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健身秧歌健身项目的产生、发展及对人体的健身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20 共5836字
论文摘要

  健身秧歌是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运动生理规律,把运动和舞蹈结合起来创编而成的,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学习舞蹈的一项新兴的群众体育项目。本文以国家级健身秧歌比赛规定套路为例,探讨和研究健身秧歌这一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产生、发展及对人体的健身作用,以期为健身秧歌更好的蓬勃开展、更好的服务大众、更好地实现国家体育总局号召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作出一定的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部分地区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青中年、中老年人,以及部分学校教职员工、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访问法 由于本人2001年亲自赴京参加健身秧歌国家级培训,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有幸亲自调查访问了国家社体中心工作人员;国家一级编导、秧歌舞蹈专家吕锋老师;国家着名演员、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董炎老师;以及参加第二套健身秧歌培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又通过书面、口头、电话和网络通信等形式,调查访问了参加晨练和晚练的群众、部分大中专院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2 826人次,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本论文的某些问题、观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分别对我国部分地区晨晚练点如郑州市绿城广场、濮阳市中心广场、河南省财税专科学校等24个经常参加晨练和晚练的、基本覆盖各行各业的部分青中年、中老年人,以及部分学校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健身秧歌开展状况及健身作用,共发放问卷1 000份,其中青中年组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28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回收率90.4%;中老年组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08份,有效回收率90.2%。

  在多次修改后,请20位体育专家对问卷的有效性给予评定,一致认为问卷的效度符合本论文的要求(表1)。【1】

论文摘要

  
  1.2.3 逻辑法 在分析文献、数据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调查数据,采用Excel97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从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发现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将近89%的青、中老年人曾经参加过健身秧歌锻炼,尤其是中老年组,有将近78%把健身秧歌当作身体锻炼的一种主要形式。72%的锻炼者认为健身秧歌的运动强度适宜。他们一致认为健身秧歌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改善情绪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们和谐交往都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另据访谈调查,有许多仅仅停留在早晚出去散散步,挥挥手臂、摆摆腿做些简单体操活动的锻炼者都曾经耳闻目睹过健身秧歌的风采,都向往或愿意有机会参加健身秧歌锻炼。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81%的锻炼者认为锻炼场地严重不足,健身场所人满为患。59%的锻炼者认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太少,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63%的锻炼者认为应该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促进健身秧歌的开展和交流,但也有21%的锻炼者认为喜欢自娱自乐和愿意参加表演。他们一致认为健身秧歌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需要编排出更多更美的健身秧歌套路,进一步推动健身秧歌产业化进程和在全国各地的普及。

  2.2 分析2.2.1 健身秧歌的产生 200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组织,来自北京、河北、吉林、山东、陕西的秧歌专家和学者会聚北京,在这里进行研讨及技术培训。通过对我国秧歌四大流派技术的挖掘和科学整理,主要根据陕北秧歌,从中择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扭”与“踏”,如“十字扭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前进扭步”、“扭腰步”等共24个手法和步伐,根据人体运动生理的规律和中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及身体承受能力创编出了第一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普及之后,以其科学性、健身性、安全性、趣味性、观赏性、群众性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为满足中、青年秧歌爱好者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又设计了第二套、第三套针对中青年、青少年的健身秧歌。该套动作无论是动作力度强度及运动量较第一套有明显加强,体现了不同人群的活力和需求。目前,健身秧歌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全民健身的96个比赛项目之一。

  2.2.2 健身秧歌的形式 国家社体中心在健身秧歌竞赛规则(2003年试行版)中把健身秧歌的形式分为比赛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大类。健身秧歌比赛中一般包括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部分[1]。比赛规定套路根据健身秧歌竞赛规则(试行)的要求进行编排、训练、比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组织创编出的第一套、第二套及第三套健身秧歌。健身秧歌自选套路是普及性的,没有统一要求,但其编排应选择传统秧歌中健康的、适用于体育锻炼的基本步伐,并考虑到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创编。到目前为止,各地市共创编出几百套健身秧歌自选套路。其中仅北京市就创编出近百套“北京新秧歌”。河南郑州创编的“郑州俏秧歌”受到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2.2.3 健身秧歌的开展状况 到目前为止,各地市共创编出几百套健身秧歌自选套路。其中仅北京市就创编出近百套“北京新秧歌”,北京市文化局对北京地区的秧歌进行大力的改革,给传统的秧歌加入了许多开拓创新的元素,丰富了秧歌的形式和内容。河南郑州创编的有(以手中所拿器械命名)“转花秧歌”、“长扇秧歌”、“春铃秧歌”、“花棍秧歌”、“袖鼓秧歌”、“拍手秧歌”、“退步秧歌”、“花轿秧歌”、“俏婆婆秧歌”等等。“郑州俏秧歌”精编版参加全国“四进社区”文艺汇演获铜奖。“转花秧歌”、“袖鼓秧歌”参加全国健身秧歌大赛分获金奖、银奖,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个街道--梅园新村街道创作编排的一套别具一格的“海派”健身秧歌,在全国大赛中不仅引起全国各地参赛者的关注,甚至还推广到了韩国、日本。2005年2月,中国健身秧歌团受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节理事会的邀请,向澳洲人民和旅澳侨胞展示了中国健身秧歌风采、为中澳两国民间体育文化交流增添新光彩,填补了中澳民间文化体育交流的空白,这是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传颂方式。目前健身秧歌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各地市纷纷根据本地特色编排了大量的健身秧歌,异彩纷呈,套路翻新,无不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欢迎。

  2.2.4 健身秧歌的特点
  
  2.2.4.1 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 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参加过健身秧歌锻炼的所有锻炼者一致认为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可有效地训练身体各有关部位的正确姿态,使人体匀称、协调地发展。队形变化自然、流畅、清晰、美观,男女运动员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或运动服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完成动作,特别是在大型比赛时,场面气势恢弘、颇为壮观,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2003年12月中旬北京市全民健身秧歌万人展示活动以万人集体表演的形式展示了青、中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倡导健康文明的健身方式。2004年正月十五,由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郑州市第六届民间艺术大赛暨“郑州俏秧歌”大赛在绿城广场举行,3 000人的“郑州俏秧歌”表演队汇集绿城广场,共庆元宵佳节。整个比赛的场面红火热烈,秧歌闹起来,锣鼓敲起来,彩绸舞起来,花伞撑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争着闹,抢着看,图个红火热闹,为个喜庆欢乐,整个广场变成了一个舞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2.2.4.2 健身秧歌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安全性 秧歌起源于中国唐代的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我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它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凝结着汉族人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操与智慧。健身秧歌采用鼓点、唢呐的伴奏音乐,音乐旋律极富有民族特色。健身秧歌活动的运动方式、强度适合于青、中、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也比较安全,所以被许多青、中老年朋友当作强身健体的首选方式,已成为群众平日健身娱乐,表达喜悦情感的重要手段。据调查,目前健身秧歌在全民中得到了极大开展,全国各地是绝大多数晨、晚练点均有健身秧歌健身队伍,这一项目已经在全国蓬蓬勃勃开展起来。来自权威部门的确切数字表明:目前,扭秧歌逐渐成为我国健身的“第一运动”,全国每天以扭秧歌的形式参加锻炼的人已超过3 000万。河南省体育局社体中心的统计表明,目前河南省练习健身秧歌的群众已有3”万之多,并且还在快速地普及和发展。仅就郑州市区而言,跳“郑州俏秧歌”的人已不下万余名,大街小巷,清晨黄昏处处可见扭动俏秧歌的身影[2]。

  2.2.4.3 健身秧歌能够全面发展身体 健身秧歌动作中包括:前进后退步、横扭步、十字步、三进一停步、跳扭步、蹲步等六种基本步法及这些基本步法的变化,配合多种多样的手臂动作,使身体的各部位协调配合,并且同一动作组合考虑了动作对称和在不同的方向表现。套路动作由慢到快、运动量有小到大,最后有整理动作,能全面发展身体。

  2.2.4.4 健身秧歌动作设计符合年龄特点(以国家健身秧歌规定套路为例) 在调查过程中,有73%的人认为套路创编从实际出发,符合年龄特点,既强调了体育的娱乐休闲功能,也达到了健康这个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林洁介绍说,社体中心先后推出的两套健身秧1人;第二套欢快,动作选定符合人体各部位的需求,强度也比较接近有氧运动,弥补了大秧歌的不足之处,更符合科学健身的要求,因动作幅度较大,也备受年轻人的喜爱[3]。而现在正在普及的青少年组动作轻俏活泼,非常优美。

  2.2.4.5 健身秧歌伴奏音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据调查,健身秧歌锻炼者非常喜欢富有民族特色的伴奏音乐,健身秧歌的音乐伴奏不仅烘托气氛、激励队员情绪,而且其风格继承发扬民族特色,具有明显的健康色彩。

  2.2.5 健身秧歌的健身作用及其理论依据
  
  2.2.5.1 能提高人体生理各项功能 1)增强体质功能。经常进行健身秧歌锻炼,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功能,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提高,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改善消化系统机能。2)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艺术修养。3)焕发精神面貌,陶冶高雅情操。健身秧歌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身体练习,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锻炼,心情愉快,不宜疲劳,还可排除精神紧张。

  在调查访问过程中,锻炼者一致认为健身秧歌锻炼能提高人体生理各项功能,特别是部分慢性病患者。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坚持健身秧歌锻炼也是从根本上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途径之一。即使无病,进行健身秧歌锻炼也可以延长我们的“健康人年”,使自己活得更有质量。

  2.2.5.2 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使人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帮助锻炼者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健身秧歌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害羞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持续紧张的工作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身心衰弱,参加健身秧歌锻炼则可以使青、中年人减缓压力,帮老年人排遣孤独和寂寞。体育锻炼还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2.2.5.3 能促进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而且其社会交往特性又会吸引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 健身秧歌训练和比赛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参与,有助于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健身秧歌作为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以其民族性、全民性等特点,正在为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2.5.4 是人体和心灵健与美的完善结合 在健身秧歌这一锻炼形式中体现出多种多样体育美的形式,主要包括身体美、运动美、技术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环境美、色彩美。在健身秧歌这一健身形式中充满了雄伟、豪放、刚毅和崇高柔和、典雅、秀婉的优美。健身秧歌训练者既是体育美的塑造者,又通过其行为特征表现出其感受美的情感,欣赏者同样以其特有的行为特征:喜、怒、哀、乐与运动者共同构造体育运动美的世界。笔者在对晨晚练点的走访过程中,健身秧歌锻炼者在整洁、优美的环境里锻炼,整齐的锻炼队伍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锻炼者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手持不同颜色的道具,令舞者、观者均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引起耳目一新的美感,其美丽的画面使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健身秧歌深受健身锻炼者的欢迎,成为全民健身有效手段之一。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民族性、群众性、安全性等特点,符合人体运动生理的规律和青少年、青中年、中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及身体承受能力。参与健身秧歌锻炼能提高生理功能,改善心理状态,培养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健身健心价值,还是实现国家体育总局具有历史意义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号召的需要。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更为推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要真正实现“人文奥运”的办赛理念,就要求大家着力发掘中国文化和中国体育中的优秀成分,通过推广和普及像健身秧歌、武术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体育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3.2 建议
  
  1)各地市群体部门应进一步推动健身秧歌在边远农村地区的普及。目前,健身秧歌在城市及郊区农村开展比较普及,但在边远农村地区开展还不够,这主要受人们健身意识、经济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2)各行业部门应进一步调动中、青年男性参加到健身秧歌锻炼队伍中来。中青年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平时很少参加健身活动。健身秧歌对于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方式,其动作生动活泼、舞姿优美,不受场地、经费、时间限制,完全符合中年人身体活动规律,这一特点将会推动中年人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会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

  3)政府要增加群众健身场地,扩大社区锻炼场所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全民健身知识的广泛宣传和指导。如今群众的健身意识增强,但身边的健身场地较少,没有合理配置利用公共和部门单位的体育场地资源。此外,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系统,在社区锻炼场所建立一支足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全民健身知识的广泛宣传和指导,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市民健身潮的持久性。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决策、投入和引导,群众这一自发的热情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4)适时举行一些各层次的比赛,激发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比赛时,赛场上整齐、干脆的动作可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团队精神,也把秧歌与体育的结合推上一个近乎完美的境界,使秧歌运动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群众体育运动,锻炼了体魄,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各单位通过赛前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加深了同事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部门的凝聚力。

  5)进一步推动健身秧歌运动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民族特色项目,并创立国际名牌。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社体管理中心.健身秧歌竞赛规则(试行),2003.
  [2] [3]王纯.新秧歌不扰民[J].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2005.8.16(13).
  [4]赵立.让“健康人年”更长久些[J].中国体育报,2006.5.17(6).
  [5]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