业界人士以“民智闭塞,国势屏弱,非振作尚武精神,无以资自卫而某富强为名”为宗旨,相继成立沪学会体育部、商业体操会、商余学会、商业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后来被称为“五体育会”,是我国最早的新式商人体育社团。
除此之外,在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也成立体育联合会。1904年4月23日,上海南洋公学、东吴大学、中西书院、圣约翰书院、等院校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大学联合运动会”。上海于1914年成立的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以及后来成立的上海篮球会,还有其他地区的如华北体联(1913年)等等。这些社团逐渐摆脱了体育社团主要以组建武装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偏见,开始向组织竞赛的正统体育社团方向发展。
体育竞赛组织的维系与艰难发展、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大部分学校内迁,学校运动队减少,而以篮球或足球为社会团体组织却相应增加。近代早期的体育社团的经费基本自己解决,政府很少拨款,所以经营起来相对较困难。有的社团成立几年就不告而散,有来头的社团通过关系或担任社团领导的威望接受一些捐赠,可能勉强支撑下去。如成立于1913年的华北体联(1929年后改称华北体育联合会),就没有固定的经费,经济来源只得靠会费门票以及募捐等来维持。到解放前期,体育社团的组织经费更加困难,天津体育协进会在1934年收人2928.90元,而支出达2900.56元,经费比较拮据。
相反,当时的中央或地方国术馆因为一般由当地最高行政官员担任馆长,又得到政府的经费补助,相对来说运作比较正常,设备也比较齐全先进。中央国术馆成立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原名为国术研究馆(所),1928年6月改为中央国术馆,馆长是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国术馆的经费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筹集;二是政府补助。虽然政府补助较少,但比起别的社团来说相当不错了。
2、体育场馆的建造与经营
2.1我国近代体育场馆的建造
体育场馆是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对于规范开展体育竞赛表演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近代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场馆的建造和经营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标志和象征。
在清末时期,现代体育刚传人中国不久,开展体育的场地设施比较简陋,没有正规的体育馆,只有简单的体育场,或者说是空地更为确切。体育场的修建也是以学校为主的,我国第一个体育场大概是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在圣约翰大学修建的,其场地是一块空白的土地,圣约翰大学每年举行两次运动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展的。
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馆于1913年在黑龙江满洲里建成,体育馆比较小,仅有400个观众席位。
第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一上海县公共体育场(1928年改称上海第一公共体育场),于1915年10月16日由上海县教育会奉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命令在该会事务所开会研究筹建。该公共体育场占地30亩,投资2260银元17〕。
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各级政府从公共和教育、文化事业中拨款以及募捐、集资兴建体育场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等省相继建起体育场馆。就山东来说,到1935年,有体育场的县已达到89个L别。在沈阳,张学良将军投资25万元,于1929年在沈阳北陵建造了可容纳观众三万人有看台的运动场,成为当时沈阳最好的体育场。四川是近代我国体育场馆总体数量和种类都居前列的省份。在1901年四川就修建了300多所体育场地,居全国首位。到新中国成立时,四川有体育场地450多个,位居全国第3位。据民国22年(1933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年鉴》记载:上海第一公共体育场全年经费开支为8352元,另有5片简易体育场,每片年支出均在260元左右。事业经费的支出除了政府少量的补贴外大部分靠场地本身创收。
2.2我国近代体育场馆的经营
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程》,规定各县应“至少设立公共体育场一处,逐渐推至镇乡村”,对体育场馆的修建起到了政策上的保障。郝更生在1927年的《十年来我国之体育》一文中,就肯定了“全国公共体育场之增加”为进步之一19]。虽然,国民党当局领导人蒋介石也十分关注体育,1930年杭州举行旧中国第4届全国运动大会,在开幕词中蒋介石还说“德智体”中,体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把体育和教育联系起来,但是却不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据民国22年(1933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年鉴》记载:上海第一公共体育场全年经费开支为8352元,另有5片简易体育场,每片年支出均在260元左右。事业经费的支出除了政府少量的补贴外大部分靠场地本身创收。
就全国范围来看,当时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其经费也不尽相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否有很大关系。据资料统计,抗战前山东有体育场79个,经费22036元。河南有66个,经费13511元。江苏有60个,经费108211元。山东体育场多,但经费仅为江苏的20%,而平均每个场地的经费江苏的是山东的近6.5倍,是河南的9倍。
3、我国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
3.1我国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兴起
在近代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就是全国以及地区的运动大会,旧中国一共组织了7届全国运动会、18届华北运动会、6届华中运动会。组织大型运动会,耗资巨大,全国性的比赛国家给一部分资金而大部分是省市自己筹集,而对于地区运动大会则由主办地区提供经费,一般举办省市为炫耀本省市的实力不惜投资巨款。第4届全国运动大会,为抬高蒋介石的威信,显示其权力,将举办地点由广州移至杭州,并且还预算经费26万建造一所规模宏大的体育场(今浙江省体育场)。第6届全国运动大会在上海市举行时,上海市政府曾发行公债350万元,其中100万元为建筑运动场用费,这届大会共支款项266256.27元。
区级运动大会耗资也非常巨大,第5届华中运动大会经费达15000元。第6届华中运动会实际开支经费达23400余元。这种大肆投人以及含有重大政治目的的做法虽然不利于大会的规范运作,但是巨资的投人,大型体育运动场的兴建无疑对近代体育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竞赛组织和队员的规范管理标志着竞赛进一步向规范性方向发展,也预示着竞赛表演市场的逐步兴起。上海篮球会对人会的新会员规定“须用正式的书信向该协会报名”,并且在审查接受申请后提出“交纳人会费银十元,参加比赛者应另将球员注册,并交纳注册费二元”。成立于1926年的天津体育协进会在该会章程中规定“个人会费洋壹元,团体会费三元”。从经费收支上不难看出,该协会组织情况在当时还算不错,1934年到1935年10个月中收人共2725.455元,支出2445.
585元。在没有政府支持情况下,虽然各组织“惨淡经营”,但是依然从中看到了竞赛表演市场兴盛的曙光。
3.2我国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缓慢发展近代体育竞赛市场总起来说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体育比赛水平不高,以及当时百姓生活水平较低。随着近代体育项目的发展,如篮球与足球运动爱好者中不断涌现出一些“球星”,这为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竞赛水平的提高无疑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和欣赏,体育竞赛也具有了观赏性的价值。因此,出现了专门以比赛为主要目的的队员和球队。比如香港在1897年已有“特别银杯足球赛”,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南洋大学在1901年也有了球队,并且在1902年两校曾首次进行过公开友谊赛。1914年之后,两校的足球水平不断提高,对民众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由于是免费,观众如潮,观众欢呼若狂,宛如一种大规模的群众联欢大会,其热烈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甲A赛场上疯狂的球迷。
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一些球队比赛和运动会开始收取门票。1915年5月,上海举行远东运动会的门票由多个售票点进行代售,门票供不应求,每天观众涌人会场,22日比赛最后一天时达到2万余人。上海定期举行的重大比赛主要有,万国篮球赛和史考托杯以及其他联赛,但规模比较大的应属于万国篮球赛和史考托杯。万国篮球赛门票“小洋四角”,但是在复赛阶段票价有所不同,“普通四角,特别一元”。对于史考托杯赛,也非常精彩,观众也挤满整个赛场,门票为普通2角,特别为大洋半元。西青篮球赛约翰队与沪江队比赛那一场因为两队都实力比较强且相当,门票达到一元。
3.3我国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短暂兴盛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是我国近代体育竞赛水平较高的时期,也是近代我国体育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体育社团渐渐向俱乐部方向发展,成立的球队不仅有一线还有二线队员,形成了梯队型发展,队员也相对固定,而且经常组织一些球队间的比赛,社会影响比较大,促进了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当时,我国球队水平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堪称劲旅。不少球队走出国门进行技术交流。男子有以俗称“足球明星”的李惠堂为首的南华体育会足球队,于1923年远征澳大利亚等国。女子有两江篮球队在1925年作为中国第一支出国访问的女子篮球队开始远征日本和朝鲜并且取得不败的辉煌战绩。1936年,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足球队为筹集经费而提前两个多月出国比赛,共到过6个国家,比赛24场,其中,胜21场,平3场,创造了不败的辉煌纪录,中国足球队水平可见一斑。
1945年上海解放后,我国近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进人第二个兴盛时期。篮球联赛重新走向正轨,当时有回力队、百乐队、银行队、仁余队、汕队、申报队、华联队、大公队等等。各球队之间每年定期举行联赛,其形式和现在全国篮球联赛相似,球票供不应求,黑市炒的球票高达几斗米一张。每场比赛的门票收人,以客队技术水平的高低来折账分利。为此,资本家以高价收买技术高超的球员为其牟取暴利,这也无形之中促进了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其他较大的城市也有专业性的球队,其性质也是作为资本家的商业宣传工具。当时天津有“泰华队”、“北宁铁路局队”;北平有“北星队”等。
在上海,势力较强的是大公篮球队、回力篮球队和华联篮球队。大公篮球队成立于1947年11月17日,1948年访问苏州、杭州、南京等地,大获全胜,同年远征南洋,在41场比赛中,37场获胜,威震南洋各岛。回力篮球队前身是“东兴”篮球队,20世纪40年代后期,上海正泰橡胶厂实业家杨少振为了企业的生存,组织了一个以该厂“回力”牌鞋为队名的“回力篮球队”参加比赛,制造声势来招揽顾客,以提高销售业绩。并于1949年上海市篮球联赛先后击败“大公”、“华联”登上三强首席。回力篮球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力篮球鞋也成了畅销货,给正泰橡胶厂带来了生机,杨少振也被称为“橡胶大王”。可以说杨少振是最成功的体育产业化的第一人,1953年回力篮球队解。
但是人不敷出,导致场馆的维护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