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对从“体育之研究”到“中国梦”的思想传承阐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7-02 共4921字

论文摘要
  2012 年 11 月 29 日, 新一届领导人***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1917 年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就读于湖南一师,面对当时中国的满目疮痍,奋笔疾书写下了中国近代体育之综述---《体育之研究》。 两者在不同时代的再现,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伟人们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之愿望的一脉相承? 同是国之将才,民族之望,何以共话一梦?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对从“体育之研究”到“中国梦”的思想传承进行阐释。

  1 “中国梦”与“野蛮其体魄”的契合统一。

  1.1 毛泽东“文明其情神,野蛮其体魄”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书写《体育之研究》时正值我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期。 外有列强入侵,甲午战争后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致使中国两次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后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更是疯狂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内忧更甚,1915 年,袁世凯丧权辱国接受 “二十一条 ”,导致军阀混战 ,国家积弱不振,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伟人高瞻远瞩,立人之肩认为强盛先强身,因此,在《体育之研究》中慷慨激昂写下“文明其情神,野蛮其体魄”之雄文。

  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适时提出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之梦的叠加,这需要每个中国人通过共同奋斗来实现, 需要人民以强健的体魄为基础,昂扬的斗志为动力,实干的冲劲去行动。 人进行奋斗的基础首先是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 列宁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之梦的总结。 试想此时每个人都孱弱多病,体质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何以能废寝忘食地投身于“中国梦”的现代建设中。1.3 “中国梦”与“野蛮其体魄”的一脉相承“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之梦的终极,小至普通百姓,上至国之领袖,在历经百年沧桑、60 年坎坷风雨,都迫切希望挺直腰板,意气风发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风雨沧桑,披荆斩棘改观的不只是体魄上积重积弱, 更是在思想上与身体上的共同发展。 1917 年毛泽东同志挥笔疾书写下“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文明其情神,野蛮之体魄”是告诫:一个民族只有在身体强壮的情况下才能汲取更多的思想营养,诸举颜回的短命,王勃的淹死,贾谊早夭,卢照邻手足痉挛终身残废等古时名家说明体质状况不佳而英年早逝,即使才华横溢也为昙花一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二十年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到了近 20 年来的最低点,青年人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如果都无强健之体魄而孱弱多病,凭何让梦想日追月逐,恩泽后世。 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民众追逐“强健体魄梦”,体强则寿命长,寿命长则贡献不竭,贡献不竭后梦之圆满;一人一长梦,国之大梦,一梦实现,诸梦迸涨,诸一相合,复兴可望;累而进注,日月同枯。

  2 “中国梦”与“三育观”的关联分析。

  2.1 “体育之研究”的“三育观”概述。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根据自身体验提出:“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并通过自身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继而得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以强健体魄为基础的三育共同发展,“体育之效, 至于强筋骨, 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 身心皆适,是谓俱泰。 ”引经据典列出了三育并全后而有所大为的经典名人,我国的孔子、子虚、伍秩庸、王湘绮,美国的罗斯福,德国的孙棠,日本的嘉纳,印度的释加牟尼,西亚的穆罕默德等人,以此印证在体育的基础下德育、智育互合的重要性。

  2.2 “中国梦”的“三育观”涵盖。

  ***提出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指出:有梦想,就需要力量;有梦想,也需要有智慧;有梦想,更需要精神。 这是体育、智育、德育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转化为了力量、智慧与精神,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德智体三育共同发展的更一步诉求。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来自全国人民团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来自每一个体格强壮、健康的普通民众,身体强壮了、健康了,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能行行出状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集体的智慧, 是一代代人在持续的探索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是总结历史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累加;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升华,是每一个中国人在新起点对华夏品德传承的不竭动力,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2.3 “中国梦”与“三育观”的相辅相成。

  中国梦是对每个中国人之梦的大括弧, 是诸人之梦的结合体,梦之实现,无群体之合力,难矣;无缜密之思虑,休矣;无高尚之德操,溃矣;无强健之体魄,一切终矣。 可见,三育并驱,缺一不可,不管是在内忧外患的百年凌辱,还是在伟大民族复兴之际,都需要加强对体育、智育、德育传承与贯彻。 而终要之诀首为体魄,身强力壮,复思又养,德之悠长;身心舒康,日渐月进,智虑全备,善思慎行,行思合诸,世代传承,璀璨闪亮。 中华五千年文明之闪烁,何舍点滴累计,此时中国梦的实现又怎能超越与此。 忘百年凌辱,寄长久复兴,须三育齐驱,练于体,精于智,崇于德中国梦实现。 从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既是伟人的历史接力,也是国之民众的共同承载,更是五千年文明的不断延续,二者相辅相成。

  3 体育“人文空间”拓展的价值。

  3.1 “体育之研究”的目的。

  在《体育之研究》文章的开宗明义中,毛泽东写到“国力荞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这是通篇文章的中心,是一代伟人对国之强盛的强烈诉求,是对民众置身水深火热之惨景的奋笔疾书, 是自身对未来中国昂首穹立于世界民族所需之首的真情流露---强健之体魄足以增知识进而不屈奋斗,御列强、驱鞑褥,谋新篇、图发达。 在毛泽东后续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如此,在新中国内部建设过程中坚持的举国体制, 外交上运用的各种体育战略,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以自豪、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 “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中国经历百年耻辱、60 年自强不息、170 年顽强拼搏,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中华民族傲身与世界多民族,每一个中国人以自信、自尊、自强面向外国人的缩影,是体育大国转变体育强国,制造大国转变创新强国、科技强国、人口大国转变人才强国的总结,也是新中国经历初始、发展、壮大、昌盛最后雄立于世界的终极目标。

  3.3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与实现“中国梦”的差距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生命存在的良好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2005 年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形态指标呈现上升趋势,而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各项指标呈现下降趋势。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极不平衡; 同时学生超重和肥胖的人数不断增加, 诸多方面都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全面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最新公布《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青少年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 但是身边不断冒出的 “小胖墩”、“小眼镜”、“豆芽菜”们还在警示着我们,拯救青少年体质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让学生大面积享受运动快乐,实践好德智体中的体和智,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注入体育的功能,促进中国的国民的人口素质。

  因为体育本身就具有教育人、改造人、树造人的功能。 按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安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以及体现和反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要求的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在遵循体育教育规律和体质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 科学设置体育活动内容。 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安全预案,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但又不能因噎废食,要防止以怕出事故为由,排斥开展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意志品质培养的运动项目。

  3.4 体育改革的文化动力。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广大学校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得到改善,学校中的体育场地、器材逐步得到完善,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由此不难看出,正是由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导致了物质文化的变化, 直接作用到了教育领域中,成为引发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 发挥制度文化优势, 从侧面对我国体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发挥精神文化优势,影响体育教育要求的不断改变;发挥教育文化优势使体育课程进行一次深远的变革。

  3.4.1 来源于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 我国的制度文化则相对显得保守得多,牢固得多,尤其是在教育制度方面。 中国教育制度文化有其强烈的归属性,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重人文、轻自然的思想。 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我国特有的制度文化对于体育课程改革也在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 对体育课程的重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管理制度中多采用垂直管理,国家课程还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上传下达”也就比较通畅,当国家重视的时候,通常很容易看到“全国一盘棋”的现象。 这或许也是我国特有的制度文化所带来的便利, 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从一个侧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4.2 来源于精神文化。

  一切人类文化活动的主体不是凭空进行文化实践的,而是依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进行文化实践的, 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造就了属于它的、 特定的文化实践方式及结果。 人的价值观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而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教育中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国家、社会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地改变。

  3.4.3 来源于教育文化。

  教育系统作为体育课程的母系统, 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 每一次教育文化的变革都会使体育课程进行一次深远的变革。 自近代以来,我国教育价值观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我国体育课程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上个世纪 20 年代杜威的访华,对于中国教育界不舍为一次巨大的地震,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曾经短暂的提倡过“自然主义的目的论”,随后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学家相继开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作为试点。 一时间,“自然主义”

  成为教育界最主流的理论,这种影响也促进了体育课程改革,并且随后我们相继进行了“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试验,但是很快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一切烟消云散。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次体育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围绕着“中心之争”与“两论之争”进行的。 “中心之争”即“儿童为中心”还是“教师为中心”.

  4 结语。

  驱列强,御凌辱,建立新中国,是毛泽东奋笔疾书“体育之研究”的初衷,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社会,重塑华夏文明,是***“中国梦”的终极,二者是衷心渴望中国屹立于近现代发展之前端。 《体育之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基调, 促使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体育事业鞠躬尽瘁,以使得我们民族在体魄上更加强健,从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成一件大事的举国体制, 到 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通过自身能力与实力向世人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延绵不断。 经历 30 年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再次面临时代转折路口,适时适宜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中国梦”,在发展的前沿,以思想为先驱,以行动做指导拼搏于中华儿女的“中国梦”. 面向社会,以身心健康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使体育适应社会,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注重民族文化与体育趣味性,推进传统文化及特色文化研究,深挖地域文化开发潜力, 把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的区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华世平。百年“中国梦”与“大同”传统[J].人民论坛,2013(6)。
  [2] 彭 向 刚 . 从 六 个关 键词 理 解 “ 中国 梦 ” 蓝图 [J]. 人 民 论坛 ,2013(7)。
  [3] 范爱武。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创新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 黎加 林。青 年 毛 泽 东 的体育 思 想 及人 格 积淀 [J].湖 湘 论 坛 ,200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