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狩猎活动的射弩,是一项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开展得较为普遍.一般说来,狩猎在民族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大,其社会形态相对较低,并且都是聚居山区,诸如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等等.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禽兽资源,给狩猎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但如英国学者雅克布·布洛诺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像人这样行动缓慢的动物,只有依靠集体合作,才能潜步追寻、发现和堵截在茫茫荒原上奔跑着的庞大动物.狩猎需要语言有意识地制定计划和安排,需要特殊的武器.”射弩是古老的祖先为了猎杀动物和生存,千方百计地创造出来的狩猎设备.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而在同样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则完全不同.
1 布朗族射弩运动的成因
1.1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使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在不同的区域分化,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民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并将逐步显现出一些地区的特征.
地区民族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趋势,也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巨大差异.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 15 个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便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西部有高黎贡山、哀牢山,东部有碧罗雪山、无量山.
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纬 25 度以南地区,海拔在 1500-2300 米之间.
传说从前布朗族极怕水鬼,所以山寨一般都距水源较远,吃水大多困难.解放以后,布朗族不少村民都从深山里迁出来,选择临近泉水的河谷居住,打破了过去那种僻居深山的老习惯.
1.2 历史因素的影响
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都与民族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射弩的发展、传承同样如此.自古以来,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布朗族先民“性勇健,髻插弩箭,兵不离身,以采猎为务”、“入山林采草木及动物而食”、“扑子蛮……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蒲蛮……恒居,刀耕火种,好渔猎,住山寨茅屋中”等记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即使是在进入定耕农业后,部分地区的布朗族仍处在半农耕半狩猎的经济状态中. 尤其是生产力的低下,旱地农业不能充分的保障他们生活的需要,使得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荒月缺粮、缺菜或天灾而导致颗粒无收的时候,采集和渔猎仍然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历史上的布朗族既无种菜的条件,更无此习惯,居家一日三餐的蔬菜需求只能到山上采集.布朗族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从事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
布朗族男子都喜爱打猎,一般在秋后初冬时节或农闲时便开始进行狩猎活动,分个体打猎和集体围猎两种.狩猎对象主要是虎、豹、马鹿、麂子、野猪、野熊、豪猪、山狸、松鼠、竹鼠等.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布朗族男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布朗族男子进行狩猎活动的最初用于训练和远距离杀伤的武器就是弩. 关于弩的起源,文献中说法不一.又由于古代弓弩是用竹、木、筋等材料制作,很难考证何时发明.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一般 10 岁左右练 " 娃娃弩 " 可射 10 米内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猪等活动.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驽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往往还能获得其他奖励.平时,苗族习惯把习射、比试与狩猎、采集结合起来,射弩好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射弩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在僳僳族、苦聪人、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明景泰《云南图经书志》记载:僳僳人“居山林……常带药弓弩,猎取禽兽,其归人则了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弩弓和箭是僳僳男子的标志,外出时,都肩扛弩弓,腰挂箭包,并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僳僳村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在地上,在几十米外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弩为狩猎、防身工具,亦可作装束和定亲信物,它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射时,横持弩,置箭于弩槽内,将弩弦拉入镶口,扣动板机,箭即飞出.汉代以后弩有发展,如三国时代诸亮改进的“连弩”,“使之能一弩十矢俱发”.明代《武备志》中有“连弩”的详细图解,与抗战前北京的连珠弩构造相同,只不过连珠弩是发射弹丸的,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射弩运动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得到了广泛开展.
在 1982 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 年 8 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将其列为竞赛项目.
1.3 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因素的影响
历史和现代科学证明,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借用,可以减少人类的重复劳动,促进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由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每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都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了他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快速进步.很早以来,布朗族就与汉、傣、哈尼、拉祜、佤、彝等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布朗族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吸收借用和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尽管这样的借用是双向的和不平衡的,但却导致了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布朗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与契丹的文化交流是较为特殊的,这也是导致对布朗族族源探讨出现重大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元 1125 年,契丹被女真灭亡之后,一部分契丹人向西越过沙漠,在西域建立了西辽;而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原地成为金的属民;同时,也有一部分契丹人在天祚皇帝的八弟阿育的率领下转战至川黔和云南一带,取辽太祖阿保机的首字,改姓阿.至元朝,一部分契丹人移居顺宁.阿育的后代因协助朝廷平定云南有功,被封都元帅.明朝时,契丹人起兵造反,遭到残酷镇压,被迫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逃至施甸、昌宁等地,不敢承认自己是契丹人,而改称“本人”和“蒲人”,随后即与当地土着居民蒲满———布朗族先民融合在一起.尽管如此,这部分融入当地蒲满的契丹人,仍在族谱、墓志等中保留了其祖先为阿保机的记载.契丹源于鲜卑,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善骑射.与契丹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布朗族的射弩活动.
2 布朗族射弩运动的特点
射弩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工具之一.云南的傈僳族、怒族、布朗族、苗族,四川的彝族,广西、贵州的瑶族,至今仍用弩狩猎.目前,射弩是多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传统体育活动,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在相同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将展示不同的民族特色. 所有民族传统体育和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主要是在广泛的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作用下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所谓“北人善马,南人善舟”之说,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异质性.布朗族的射弩运动因其相对成因不同,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布朗族的射弩运动较为简单,不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制,一般是用树叶做靶子.先把树叶放在距人 15 米左右的地方,然后把箭装在弓弩上,瞄准目标练习射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射弩运动也逐渐成为一项民族体育比赛项目,比赛分男女并有立姿和跪姿,靶子同于射击所使用的,射中红心为 10 环,总环数高的为获胜者.
布朗族人民在进行射弩时,要求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较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可以用来打猎和射鱼,还可作防身的武器.射弩时,身法、步法、呼吸调节、心理状况等均很讲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布朗民族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弩的作用正在逐步向社会和文化以及装饰艺术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赵瑛.布朗族文化史[M].贵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赵静冬.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M].贵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3〕崔凤祥.原始时代狩猎活动的民族体 育 文 化 意 蕴 与 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陈青.论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相对性成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5〕张涛.东北采集狩猎型民族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
〔6〕杨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欣赏研究———以射弩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