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论文(精选8篇)之第四篇
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代文明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当中,使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使“活态”的民俗体育失去了孕育、滋养它的土壤,使其趋向于现代化,缺乏民俗体育自身的“本土化”风格特性,同时也使常年依附于形式背后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意识、精神内涵以及民族图腾等民俗特征也随之逐渐消亡。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当今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演变与发展的规律。研究认为:1)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演变的因素主要是:职业性质的转变、活动区域的减少、功能性被取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传统节庆淡化的影响,2)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迎合时代所需,确立合理定位、坚守文化内核,赓续民俗文化之基、盘活赛事运营多元主体,打造品牌赛事体系、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耦合共生,构建二者互利双赢的共生系统。
关键词:城镇化,民俗体育,演变,展望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代文明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使当地村民们潜移默化接受了现代化的理念,打破村落与城镇间的隔阂,让原本传统、封闭的乡村大门被打开,促使传统村落型社会逐步发展成现代化新型社会,让村落、村镇的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盖地变化。同时也使民俗体育的发源地的乡村,以及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改变虽然给民俗体育带来了较为宽广的发展舞台,但也使“活态”的民俗体育失去了孕育、滋养它的土壤,使其趋向于现代化,缺乏民俗体育自身的“本土化”风格特性,导致常年依附于形式背后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意识、精神内涵以及民族图腾等民俗特征也随之逐渐消亡。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当今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演变与发展的规律,为民俗体育在今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演变的因素
1.1 职业性质的转变
城镇化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乡村与城市间相互独立的生存状态和空间,在可观的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农村人口转变成城镇人口后,职业身份由普通农民变为工人,并在城市定居发展,生活理念也潜移默化的逐渐习惯和认同城镇人口生活习俗。民俗体育毕竟根植于民间风俗,曾经的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传承断层,导致民俗体育后继无人,甚至消亡。这种职业的转变,使农村年轻人对曾经生活的那片养育热土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淡漠,对民俗体育也毫无兴趣和动力。当前,民俗体育的发展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的阶段,满怀绝技的高龄化艺人却找不到可以传承的对象,很多优秀的民俗体育将面临因无法得到继续传承而消亡。
1.2 活动区域的减少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建与改造,使农民原有的村落散居形式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力的改善,从而导致民俗体育活动区域也随之发生极大的改变。以前民俗体育活动区域或场地都是选择在村落的田边、晒谷场以及空旷的村口、自家小院等等,而城镇化的城市建设经过统一规划后,使大片土地被征收为城市建设之用,适合于民俗体育项目开展和表演的场地和区域正急剧缩小,少数民俗体育活动的场所只能选择在生活小区广场、社区广场、街边花园等区域。而民俗体育活动方式也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一部分转变为能被居民所接受的新民俗,如太极拳、柔力球、毽子、空竹等;另一部分由于场地、生活方式的不符,而难以完全保留其传统全貌或无法改良并逐渐消亡,如踩高跷、荡秋千、抢花炮等。城镇化的进程迫使现代人与传统的生活模式脱离,也与民俗体育活动渐行渐远,如果相关部门不再加以重视和保护,以后难有生存和发展空间.
1.3 功能性被取代
民俗体育源自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其初始的主要目的在于“娱神”而非“娱人”。人们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是把它作为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仪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心充满着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当时节日仪式的神圣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让人们原先生活方式改变,人的主体意识也随之逐渐发生改变,当民俗体育不再与原始的生活有关,逐渐从神秘的氛围、崇高神圣的仪式中剥离出来,参与者虔诚的心态已淡化,娱神向娱人转变,表现出“民俗体育”的成分逐渐增强,并取代了宗教礼仪,让许多民俗体育自然失去了它的自身传统的方式、意义和价值功能,缺失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本土化”的原汁味道。
1.4 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加快,以及村落民族居住地迁徙,不仅给封闭、传统的乡村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改变,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思想上的转变,给村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外来多元化的事物的渠道和机会,看似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实质上它们已在无形中瓦解人们的精神信仰,渐渐侵蚀着曾经根深蒂固的民俗传统文化。有学者提出,民俗体育项目在异域和本土优势体育文化冲击下,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逐渐受到现代文化的层层侵蚀,成为民俗体育面临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5]。例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已经不被重视而慢慢淡化,相反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节日的受宠热度逐渐高升,传统节日的淡漠,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原有生存环境被打破,文化失去原有生存土壤;民俗体育内容与形式的删减与省略,让宝贵的民俗体育也随之淡出人们的生活,无人问津其出处和背景。除此之外,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人口流动的频繁、面广,他们会把不同的文化随足迹散播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和地区,特别是一些现代主流文化,冲击民俗体育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呈式微态势。
1.5 传统节庆淡化的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地理特征差异突出,智慧的各族人民结合自身民族特色与地域环境特色,造就了周期性、地域性、人文性特征凸出的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节日文化的表征,节庆活动彰显着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传承节庆作为民俗体育的文化符号,是其传承、赓续的重要载体,从节日的目的和性质来看,有宗教祭祀类、纪念类、生产类、社交娱乐类、喜庆类和驱邪祛病类六大类的节庆日,各类节庆活动中均有系列民俗体育活动、赛事的开展。然而作为民俗体育曾经赖以存续、发展平台的传统节庆活动,在城镇化进场中受到猛烈的冲击,异域节庆的“侵蚀”与本土节庆氛围的“缩减”,致使民俗体育在二者合力的夹击中步履维艰。民俗体育具有依托民俗生活和民俗活动而存在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体育活动时间上的参与和传承也受到很大的抑制。如何迎合时代发展,确立民俗体育新的发展定位,如何实现大众的文化归根,值得深思。
2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
形成于特定传统社会场域中的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和城镇化进程深入,正经受着地域变换、时代更替、文化多样等因素的冲击,濒临同化、失根、消逝的境地。立足新时代、新语境与新机遇引领下,结合自身特色与国民发展诉求,探寻民俗体育与城镇化建设的多维契合点,形成自己新的发展角色定位,为民俗体育的“活态”传承、赓续创新奠定了新的基础。
2.1 迎合时代所需,确立合理定位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征程,它不仅明确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这为新时代民俗体育发展布局的合理定位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时代民俗体育的转型发展,应以国家发展的政治诉求和国民发展的需求为指引,以自身所处境况基础,立足城镇化发展的前沿,从“活态”传承、话语权提升、群众健身、体育旅游等方面,开基布图,实现创新性、生态性、本土性的发展。
第一,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对其传承不能仅局限于原生态和静态保护。将民俗体育着于书本或藏于博物馆之中,固然可保其本真,但同时也因失去广大的群众基础,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因此,在原有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应注重其“活态”传承,通过增加对传承人的资金援助、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解决场地设施等方法,固其文化之根,保其文化之壤,拓其文化之众,实现其长远发展。
第二,以国家政治诉求为引领,落实体育强国梦,提升文化国际话语权。民俗体育的发展应以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和以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为追求,深挖其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服务全民健康;充实群众体育内容,助推竞技体育;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和合”文化,树立新的国际形象。
第三,打造特色品牌文化资源,多元服务全域旅游。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精神食粮的追求,逐渐超过了对物质的追求,国民对体育旅游的方式也由过去的“吃”、“玩”、“住”,转为“游”、“健”、“学”,国民更注重体验式旅游。在此机遇下,各地民俗体育应结合自身特色,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坚持生态化与可持续化发展,打造不同旅游路线,避免千篇一律与低级重复,通过设计多种游客参与环节,增强其认知与体验,同时在满足游客需求基础上,实现自身的造血扶贫。
2.2 坚守文化内核,赓续民俗文化之基
民俗体育内核文化是其生存之基,发展之源。民俗体育活动仪式作为民俗体育典型的文化活动,是各族民俗体育中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存在已久的祭祖仪式,在各族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如湖南城步苗族的吊龙,在其作龙、请龙、祭龙过程中,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对龙的敬仰和美好生活的寄托,而且蕴含着浓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同时通过龙体表面依附的符号和龙体活动的演绎,向世人传达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气节。
新时代民俗体育的发展,应立足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重塑其仪式的表达,杜绝西方体操表演化的异样发展,还原民俗体育文化的本真,同时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赓续创新,丰富其文化内涵,满足大众文化与健身需求。这就要求民俗体育研究者树立一个清晰的认知,以一个“文化事项”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剖析民俗体育的仪式活动,实地融入每个活动之中去体悟和思考,运用特纳“仪式过程”理论分析仪式活动过程,挖掘、整理仪式活动的内涵、价值与实施环节。以“他者”的眼光去思考该民俗体育未来发展的走向,在保留民俗体育民俗性和原生态的基础上,究竟如何实现民俗化与现代化的对接,这是现阶段民俗体育应对城镇化最具有可行性的方法。
2.3 盘活赛事运营多元主体,打造品牌赛事体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民俗体育赛事作为群众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与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第一,应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任务,简化赛事的审批程序。政府部门应加大民俗体育赛事举办力度,推进赛事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赛事氛围。第二,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运营机制。以市场为中介盘活多元赛事运营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赛事举办,形成多元主体共存局面;以群众所需和利益均衡为导向,实现整体的协同共生发展;坚持政府监督运营,为赛事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第三,充分挖掘和整理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品牌资源,打造民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体系,营造竞技、娱乐与文化兼具的活动氛围,如第13届全运会增设的群众舞龙、柔力球、健身气功等群众体育项目,不仅增添了比赛的观赏性与趣味性,同时也展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2.4 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文化全球化渐趋深入发展,国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转向,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体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立足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多域文化交流、互鉴,弥补城市化发展对其自身发展的冲击,实现自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一,民俗体育应结合自身特色与群众需求,推陈出新、丰富其文化内涵。在异域优势文化的冲击下,民俗体育应立足自身特色,深挖其核心文化体系,避免盲目地从众,保持理性的思维,营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氛围,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需求,提升文化认同。
第二,民俗体育应结合具体场地设施,对动作和道具进行改良创新。立足社会转型和城镇一体化的推进,民俗体育应缺失其活动场域,面临断代消逝的境地。首先,民俗体育的传承人应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对民俗体育进行创新编排,满足场地活动需求;其次,结合现代技术对器物材料进行改良,提高其健身性,降低其危险系数。第三,借鉴国外优秀项目发展经验,弥补、完善自身不足之处。韩国跆拳道文化、美国NBA篮球文化以及日本的空手道文化,之所为深受国内青少年的追捧,皆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运营模式所致,因此,我们民俗体育在未来城镇化发展中的转型,应借鉴其转型经验,立足本土特色,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之处。
2.5 助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耦合共生,构建二者互利双赢的共生系统
2017-01-2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与魄所在,文化教育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因此,新时代民俗体育入校,既可以实现自身传承,亦可充实校园体育活动内容,打破以往西方竞技思想为主流的学校体育氛围,激活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体质健康,弥补教育的短板与失衡现状。
第一,学校可充分挖掘周边特色民俗体育项目,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取,并将民间民俗体育组织骨干特聘进高校兼职体育课程。第二,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划分,并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编写教学指导方案,编制民俗体育史料和教材,传授民俗体育文化,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第三,高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研究和管理机构等,挖掘和整理民俗体育的历史流变,研发传统民俗和当地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和分配,与时俱进,全新发展。
结语
民俗体育对于民族民间体育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向性,然因文化失根、受众缺失、创新不足、生存空间压缩等问题,其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城镇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是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保护和拯救民俗体育迫在眉睫。因此,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民俗体育应深挖文化基因内核,彰显其独特的教育、健身、娱乐等价值;感应时代发展潮流,结合自身特色实现其创造性转化,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系列文化品牌活动与赛事品牌活动,满足国民物质与精神发展需求;落实强才育人,完善学校教学目标、编写书本教材、构建精品课程体系等皆需从历史维度、空间维度与全球维度,全面审视民俗体育演变与发展历程,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体育转型与活态传承奠基铺路,实现其与新时代发展的衔接,以全新的姿态面向世人。
参考文献
[1]李小唐,林春,等.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图录[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 294
[2]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66-267
[3]杨光照.地域文化语境下江苏民俗体育的特征、现代危机及调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40-46
[4]雷军蓉,王世友.本土异域间: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审视与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134
[5]刘科,周勇.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戏曲现代化生存模式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