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演进及其文化困局与突破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30 共4926字
论文摘要

  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传承演变的进程中,中古时代和唐宋转折期发生的“五胡闹华”和“唐宋变革”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加上两宋之际发生的中国走向内在的“内向化”变迁,共同影响和造就了近代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形式与定位,进而对现当代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的格局与状态产生了微妙和复杂的影响。这种独特的历史演进脉络,对后世乃至当代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供了历史根据。通过研究古代民族民间体育的变迁问题,承前启后地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是深挖中华传统体育精髓、提升中国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对走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困局,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民族民间体育发展道路,推动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繁荣和体育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1 中古民族迁徙促动民族体育的融合发展

  1.1 中古民族迁徙的动因及其对民族体育发展的促动

  中国在秦汉之际一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上较为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很强。但是,秦汉统治者始终面临着来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影响,不得不经常调整其对外交往政策和民族关系,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五胡十六国分立对抗局面,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政治和军事混乱。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步伐明显加快,出现了五胡内迁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对后世中华民族的民族关系和日常生产生活、体育娱乐休闲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昱研究认为,发生在魏晋之际的“五胡闹华”和唐宋转折期的“唐宋变革”以及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共同影响和造就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内向与曲折发展状态。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发,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边疆少数民族自身实力对比不断变化,引起征战和吞并,影响到民族迁徙和流动;另一方面,中原割据势力为补充作战部队和后勤保障人员,大量吸引和迁徙少数民族到中原腹地。此外,近年来有关古代气象、水文和地理的信息数据分析和研究表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少数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水草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游牧经营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躲避寒冷并寻找更为适合的水草地带;同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吸引着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上述历史和自然地理背景下,五胡内迁开始出现,随之“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民族融合加剧,民族矛盾尖锐,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便肇基于此。五胡内迁一方面加剧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另一方面也不断调整着民族之间的关系和沟通交流方式,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更多地接触到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部分少数民族统治者和贵族阶层汉化速度很快,另一方面,中原汉族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了少数民族的渔猎方式和马术、摔跤等技巧,丰富了生产方式和体育休闲方式,对后世民族民间体育娱乐休闲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先流行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方式开始影响中原饮食文化和食材、食谱,中原汉人尤其是中上层更多地食用牛羊肉类,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身体素质和力量,为整个民族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奠定了新的基础。此外,在征战进程中,少数民族军人又把其特有的马上征战技巧和骑兵训练与作战方式带入到中原地区,提高了军事战争效率和军体训练能力与效果,成为中国古代军体训练与战争史上的一个特色。同时,为了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很多少数民族军人还把其独具特色的角抵和涉猎技艺传入中原地区作战部队中来,提高了部队的对抗能力和持续作战水平,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1.2 北魏统一北方与北方民族体育融合的完成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汉人割据政权林立,互相攻战不息,后赵、前秦等割据政权先后称霸和统一北方,但随着其统治者的消亡和迅速再次陷入混乱。直到公元 423 年 11 月,北魏拓跋焘登基称帝,开始励精图治着手再次统一北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着名的少数民族皇帝,经过 16 年持续征战,到公元 439 年9 月,占领姑臧,凉王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王国灭亡。北魏帝国就此统一华北,五胡十六国时代结束,南北朝时期正式开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这次以五胡内迁为核心的民族大融合得以最终完成。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也表现出多元融合的独特历史特征,原先仅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摔跤、角力等体育活动和军事手段,以及北方民族宗教中独有的萨满出神现象等,开始逐渐渗入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原地区军事体育发展和民间宗教文化的多元化,成为中国体育史、军事史和民族融合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2 唐宋变革引致民间体育的变迁与转向

  2.1 唐宋变革引致民间体育变迁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宫崎市定、仁井田升等人提出了“唐宋变革理论”,直指中国中古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唐宋之际,并进一步较为明确地指出在由唐入宋的历史节点“贵族的失势的结果,使君主的地位和人民较为接近”、“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亦有显着变化……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中国学者陈寅恪、钱穆、邓广铭等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精辟独到的论述和提炼,使得唐宋变革学说成为史学界较为公认的理论体系。由唐入宋的古代社会,逐渐从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主仆所属走向伸张独立自由精神和私有产权观念的各安天命。具体特征包括 : 第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土地产权观念得到初步伸张;第二,封建国家财税制度发生了根本变迁,从强调农民贡赋的租庸调制走向强调相对公平利益的两税制;第三,社会文化、思想和人民生活图景的变迁,从相对禁锢和僵化的阶层文化分野走向各阶层更频繁接触和流动的崭新图景。这一切,无不彰显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前行,对中国古代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也会产生复杂、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民族体育和民间体育问题是古代体育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唐代及以前的民间体育存在非常深刻的阶级差异和民族差别,打球击鞠在一般市民社会里被理解为不务正业的荒诞举动,至少也只是达官贵人奢靡生活的一个注脚。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产权关系的变迁,更多的社会财富流向普通民众,市民社会及其经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必然影响到民间体育思想的演进。

  在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经济变迁之后,唐宋之际的民族体育活动更多体现出中华一体的融合性特征,尤其是唐代开放的对外交往环境更加刺激了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在唐代之前的民族民间体育思想和行为中,等级差异依然根深蒂固,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只能在宫廷贵族间流行,在民间却被禁止,或因为费用高昂而无法顺利开展和传播下去。随着真正的市民社会的到来,由唐入宋的民间体育活动更加具备了普世价值和参与理念,民间体育活动十分盛行,连帝王将相也纷纷与民同乐,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即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体现了北宋时期民间体育的繁荣发展和体育活动中阶级差别的淡化。总体而言,唐宋之际民间体育思想发生了如下转变 : 第一,淡化体育的阶级属性,与民同乐的体育活动思想渗入统治阶级经国治世的思想和理念之中;第二,强调内敛养生,更加注重内在修习,逐渐摒弃了魏晋唐初的关陇贵族马上治世的思想和行为,更加强调文治;第三,军事体育发展加速,民间体育的娱乐性提高。这些体育思想和体育活动的变迁,成为中国古代体育活动变迁的先导。

  2.2 两宋之际民间体育的内向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刘子健(JamesT.C.Liu)指出,在唐宋之际发生的社会变革与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宋代工商业的兴盛和富民阶层的崛起其实只是一种社会表象,与欧洲近世社会“形同实异”,本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随着皇权的极大膨胀,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文化倾向于由“外王”而“内圣”,整个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转向封闭和保守,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传统武术和民间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这种文化对体育的压抑传承良久,危害不小,马球运动在南宋时期的式微便是一个例证。此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成为民族民间的自发行为,失去了坚实的社会政治支撑和足够的文化支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民族民间体育融合与内向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唐宋之际发生的产权变迁和财富流动,社会平等观念加强,军事和武力思维淡化,统治者适应上述变迁开始推行文官治国,加之国家承平日久,统治者希望民众安分守己,传统养身思想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北宋立国数十年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原来流行于宫廷贵族和世家的养身炼丹活动,逐渐流布民间,并与外来医药保健思想相融合,民间习武风气有所收敛,而体育活动的养生化倾向日益加强,这种趋势直接影响了宋代以后的近世中国养身思想和活动的发展。

  3 民族民间体育演进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3.1 民族民间体育演进的文化困局

  通过回顾和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民间体育变迁,既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民间体育的辉煌与曲折,又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与认知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及其外在表现。一方面,民族民间体育的尚武重力风气备受压抑,体育始终未能摆脱其卑微社会认知的窘境;另一方面,当西式体育漂洋过海涌入中国之际,中国本土体育竟毫无招架之功,其固有的民间阵地旋即为西式体育所取代和占据。

  上述情形不仅造成了现代中国体育的西化状况,也增加了民族民间体育在当代发展与传播的难度,许多民族民间体育组织和项目被视为杂耍游戏,无法形成较为清晰的社会理解和内部认知,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生态环境令人忧虑。

  3.2 当代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策略

  面对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的诸多困难因素,二十一世纪前期的民族民间体育发展必须寻求其自身发展和社会认同的新途径与新模式。具体而言,民族民间体育的现代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一,挖掘民族民间体育的特色与优势,培育品牌团队和品牌项目。通过开展民族民间体育的挖掘整理工程,寻找和发现那些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项目,加以保护、提炼、创新和包装,融入民族民间体育的文化元素,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民族民间体育阵营,不断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第二,加快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队伍建设,注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骨干人才的培养。通过强化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提升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民族民间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推广工作,助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市场化复兴。通过加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市场化探索的力度,大力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旅游项目,依靠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和创意性民间体育休闲项目,为民族民间体育复兴注入经济动力和市场活力,从根本上突破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的困局。

  第四,推进中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国际化步伐,提升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命名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圣地、民族民间体育技艺传承人、民族民间体育遗产等系列工程,提升民族民间体育对接国际体育文化和历史遗产保护的能力。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国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项目,申报入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项目、遗产保护计划和旅游景区名录,增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国际认知度。

  4 小结

  中国古代的民族民间体育融合、变迁与内向化问题是伴随国家历史演进和民族生态变迁而出现的独特的体育历史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及其后续影响一直延展至今。当代的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状况是体育历史和民族民间历史的影子,也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基石。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成为一个热点,深入推进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工作,用体育人类学方法充实已有的理论研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要求。民族民间体育的演进过程虽然曲折,现实发展面临各种问题,但其民族特色和国家竞争优势依然将促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前路进程,未来的中国民族民间体育发展将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宋昱.中国古代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变迁史研究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37(3):26-30.
  [2] 张泽咸.试论五胡诸国和北魏前期的文学[J].中国史研究, 2009,4.
  [3] 黄聪.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1):1-8.
  [4] 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11(1):1-6.
  [5] [美]刘子健.南宋中叶马球衰落和文化的变迁[J].历史研究. 1980(2):99-1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