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潮汕荡秋千习俗的起源、做法、意蕴及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2 共3715字
论文摘要

  1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笔者采用实地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搜集资料,走访了揭阳市揭东县炮台镇桃山乡( 简称“桃山乡”,荡秋千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一) 、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洪巷乡( “洪巷乡”,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 、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寨( “龙湖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 、潮州市饶平县樟溪镇龙潭埔村( “龙潭埔村”,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饶平县上饶镇西片石吉村( “西片石吉村”,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二十六)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东沟村( “东沟村”,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澄海区港口乡( “港口乡”,农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六) 等地,访谈的对象多为村中头人、老者为主。

  2 起源多已不可考

  据笔者访谈,并查阅各地方志,潮汕荡秋千习俗的起源已不可考,只有一些不甚严谨的传说。据传,宋末陆秀夫谪居今澄海辟望港口时,见乡人在荡秋千,十分高兴,称赞而谓众曰:“此举可强力也! ”。

  这是关于澄海港口乡荡秋千活动的最早记述。饶平西片石吉村的秋千,传说是在明嘉靖年间,由张琏所建,用来训练海军适应晕船的。澄海东沟村荡秋千习俗,据说从宋末元初创村开始,已有700 年历史。在桃山乡,正月荡秋千据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为吸引游客而搭建起来,至今也有200 多年历史。这些说法,尚无法考证。

  潮汕各地的荡秋千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中断过,这是共同的历史,也是各村老人亲身经历的事实。据桃山乡谢伯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提出扫“四旧”,用来搭建秋千棚的圆木全都被砍掉、烧掉,正月荡秋千习俗因此中断。直到文化大革命后,几位乡里头人才向当时的生产大队申请,恢复正月荡秋千习俗。龙潭埔村的张伯也指出,该村荡秋千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恢复。

  3 习俗在正月

  与北方很多地区清明节荡秋千习俗不同,潮汕各地荡秋千习俗集中在“正月”,这是有原因的。正月是潮汕各地祭祀祖先、游神拜佛最隆重最集中的时刻。而且,据笔者调查,秋千棚都是搭在各村祖祠门口,这似乎暗示着秋千与祖先有关,是祖先带来的“传村之宝”。到了游神“社日”,各村要抬着信奉的神来到秋千棚处,看村民荡秋千,有些地方甚至要推着神荡秋千( 如龙潭埔村和港口乡) 。由此,笔者推测,潮汕各地正月荡秋千的习俗,原本应该是祭祀祖先、敬拜祖先、纪念祖先的一种仪式。

  4 “荡”法两样

  一种是“钟摆式”荡法,一种是“摩天轮式”荡法,这与秋千棚的搭法有关。“钟摆式”荡法的秋千棚是用 7 根( 或 5 根) 约 6m长、15cm 粗的圆木搭建而成,支柱由两个圆木三脚架( 或两脚架)组成,两柱上架一横木做梁,梁上套上4—12 个篾圈,拴住用青竹“熨”成的秋千车,篾圈在横梁上和秋千车的横架上绕轴转动,十分灵活。这种秋千,人站在踏板上,荡起来像钟摆般。此种秋千存在于洪巷乡、龙潭埔村、东沟村、港口乡、龙湖寨等地。

  “摩天轮式”荡法的秋千棚与“钟摆式”秋千棚的区别在于秋千车,如在石吉村,我们看到的秋千棚是由两根三米多高的硕大圆木作为支架,柱子顶端穿着一根轴木,轴木中间穿锁着两段等长的摆架,摆架两端则均是可以坐人的架子,这种秋千由多人荡起来,可以围绕轴木三百六十度旋转。桃山乡的秋千棚则类似风车,中间的秋千车有四个座位,可两人玩,也可四人同时玩。

  5 目的在于求子

  潮汕各地正月荡秋千习俗有共同的目的———求子,这是一种求子习俗。

  在桃山乡龙畔,大年初一早上,村干部带头,在祠堂门口搭建秋千棚( 当地人称“千秋棚”) 。秋千棚名义上是由去年生了男胎的家庭捐资搭建,谓之还愿。秋千棚搭起后,贴上对联,挂上灯笼,谢过祖先,然后由新婚男子先荡。在荡秋千过程中,周围的人会向荡者掷石子、沙子,荡者忍痛接受,意为“得子”。

  在龙潭埔村,正月初一早上,在古寨门口的广场一侧( 古寨内正中央,排列着村中各姓的祖祠) ,由村里去年第一个生男胎的男子( “大丁头”) 组织所有去年生男胎的男子,一起搭建一个5 ~6m 高的秋千棚( 当地人称“灯秋架”) 。下午一点三十分许,“丁头”们准备好生、熟互掺的花生,爬上秋千棚,向棚下的人群撒花生粒。棚下之新婚男子积极抢夺,据说,谁抢的花生粒多,谁今年就能生男丁,有歌为证: “抢花生、熟掺青( 青,潮音是生) ,年年生”。

  在东沟村,大年初一一早,村里老者们就带领众“丁头”,搭建秋千棚。秋千棚搭成后,由村里较有名望的长辈点燃爆竹庆贺,然后由村里去年率先“添丁”的“大丁头”先荡,希望把“添丁”的气息传给后面的新婚者。

  在秋千棚刚搭起时,由新婚男子荡秋千来求子,博个彩头,而到了元宵节,则由新婚女子来荡秋千,表达求子心愿。在桃山乡、东沟村和洪巷乡,元宵节当晚只允许女性特别是新婚女子荡秋千,男性不能上去。在龙潭埔村,元宵节当晚让各位神灵来荡千秋,新婚女子或想生男胎者挤上前去摸一摸神灵,祈望沾些灵气,该年生男丁。

  为什么荡秋千会与求子愿望联系在一起?潮汕正月荡秋千习俗原是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对于有着祖先崇拜传统的地方,子嗣继承是最重要的事。既然正月荡秋千习俗是祖先崇拜的一种仪式,那么,对潮汕乡民来说,通过荡秋千,祈求祖先保佑,喜得贵子,就是对祖先最大的安慰与孝顺。因此,在祖祠前面荡秋千自然就成为潮汕乡村新婚者新年的习惯做法,“摸千秋耳,生阿弟( 男孩) ”( 潮语“耳”与“弟”谐音) ,因此,正月荡秋千就成了一种求子习俗。

  至于元宵节当晚只由妇女来荡秋千求子,则与潮人对元宵节的认识有关。

  元宵节是灯节,潮音“灯”与“丁”相同,所以,在元宵节祈求生“丁”,就成了潮人一种习惯做法。潮人从元宵节前几天,就开始不断到宗庙点灯,祈求人丁兴旺。这样,元宵节也成了潮人的求子节。在元宵节当晚,由能生丁的妇女荡秋千,有更明显的现实意义。

  6 本质属性是宗教

  弗雷泽把巫术分为“模拟巫术”( 也称“顺势巫术”) 和“接触巫术”,以此判断潮汕荡秋千习俗的本质属性,可以得到某些启示。

  秋千棚由“丁头”搭建的,是希望把生男丁的气息,通过秋千棚,传给荡秋千的新婚者,这是接触巫术的思想。在桃山乡,荡秋千者允许他人向其掷石子、沙子,是因为石子沙子都是“子”,被掷中有“得子”的意思,这有模拟巫术的元素。在龙潭埔村,由“丁头”撒花生粒,把沾上“生丁”气息的花生粒撒给新婚者,这也是一种接触巫术。为什么选择花生作为对象? 笔者认为,“花生”含有“生”字,容易引起生孩子的相似联想,同时,花生有巧合的生长特点,即每颗花生苗可以结出无数花生仔,每颗花生中也含有多粒花生仔,这容易给人们某种暗示,希望自己也能像花生苗一样生出无数的仔。从这个角度看,撒花生这种形式,还含有模拟巫术的思想。

  而元宵夜女子荡秋千求子,本质上更似一种萨满教仪式。萨满教“是一种通过巫术控制超自然力量或通过与精灵世界的直接接触、对它加以控制来达到目的的宗教实践”,“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萨满’,他们被认为是有魔力之人”。

  相对于男子,女子能怀孕生子,更可能具有魔力。所以,在元宵节当晚,是求子节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人们希望具有生子魔力的女子充当萨满,通过荡秋千这种巫术,与赐子之神沟通,并影响它,控制它,达到让它赐子的目的。

  7 意义在于维持宗族社会秩序

  在人类学社会功能学派看来,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以此审视潮汕正月荡秋千求子习俗,可以看出,此习俗具有维持潮汕乡村宗族社会秩序的功能。从宗族角度,婚前婚后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婚前单身跟着父母,不自立,享受宗族的照顾,无需承担宗族的责任,而结婚意味着脱离了前一阶段,成家立业,开始承担宗族责任,需要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所以,通过荡秋千这种求子仪式,让新婚夫妇遵照宗族社会的传统、按宗族社会的要求办事、接受宗族社会的任务,最终被“拉”进宗族社会中来。也就是说,荡秋千求子习俗能满足宗族社会吸收新人的需要,具有维持宗族社会正常秩序的功能。

  对于新婚夫妇来说,荡秋千这种仪式,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的角色转变。角色转变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它通过结婚仪式、求子仪式、“做丁桌”等一系列“过渡仪式”来促成其转变。在新年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时刻,在祖先祠堂面前,在众宗族长辈和晚辈面前,以祖先流传下来的荡秋千方式,向祖先表决心,向宗族成员宣告,他们夫妇已经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准备承担起为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通过荡秋千这种仪式,新婚夫妇真正参与了宗族事务,被纳入到宗族社会中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家族、宗族中的位置与责任,促成自身角色的转变。

  8 结语

  随着中国的独孩政策、医学的进步和男女平等意识的流行,并随着农村农业社会的解体、城市生活方式的渗透,宗族意识逐渐淡薄,潮汕荡秋千习俗也逐渐娱乐化,淡化其原初的求子意义,逐渐成为乡村一种象征符号。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村民们总是以本村保留荡秋千习俗为荣,以荡秋千习俗象征本村,区别于邻近其他村落。

  参考文献:

  [1] 叶春生,林伦伦. 潮汕民俗大典[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13 -214.
  [2] 安静声音. 癸巳年正月潮汕民俗纪行 4———饶平西片石吉华封楼荡秋千[EB/OL].2013 - 3 - 27.
  [3] 潮汕乡村古老习俗闹新春荡起秋千过大年[N]. 汕头特区晚报,2006 -1 -30.
  [4] 黄毓坚. 炮台风情录[M]. 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 80.
  [5] ( 英) 弗雷泽( 着) ; 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 译) . 金枝[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6.
  [6] 庄孔韶. 人类学通论[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393,4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