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休闲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塑造肢体美、身心美的练习,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一种宝贵的精神载体,一种愉悦的娱乐方法,一种坚实的财富基石,适合于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和不同年龄性别种族人群。不仅是城市人追求健康的健身时尚,也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培植与追求的健身时尚方式。农民结合自已生活区域的自然生态、自然草坪、天然水系、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等自然生态环境,追求农村人自身独特的时尚——自然休闲体育健身方式,以达到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的目的。农民开展自然休闲体育的特点是:原始自然性、自主趣味性、生态文化性和非功利性。对强健体魄,愉悦身心,预防疾病与身体康复,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生活内容与加强农民人际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康个性形成,以及对人的全面塑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农村自然休闲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为了使中国体育在今天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面临自然休闲时代的体育活动和自然休闲体育的诞生历史进行阐述,以最新而又特别的休闲体育原理,提供给同行鉴赏。同时,也为推进人们对自然休闲体育的认识、研究和参与体验,提供思路。
1.1 休闲体育发展经历
“休闲”一词,最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出现,表示平静、和平、休闲、自由时间等意义。“休闲”一词,自诞生之初就并非是指一种无所事事和打发时光的庸俗活动,而是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古希腊人没有把“休闲”一词简单地当作消遣和娱乐来进行解释,而是全面地进行认识。认为“休闲”,不仅可以消遣和娱乐,而且,是激励学习、创造新生活和全面提高健康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重要形式。在希腊人的观念中,“休闲”是一种以丰富、调剂、创造和激活生命的活动,完善美化身体为目的的闲暇肢体形态塑化活动。 人们对休闲运动的理性认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而又最有代表性的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西方人誉为“休闲学之父”.在他编着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快乐、幸福、休闲、美德和安宁的理解,并把休闲和休闲运动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视为“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真正把休闲和休闲运动,放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
着名学者继凡勃伦提出有闲阶级休闲娱乐的生活涵义后,各国学者开始把研究方向纷纷转向对休闲娱乐和休闲运动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探讨,并投身于休闲生活实践进行体验。20世纪60年代初期,着名的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兹迪埃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角度,对休闲娱乐和休闲运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并大胆地预言社会将迎来休闲娱乐和休闲运动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休闲、娱乐、运动观念的更新、休闲产业在西方等国家的蓬勃发展,促使一批学者又从社会学、体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休闲娱乐与休闲运动问题。休闲娱乐和休闲运动也因此从哲学和社会学的层面不断延伸,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步形成多学科、多层面共同研究休闲和休闲运动现象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格局。休闲哲学、休闲体育学、休闲运动学、休闲社会学、休闲心理学、体闲保健学、休闲管理学、休闲经济学等不同的分支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1.2 自然休闲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这不仅使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也使城市生活环境得以讯速改变。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更加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讯速得到优化。环境的优化,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借助于自然景观进行休闲健身的形式也快速发展。自然休闲体育健身活动在城市和农村应运而生,并将逐步成为人们生态环保理念中提高健康质量的重要形式。
自然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借助于自然界优美的景观、绿地、森林、湖泊、山地、公园、水体、水体绿化带、休闲广场等生态环境,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健身养生、休闲娱乐、恢复体力与精力和协调身心的一种健身休闲方式。
有助于人们缓解工作压力,强健体魄。自然休闲体育的推出既适合于城市人健身,也适合于农村人健身,优越于一般项目的健身效能,融自然、生态、环保与运动为一体,是人类身心健康的“营养剂”与“催化剂”.自然休闲体育强调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维护公民身心健康和再生自然的高度发展,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更加协调和谐。
2 新农村自然休闲体育发展矛盾
自然休闲体育是随着休闲体育的发展而演进,并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程度的深入、环境改造的普及、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立和人们追求健康质量的愿望升级而诞生。它有着起步晚,发展速度快,追求程度高,健身效果好,简单易行,老少皆宜的特点。尤其是在农村,农村的自然环境特点、农民作业特点以及农民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愿望,使得自然休闲体育在农村的推行与发展显得更有价值。课题组在对自然休闲体育发展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存在着诸多矛盾。
2.1 概念不清,认识不足,是一项新事物
人们对“休闲”和“休闲体育”的认识也尚未完全到位,对“自然休闲体育”的认识,更是微之甚微,也尚未收入词典和进入课堂,传授途径还没有拓展,认识普及还需要时间和付出艰苦的努力。“自然”一词的涵义,包含:一是“原始自然”,指大自然原始生态环境,也是人们追求的最理想的自然环境;二是“生产自然,或叫劳动自然,或叫改变后的自然环境”,主要指自然景观,改造后自然,这一类对中国大自然改造建设影响最为深远;三是“美学自然”,这是一种视觉观赏自然,它与改变后的自然相通,通过设计改造后实现。中国人最理想的追求是“原始自然”,花园式建设追求的也仍然是“原始自然”.中国城镇化“生态自然”形成都是设计改造过程。德国最早的风景园林设计大师莫哈尔明确“设计就是对自然的管理”,但人类建造或改造活动的每一步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自然休闲体育就是人们借助于原始自然、改造自然和美学自然的森林、公园、绿化带、景观区、草坪、山体、湖泊和水系等环境,进行游戏、玩耍、休闲与健身的身体和心理的教育活动过程。 自然休闲体育是生态环境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追求意识发展中的产物,是近几年城镇化建设、环境改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兴起的一项人们利用大自然的景和物进行休闲健体的健身项目,起步晚,有项目的天然特点,吸引性极强,普及程度高,深受城镇居民和农民喜爱,将成为人们渴望健康、追求自然并愉悦身心的时尚潮流,必然会迅速普及发展。
2.2 环境改造不到位,基础设施条件差
自然休闲体育的环境基础,就是要有良好的原始自然、或改造自然、或美学设计自然。1978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改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改造也收到了明显效果,水系治理、景观绿化带制作建设拥有大量的新成果。但整体性不强、规划性零乱、前瞻性不够,改造覆盖面还远远满足不了休闲健身的极大需求。原始自然保护不到位,破坏性大,保护与改造的矛盾关系处理还不是很协调,尤其是农村,原始自然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改造任务还很艰巨。
自然休闲体育对场地设施条件虽然要求不高,但也需要有基本的场地设施做保障。城镇化改造初期,规划、建设部门根本就没有在原始自然、改造自然和设计自然的绿地、景点、绿化带、路沿、山体、水体、草坪等设置安装健身设施的意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强化,健身需求程度的提高,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参与城镇化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和实施项目建设中对设置健身休闲场所建设作了条件性规定。尽管如此,在自然环境中设置安装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参与自然休闲体育健身需求,尤其是农村,虽然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定布局健身点,但数量极少,不能满足需求。
2.3 内容与方法不规范
自然休闲体育内容与方法主要还是依托于传统的体育内容与方法。休闲体育内容与方法的实施,因时间短,既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与自然相吻合独有的自然休闲体育内容与方法,还需要研究与实践者依据现有传统的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内容进行整合分类,综合“原始自然、改造自然、美学自然”中的公园、森林、绿地、景观、山体、草坪、水系、水体等特点,并结合练习者自身的健身习惯,设计、整合并分类出自然休闲体育自身的内容与方法体系。
3 新农村自然休闲体育发展前景
自然休闲体育的特点,与自然生态和谐吻合。其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与方法简洁新颖,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是推动公共服务休闲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是人们紧张工作学习之余调节精神激活情绪的缓解剂,是人们娱乐、休闲、欣赏自然与强身健体的灵丹妙药。参与人数多,发展速度快,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3.1 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加速人类改造客观自然的步伐
自然休闲体育是人类健身集自然与多项运动相吻合所创造的休闲健身项目中的最高境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生活丰衣足食、工作紧张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长期以来科学改造客观自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绿地改造、山体改造、水体改造、景观改造和自然生态保护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一个环境条件差,愁吃愁穿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有自然休闲体育的诞生。自然休闲体育的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对推动城镇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对加快人们改造客观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2 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大自然的完美,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没有自然灾害。人们在安宁祥和的环境中生活,高枕无忧、自由自在。利用自然休闲体育健身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优美舒适与人协调和谐的自然环境。经过近几十年艰苦努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对环境改造和自然生态保护所提供给人们从事自然休闲体育健身的环境条件基本成熟。自然休闲体育突出的特点就是利用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休闲、娱乐和健身,可以有效缓解人的精神、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调节情绪状态和心理失衡,借助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无形的影响,是超越课堂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3 能有效推进公共休闲产业经济发展
自然休闲体育是在休闲体育发展的基础上诞生并逐步形成的,比休闲体育普及面更宽,空间更广阔。因与自然吻合,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有较好的休闲、娱乐和健身功能,也有丰富可贵的公共休闲产业经济开发利用功能。可以通过自然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发自然休闲体育的相关产品、增加健身、休闲和娱乐设施,加大自然休闲体育公园、广场和俱乐部建设力度,还可通过自然休闲体育会所、旅游项目开发,自然休闲体育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建设等渠道进一步加快公共休闲产业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新农村自然休闲体育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传授途径
当前人们只知道自然休闲体育是大家追求的时尚健身项目,但对自然休闲体育究竞有什么特点、功能、价值、作用和意义等,绝大部份参与者都不了解。为了推进自然休闲体育这一新生事物的科学发展,建议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宣传部、文明办、文化及广播电视等部门联合制定宣传方案,制作宣传单、宣传册介绍自然休闲体育相关知识,组织宣传员散发宣传资科,借助广播、电视及网络等途径进行宣传传授,借助于街道村民文化站点、各种体育协会及民间组织宣传,传授到基层组织和广大练习者,借助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宣传,传授到家庭,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
4.2 加快自然休闲体育的基础理论建设
自然休闲体育起步晚,参与人数多,发展时间短、速度快,普及程度高。但对项目背景、涵义、特点、价值、功能、作用、内容及方法等研究还是个空白。建议教育、体育研究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等在增加项目立项数量的同时,动员教授、专家与学者深入城镇和农村一线调研,加大对自然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撰写,形成成果,推向社会,从而科学指导广大公民参与自然休闲体育健身活动。并尽快将自然休闲体育内容与方法,写入中小学体育课本和大学公共体育课本,在大学体育本专科专业中,试点开设自然休闲体育专业,培养师资,挖掘发展潜力。
4.3 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建设
经过近几十年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改造自然环境推进幅度大,成果明显,城镇和农村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供给人们休闲健身的设施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这些变化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自然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农村任务还相当艰巨。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大对自然环境改造和基础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淡化改造必须出经济效益的观念,真正建立自然生态、文化优先发展造福于人类的理念。二是规划设计要先行。不盲目、不随意,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符合公民需求。以城市、村庄为单位,以人口数量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设计改造自然要与人们追求原始自然相吻合,不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改造不管是城市或农村都要做到人们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要有公园、要有自然休闲体育健身练习点。公园和练习点都应布置安装形式多样的休闲健身设施供利用。满足更多人对自然休闲体育需求。
4.4 加快自然休闲体育内容与方法的开发
自然休闲体育因发展时间短,还没有成熟的分类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还需要开发整合。内容上,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开发整合:一是与原始自然相吻合的项目开发与整合,例如:登山、越野、攀爬、多轮风车、游泳、森林旅游等;二是与改造自然相吻合的项目开发整合,例如:场地练习、散步、跑步、水上游园、公园休闲、田园采撷等;三是与美学设计自然相吻合的项目开发整合,例如:借助各休闲点器械练习项目、民族传统项目、现代舞集体项目等。方法上,主要考虑自主选择与群体引导、影响相结合,提倡自然性、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大众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使内容与方法建设,能满足人们对自然休闲体育健身的迫切需求。
4.5 加快自然休闲体育产品开发
自然休闲体育最大特点,是与自然吻合。其可利用和可开发资源广泛,是当前公共休闲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发:一是开发自然休闲体育健身设施产品和消费产品生产,形成多产品开发产业链;二是开发自然休闲体育食品业、美容业和文化音像、健身设施产品公共服务销售业;三是开发自然休闲体育健身陆地和水体娱乐业;四是开发自然休闲体育旅游业;五是建立自然休闲体育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等。从而以促进社会产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4.6 加快自然休闲体育法制化建设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健身是人心所向,推进自然休闲体育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但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争议、不公和挫折。建议主管部门要把自然休闲体育写入相应的规章和法规文件,纳入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规定性内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取得合法地位。发展中所形成的各项成果要及时申报产权保护,使之在法律规章约束和受法律保护的框架内,真正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林。城市休闲一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学家,2001,(3):32~34.
[4]安俊英。中国城市化与体育用品制造业互动发展模式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58.
[5]李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研究[J].体育科研,2013,(1):7~10.
[6]杨丽芳。基于生态足迹视角的户外休闲运功消耗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46~48.
[7]严小娟。温州公园体育休闲空间的计设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13,(5):26~29.
[8]李德才,冯小兵,孙晓燕。“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高职思考课教学[J].职业论坛,2012,(23):29~30.
[9]李玫红,余德峰。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J].职业论坛,2012,(2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