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中国短兵”与“欧洲击剑”的发展历程及特征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13 共5702字

  “中国短兵”起源于古老的击剑,是两人手持特制短兵器械,相互击刺搏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属于武术范畴,是武术格斗器械的一种,以刀、剑、锏等短兵器械的技术技法的运用为主,其内容比较丰富。“欧洲击剑”起源于古希腊,是西方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贵族运动,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不断地发展,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超过了中国短兵,并成功进入奥运会,设立为正式比赛项目。

  近年来,中国短兵重又萌发生机,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始终未成兴盛之势。与“欧洲击剑”的长盛不衰相比,中国短兵的发展值得深思,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从实际出发,客观、科学地将“中国短兵”与“欧洲击剑”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短兵运动之间的差异,借鉴“欧洲击剑”发展的成熟经验,来促进中国短兵运动焕发生机。

  1 对中国短兵、欧洲击剑发展历程的研究

  1. 1 中国短兵的发展与衍变

  中国古代的“短兵器”最初只是狩猎工具,祖先们为了生存,在与凶猛的野兽的搏斗中,逐渐学会使用石质、木质的斧、棍、刀等器具。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又相继出现青铜和铁质兵器,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的攻防技能技法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使军队步兵在战场中增强作战技能,逐渐将长兵器变成短兵器,以便于士兵进行近距离的格斗刺杀。相应的短兵技击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古人所谓的“击剑”,其实就是友好的剑技较量。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庄子·说剑》: “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1]由此可见当时击剑之风的炽盛; 《吴越春秋》所载越女与猿公比剑的故事里,二人就是以杖代剑来进行击剑比试; 秦汉时期盛行角抵、手搏和击剑,比赛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着装,已初具现代体育竞赛的规模; 三国时候的魏文帝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以蔗代剑”进行击剑比试;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和李木天“折竹为刀”进行比试,成为中国思想史、教育史、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2]明清时期,重文轻武的意识被强化,民间武艺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上官府对民间习武结社的严格控制,短兵运动逐渐在民间衰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张之江等人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倡导下,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将套路、长兵、短兵、射箭、摔跤等都纳入研究与革新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武术套路的推广,短兵等格斗性民族武术项目却因种种原因被搁置起来。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1979 年全国又掀起了武术运动风潮,确定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作为工作试点单位,并在南宁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上将武术作为比赛表演项目进行推广。1980 年国家体委邀请专家撰写、拟定短兵比赛规则,并作了初步的修改。同年8 月,在山东青岛召开的短兵比赛论证会上,对短兵比赛的规定和条目进行了认真、激烈的讨论与论证,拟定了发展框架,并在全国开设了首届武术短兵教练员培训班,在一些地方学校也开设了短兵课程。至此,中国短兵进入发展阶段,逐渐被我国民众所认知。

  1. 2 欧洲击剑的发展与衍变
  
  击剑运动是欧洲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公元前11 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击剑课,有关古老的击剑形式,在希腊、埃及等国家中的一些历史建筑和纪念碑上都可见到关于击剑的浮雕。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兵占据军事的重要地位,剑术、马术、枪术已经成为骑士的必修课程。随着王宫贵族对击剑的热爱,骑士文化的流行使击剑逐渐发展成为绅士之间高雅的运动,备受人们推崇。19 世纪初,随着剑器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击剑运动出现了花剑、重剑和佩剑三种不同式样的剑种。同时,先进科技在击剑器材、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击剑技术的发展空间。由于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1896 年举办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设有击剑项目。以奥运会为依托,击剑运动迅速地推向世界各国,成为大家喜欢的竞技体育项目。

  1. 3 对两种短兵发展历程的对比与分析【1】

  
  中国短兵与欧洲击剑在发展历程中各有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可见,无论是起源、兴起、还是练习群体,中国短兵在古代的发展和击剑是同步的。由于受儒学的影响,在格斗练习时倡导“点到为止”,因此,在古代的短兵格斗练习中以竹木代替短兵器也是中国武学的鲜明特征。欧洲击剑在古代发展比较迅速,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欧洲国家早在古代已经开始使用灵活、稳定、快速的钢制剑进行短兵演练。由此看出,重视格斗和强者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现代中国短兵发展缓慢,官方在开展形式上只在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进行试点,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推广普及力度不大。近代欧洲击剑发展迅速,从学校、俱乐部、军队、各大赛事,都反映出西方政府对击剑项目的重视与支持,多元化的模式拓展了欧洲击剑的发展路线,也使击剑项目成功进入奥运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竞技比赛项目。

  2 对中国短兵、欧洲击剑礼仪服装、场地器械的研究

  2. 1 中国短兵的礼仪服装、场地器械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以礼立国、以礼治国、以礼立身的传统。但是在短兵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对短兵礼节的理解有一定差异性,所以实施的短兵礼节动作也各不相同。目前,北京体育大学的比赛礼节为站姿持兵礼,武汉体育学院的比赛礼节为抱拳鞠躬礼; 西安体育学院的比赛礼节为抱拳持兵礼。

  中国短兵的服装一直未能形成严格的规范。平时练习中穿运动装,正规比赛中,选手们也经常会穿戴武术散打的服装和护具。

  中国短兵的比赛场地最初设定为圆形,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圆形和方形两种场地。其中圆形场地直径为 8 米或 10 米,方形场地直径为8 米,对于场地应铺于地面还是搭设擂台,场地制作如何使用材质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中国短兵的器械形制也经过几次改变,起初是以“竹藤剑”为器材,后期经过修改,用藤条或竹片裹以棉絮和海绵,外包一层皮革制作而成。目前,短兵项目出现三种不同长度和重量的短兵器,长度为: 95cm、102cm、100cm; 重量为: 370 克、500克、800—1250 克。

  2. 2 欧洲击剑的礼仪服装、场地器械

  击剑运动所行的礼节为欧洲“骑士举剑礼”,在双方交锋时,首先要行此礼。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现代击剑都有专门统一的服装: 抗力性防弹服、背心、金属面罩以及钢丝制作的头盔、羊皮手套和专业击剑鞋,完善的服装设备确保了击剑运动的安全性。击剑场地设为长方形,场地上有中线、开始线、警戒线和端线。场地整洁美观、简单明了。击剑的类型可分为花剑、重剑、佩剑三种。现代击剑中的花剑长为 110cm,重量约 500 克;佩剑全长为105cm、重量不超过 500 克; 重剑长 110cm、重量不超过770 克。

  击剑的器械形制以弹簧钢为主,用弹簧钢制作而成的剑条有很好的柔韧性。为了确保比赛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击剑比赛现在采用电动裁判器。在击剑比赛中,双方运动员的比赛服内装有手线与拖线盘,拖线盘内的电线和裁判器相连,形成了环形电路。当一方击中有效部位,并且剑尖达到有效压力时,裁判器的灯会显示击中信号。

  [3]使用高科技的设备在客观上推动了击剑技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使选手们在速度和准确性上有了新的追求。

  2. 3 对两种短兵礼仪服装,场地器械的对比与分析【2】

  
  通过两种短兵项目礼仪服装、场地器械的对比,分析得出:

  中国礼节的表现形式虽然多样,但礼节动作在短兵中的使用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礼节动作的选择与使用,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短兵在习练和竞赛上沿用散打的服装和护具,两者虽为格斗项目,但散打属于徒手格斗项目,而短兵则是器械对抗性项目,不宜在服装上将二者混同。因此,研发适用于短兵的服装和护具,才能使短兵运动散发出独特的民族韵味。中国短兵的比赛场地也没有统一标准,使用圆1变化和实战中的应用,同时选择场地还要考虑将传统文化特征融入其中。短兵器械的长度和重量也不统一,器械过长、过重将会影响技术动作的速度,并出现预兆动作; 器械过短、过轻造成技术动作过快,影响动作的稳定性,不利于防守动作的发挥。

  欧洲击剑的“骑士礼”反映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和内涵,其服装护具、场地器械等都已非常完善,尤其高科技电动裁判的应用,更使这项运动步入竞技运动非常成熟、科学的境地。

  运动基础是项目发展的根本,中国短兵运动基础的不足制约和影响着短兵的发展。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及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关注中国短兵,合理的设置短兵项目的基础设施,为短兵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

  3 对中国短兵、欧洲击剑技术与竞赛方法的研究

  3. 1 中国短兵技术与竞赛

  中国短兵有一种实战姿势和两种持兵法,其技术由实战姿势、步法、进攻和防守组成。其中步法是短兵技术的基础,在短兵比赛中攻防技术的有利结合必须通过灵活多变的步法移动才能实现。短兵步法技术包括: “进步、退步、提步、抢步、垫步、跃步、收步、闪步”八种。进攻与防守技术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是技术体系的两个矛盾存在体,短兵最常用的进攻技术分为“劈、刺、砍、斩、崩、点、挑、撩”等八种动作技法。防守技术动作分为“接触防守”和“非接触防守”两种形式约十二种防守动作。

  [4]短兵的竞赛目前只有“个人赛”。个人赛可以分“单败淘汰赛”、“双败淘汰赛”和“循环淘汰赛”三种形式。“单败淘汰赛”是在比赛中因时间紧张、场地缺少的情况下使用的竞赛规则。“双败淘汰赛”是在参赛者连续输两场的情况下才被淘汰。竞赛一般会采用两块比赛场地,这样更适合于竞赛安排。因此,赛制的局数设置就显得极为重要,短兵的竞赛局数从大到小排序为“五局三胜制、三局二胜制和一局一胜制”。

  3. 2 欧洲击剑技术与竞赛

  击剑以单手为持兵法,一种实战姿势。基本技术包括实战姿势、步法、进攻与防守四个方面。击剑步法是击剑技战术组合中重要的环节内容之一,运动员在比赛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需要很好的掌握步法技术。其目的是为了牵制、控制和摆脱对手,去争取有利的距离和时机,以便完成自己的技战术目的。

  [5]击剑步法具体包括“向前一步、后退一步、向前跃步、向后跃步、弹跳步、闪躲步、交叉步、垫布、弓步、冲刺步”十种步法。

  击剑进攻技术包括“直刺、转移刺、交叉刺、击打刺、压剑刺、滑剑刺、绕剑刺”等十五种不同的动作。防守技术包括“武器防守、距离防守、体位防守、击剑线防守”四种类型。在击剑中进攻与防守是不断可以进行转化的。进攻意在刺中对方,而防守则是为了避免让对方刺中,正确掌握进攻技术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击剑比赛由“个人赛”和“团体赛”组成。“淘汰制”与“循环制”是个人赛的内容。个人淘汰赛是以 3 盘为局、每盘 9 分钟,在规定时间内以击到 15 剑为获胜方; 团体赛以每场 3 分钟、9 场比赛进行团体对抗。比赛以45 分先得者为获胜方。[6]
  
  3. 3 对两种短兵技术、竞赛形式的对比与分析【3】

  
  短兵的持兵法以“单手为主”和“双手为副”。两种持兵动作虽然丰富短兵技术内容,但从实战来看,单双手持兵法增加了进攻、防守的难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观赏性。短兵的实战姿势与击剑相似,都采用站立姿势。

  步法在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步法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主动进攻技术和防守反击技术在比赛中的效果。欧洲击剑步法的特点是前后移动,这种步法不仅满足了击剑技术动作的要求,也适合击剑长方形的场地。因此击剑的技术、场地、步法、三者能够很好的结合,是击剑运动完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实战角度分析,中国短兵的 8 种步法,也基本属于前后移动的运动形式,但短兵技术技法较多、内容丰富,进攻路线也分为左中右、上中下、斜下、斜上等。因此,前后移动的步法,并不能满足短兵技术动作在实战中的应用。步法、技术动作、圆形或方形场地,三者之间的结合,也是短兵运动健康发展的关键。

  中国短兵的攻防技术和击剑相同,采用上、中、下和左右的进攻防守方法。在竞赛方式上采用“个人赛”。欧洲击剑由“个人赛”和“团体赛”组成。两者相比,中国短兵竞赛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而欧洲击剑中团体赛的竞赛方式使项目在推广与传播中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多元化的竞赛方式也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短兵在竞赛局数中采用局数“淘汰制”,欧洲击剑则采用局数“积分制”。短兵的竞赛局数有:5 局3 胜、3 局2 胜、1局1 胜; 击剑的局数为个人赛 3 局制、团体赛 3 人 9 局制。从理论上讲,局数越多,技战术高、体能好的选手获胜的概率就越高。相比较,欧洲击剑竞赛局数的设置更有助于比赛的公平和优秀选手的发挥。因此,中国短兵需要制定统一、合理的局数来激发参赛选手在体能和技术上做更充分的准备,既要体现出对抗的公平、公正,也要增强比赛的观赏性、刺激性。

  4 结论

  1. 客观因素对中国短兵发展的影响

  中国短兵发展至今,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国短兵支持力度不足,没有详细的规划和制定统一的发展方向,缺乏推广和宣传,使群众对中国短兵缺少足够的认识; 二是社会各界对中国短兵还很陌生,社会没有给予短兵运动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三是民间研习短兵之风微弱,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致使中国短兵发展速度缓慢。

  2. 内在因素对中国短兵发展的影响

  中国短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我建设和完善乏力的弊病。一是没有形成完备的武德礼仪体系; 二是比赛服装不统一,未能体现民族特色和项目特征; 三是器械设计不够合理、做工粗糙; 四是比赛场地不统一,影响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和场地的不适应; 五是短兵理论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步法与攻防技术动作配合不协调; 六是竞赛形式比较单一,规则也不够完善,在竞赛局数设置上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突出技术重点等问题。

  3. 欧洲击剑对中国短兵的启示

  虽然同为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欧洲击剑在发展中所体现的科学性、现代性无疑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其科学性在于服装的统一、场地的规范、比赛规则的完备合理以及裁判方式的严谨; 其现代性在于推广手段的多样、推广力度的强大和适应电视转播的观赏性的增强等。因此,对比研究欧洲击剑的发展,对于振兴中国短兵这一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华锋. 中国短兵教程[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蔡智忠. 中国短兵探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
  [3] 刘云发. 击剑[M]. 吉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4] 马贤达. 中国短兵[M]. 陕西: 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
  [5] 俞继英. 奥林匹克击剑[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6] 马玉峰. 中外剑术比较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9( 11)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