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分析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提出了新时代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认为:上海体育产业存在体育赛事格局有待升级、体育场地设施有待完善、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有待突破、体育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等差距;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体育产业品牌化发展、提高体育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建设充满活力的体育科创中心、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等建议。
关键词: 全球城市; 体育产业; 体育赛事; 科技创新; 公共服务; 资源配置;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sports industry in New York, London, Paris and other global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of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sports industr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gaps in Shanghai sports industry, such as the pattern of sports events to be upgraded, the facilities to be improved, the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to be broken through, and the support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e strengthened.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building a world-class international capital of sports events, optimizing the sport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yout, promoting the br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mproving the global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building a vibrant sports science center,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Keyword: global city; sports industry; sports ev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ublic services; resource allocation;
1、 问题的提出
2018年1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 》正式对外发布, 目标是引领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 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体育产业领域, 上海也提出到2025年, 基本实现全球着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目标,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和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关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全球着名体育城市”的定位, 是上海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新选择, 是上海积极主动的面向全球、面向未来,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把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与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的战略之举。
近年来, 上海体育产业发展迅速, 2017年上海市拥有主营体育类的法人单位11489家, 体育产业总规模1 266.93亿元, 创造增加值470.26亿元, 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1.6%, 远远超过全国0.9%左右的水平, 处于全国前列, 基本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尤其是体育服务业, 上海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优势, 每年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近60场, 吸引了耐克、阿迪达斯、迪卡侬、新百伦、匡威、安德阿镆、尤尼克斯、斯伯丁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体育品牌亚太总部或大中华总部, 赛车运动、电子竞技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全国领先, 足篮排等职业体育俱乐部不断壮大,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1.7%。此外, 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也较为旺盛, 2017年上海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 460元, 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 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6.2%, 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达到韩国和日本居民体育消费的水平。因此, 可以说上海已经具备了建设全球着名体育城市的基本条件。
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 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公认的全球城市相比, 上海在顶级赛事、职业体育、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资源配置能力、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和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不少差距, 难以满足上海体育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广大市民休闲健身需求不相适应。搞清楚这种差距有利于上海在建设全球着名体育城市中少走弯路。
基于此, 本文试图对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城市第一梯队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上海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2、 文献回顾
关于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可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各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式进行研究, 如张建辉、黄海燕[2]等人组织11个国家有关专家, 对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韩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机遇进行了详细阐述, 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姜同仁[3,4,5,6]对国外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式做了深入研究, 他指出,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具有产业贡献扩大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体系关联化、产业融资资本化、产业经营国际化以及产业管理市场主导化的发展趋势, 在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上, 欧洲体育产业以一体化为核心动力, 美国体育产业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日本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驱动力, 此外, 政府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建设、体育氛围培育对英国及澳大利亚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 对国际体育城市的建设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论述。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 体育产业不仅是城市经济的助推器, 更是城市国际化的敲门砖。德国学者Leo van den Berg[7]在《体育与城市营销:欧洲经验》中指出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及体育场所对于城市形象意义重大, 为城市营销创造了重要机遇, 并以巴塞罗那、赫尔辛基、曼彻斯特、鹿特丹、都灵五个城市为典型案例, 在分析各个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不同城市利用体育进行城市营销的策略。国内学者王成[8,9]则分别从城市社会结构、文化制度演变、城市空间规划及城市自治与法权意识、城市经济与商业资本、文化背景与民族性格的维度来探讨德国和美国体育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的内在性因素, 并以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谢菲尔德为个案, 分析英国体育城市创建的实践举措。不同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路径各有侧重, 马海涛、谢文海[10]指出芝加哥体育产业发展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形成了完善的体育产业链, 伦敦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建立了面向市场的俱乐部和职业体育联盟, 墨尔本体育产业的成功源自于组织形式的创新, 而新加坡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特色是举办品牌赛事并使之与提升城市知名度形成互动。
三是从不同角度对职业体育、健身休闲等产业经营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美国职业体育发达, 相关学者[11,12,13]不仅对其制度演进、政府规制、商业化运作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 还对职业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仲裁制度、反垄断政策等特殊问题进行了探讨, 较为清晰完善地对美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实践及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健身休闲体育发展日趋繁荣, 苏睿[14]指出国外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具有经营组织连锁化、服务产品多元化、健身服务个性化、健身设备数字化、健身保险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关于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研究较为丰富, 例如, 严小娟等[15,16,17]学者分别从美国场馆委托经营、体育场馆民间资本融资、体育场馆市场营销、体育场馆盈利模式等角度对国外体育场馆经营活动展开研究, 为我国体育场馆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综上, 本文以现有国际体育产业研究为基础, 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城市体育产业为对象, 将体育产业研究置于国际大都市背景下, 突破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范围, 对各城市体育发展进行横向比较, 跳出统一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模式, 聚焦重点领域与共性经验, 从中找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短板, 并由此提出未来上海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走出属于上海自己的全球着名体育城市之路。
3、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经验
3.1、 赛事经济是产业主要方向
全球城市发展经验表明, 以体育赛事为核心产品的赛事经济在体育产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引领地位。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传媒、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相关业态的发展, 同时, 还能够助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它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还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全球曝光率和国际影响力。
赛事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已经成为全球体育城市排名的重要指标。英国着名体育咨询公司Sportcal公布的“全球体育城市指数” (Global Sports Cities Index) 以及英国体育商业周刊发布的“世界终极体育城市奖” (World’s Ultimate Sports City) 都以入围城市在过去和未来举办高等级赛事的数量和级别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根据Sportcal公布的全球体育城市排名的数据显示, 伦敦、东京、巴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排行榜前列 (见表1) , 其中伦敦从2012年起连续6年蝉联全球体育城市排行榜榜首。
表1 GSI全球体育城市排名Table 1 GSI global sports city rankings
注:GSI排名未将纽约纳入其中。
英国体育商业周刊发布的“世界终极体育城市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均入选该榜单。自2014年起, 伦敦2次荣登“终极体育城市”榜首, 被评为“最佳品牌和营销城市”、“最佳主办城市”以及“最佳体育城市”;纽约摘得2016年“终极体育城市”桂冠, 2次被评选为“最佳公共支持和旅游城市”及“最佳体育城市”;巴黎和东京也曾分获“最佳交通城市”及“最佳住宿城市”称号 (见表2) 。
表2 2014-2018年世界终极体育城市奖Table 2 World ultimate sports city awards 2014—2018
夏季奥运会和男子足球世界杯成为全球城市的标配, 在赛事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伦敦和巴黎已经举办或将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数量达到3次, 与美国洛杉矶一起, 成为全球举办夏季奥运会最多的城市。东京早在1964年就成功举办了一届夏季奥运会, 并将于2020年举办第二次夏季奥运会, 它与希腊雅典一起, 成为全球举办两次夏季奥运会的城市。纽约是四个全球城市中唯一没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 它曾是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候选城市之一, 最后在与英国伦敦的竞争中败北。此外, 四大全球城市均举办过男子足球世界杯赛, 其中巴黎举办过两次, 伦敦、纽约、东京举各办过一次。
3.2、 职业俱乐部是产业核心主体
职业联赛是当代全球体育最活跃的一部分, 也是高度产业化的部分, 是全球体育产业的核心组成。它们围绕赛事门票、电视转播权、赞助与广告权交易, 运动员经纪, 衍生产品开发, 职业俱乐部和球队主场运营等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善的经济循环圈。美国四大职业联赛 (棒球、橄榄球、篮球、冰球) 以及欧洲五大足球联赛 (英超、西甲、意甲、德甲、法甲) 已经成为当今职业体育发展的典范。日本足球J联赛近年来也得到长足进步。四大全球城市中, 纽约是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和美国职业冰球联盟总部所在地, 伦敦、巴黎和东京分别是英国足球超级联赛、法国足球甲级联赛和日本足球J联赛的总部所在地。
职业俱乐部是职业联赛的主体, 更是一个城市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尽管在规模和特定时期内的影响力不及奥运会、世界杯等超大型体育赛事, 但是职业俱乐部以其独特的组织方式、运作模式和独有的魅力, 对城市有着特殊的影响。
3.3、 体育场地设施是产业重要基础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现代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举办体育赛事、组织大型活动、保障群众健身休闲、开展各类多元化经营等重任。四大全球城市为了满足举办高等级体育赛事的需要都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大型体育场馆。根据世界体育场馆的统计, 纽约围绕四大职业联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办赛需求, 共建设了7个标志性体育场馆, 其中包括麦迪逊广场花园、纽约洋基队球场、花旗球场、纽约大都会球场和阿瑟阿什球场等。伦敦为了举办奥运会、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等大型赛事以及支撑职业足球发展, 共建设了20个标志性体育场馆, 其中包括9个专业足球场、3个橄榄球场、2个综合性场馆、2个板球场、2个专业网球场、1个田径场和1个排球馆。巴黎有包括3个赛马场、3个足球场、2个网球场在内的12个标志性场馆, 东京则有棒球、足球、赛马等专业场馆在内的11个标志性场馆。为了举办2020年和2024年夏季奥运会, 东京和巴黎将再兴建一批标志性体育场馆, 届时, 这两个城市的标志性场馆数量也将在全球遥遥领先。此外, 这些城市的场馆运营也有很多经验。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 随着人口的激增以及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公共用地的面积逐渐减少, 很多城市将体育设施融入城市大公园体系建设之中, 解决老百姓健身难的问题。例如, 纽约拥有大小社区公园超过600个, 每个社区公园里都有完善的专业体育设施, 其中包含1 777个篮球场, 692个网球场, 912个田径场, 14个高尔夫球场, 36个休闲娱乐中心, 城市公园由2 214条城市绿道串联,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公园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老百姓的健身休闲需求。
3.4、 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是产业竞争优势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全球城市的核心价值体现, 是衡量全球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评价标准。全球城市的体育资源配置以市场配置为主, 其配置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体育赛事、体育人才等体育核心资源的全球调控。体育经纪公司作为连接体育产业上下游的纽带, 是体育产业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福布斯》2017年发布的全球体育经纪公司排行榜显示, 全球前30的体育经纪公司中有7家位于纽约市, 其中6家排名前15位 (见表3) , 形成了全球最大体育经纪公司集群, 创造了全球最高的城市体育经纪主营业务年收入。
伦敦、巴黎及东京作为顶级全球城市, 同样孕育了众多实力强劲的跨国体育服务集团, 如天空体育、拉加代尔体育等, 这些大型体育服务公司通过各类经营业务, 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凝聚、配置了大量体育资源, 为区域乃至全球体育产业注入了强大活力, 激发了产业发展潜力, 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天空体育是英国最大的付费体育赛事转播商, 从1992至今, 一直牢牢把控着英超联赛转播权, 除足球外, 板球、橄榄球、高尔夫球和网球等众多体育项目也是天空体育转播的重要内容, 为集团创造了高额经济效益, 据统计, 2013—2014财年, 天空体育营收高达110亿美元。巴黎拉加代尔体育公司是全球五大体育营销公司之一, 至今已服务超过100家体育俱乐部, 250名知名运动员, 每年向转播商提供超过10 000h的节目内容, 拥有和管理6项横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国际性赛事, 服务对象覆盖足球、网球、篮球、英式橄榄球、电竞等十多项运动项目。
表3 总部位于纽约的全球前30体育经纪公司Table 3 The top 30 sports brokers in the world based in New York
来源:福布斯2017体育经纪公司排行榜
3.5、 体育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动力
科技创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升产业能级, 维持产业活力的核心驱动力。伦敦凭借其强劲的创新基因、成熟的金融系统及完善的经营环境, 成为了体育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吸引了欧洲70%的科技独角兽企业安家落户。大规模的体育科技集群及得天独厚的金融优势, 促使伦敦孕育出了全球体育科技 (STA) 这一体育科技类“奥斯卡”奖项。该奖项旨在探索并发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穿戴、大数据、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在体育产业的应用, 通过科技力量加速体育变革。2018年5月, 有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行业领袖齐聚伦敦参加这一盛会。目前, STA已覆盖超过800家欧美一线体育、科技、互联网公司, 逐步形成全球最大的体育创新资源库。
纽约同样是科技创新的沃土, 孕育了一大批具有超强创新力的体育公司。
3.6、 群众体育参与是产业发展基石
扩大群众体育参与是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培养体育文化氛围, 促进体育消费, 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伦敦得以成为全球着名体育城市, 正与其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参与有着莫大关联。伦敦体育 (London Sport) 是在英格兰体育 (Sport England) 、伦敦议会和伦敦市长支持下, 于2014年成立的致力于将伦敦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体育城市的公益性组织。
纽约公园部门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Parks and Recreation) 下属纽约市政府, 负责维护纽约市的整个公园系统, 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机会。该组织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拓宽居民体育参与渠道, 促进居民体育参与公平, 为纽约居民体育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 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差距
4.1、 体育赛事格局有待升级
早在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 上海从差异化布局的角度考虑, 确立了以举办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 上海已基本形成以F1中国大奖赛、ATP1000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环球马术冠军赛、斯诺克大师赛等国际品牌赛事为主体, 以全国性赛事及上海本土原创赛事为补充的赛事格局。但与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全球城市相比, 上海在举办体育赛事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缺乏举办夏季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赛事经验;二是高水平职业赛事的结构和布局与全球着名体育城市还有差距, 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全球影响力有待提升, 本土原创品牌赛事有待培育;三是办赛品质有待提升, 赛事产业链条不完善, 办赛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足。
4.2、 体育场地设施有待完善
上海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进程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为了举办各类体育比赛, 兴建了一批标志性体育场馆, 如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国际赛车场、旗忠森林体育城等;二是为了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 建设了一批健身绿道、健身苑点、市民球场、市民健身房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从全国总体水平看, 2016年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3 m2, 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球着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相比, 还有明显差距:一是综合型的体育中心有待提档升级, 足球场、棒球场、马术运动场等国际国际主流项目专业场馆缺乏;二是上海国际赛车场、旗忠森林体育城等专业场馆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场馆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城市公共空间与体育结合不充分, 体绿结合亟待加强。
4.3、 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有待突破
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相比, 上海体育产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弱,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传媒集团;二是在上海落户的国际性体育组织数量较少。例如, 伦敦作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体育之都, 坐落了国际网联、帆联、业余拳联、国际体育运动理事会等众多国际性体育组织, 巴黎同样拥有国际航空、击剑、曲棍球联合会等多个体育组织总部, 而随着国际乒联亚洲办事处迁往北京, 入驻上海的国际性体育组织仅有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 与全球城市差距明显。
4.4、 体育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尽管上海提出了建设充满活力的体育科创中心的目标, 但总体而言, 体育科技创新实力还非常薄弱, 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远没有体现, 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服务业领域中, 针对消费者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不广泛, 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趋势的商业模式创新缺乏;二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不多;三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体育消费的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
5、 上海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5.1、 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加强体育赛事的战略规划, 积极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第一梯队全球城市, 构建与世界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相匹配的、兼具上海特色的体育赛事体系。一是要尽快研究并推动上海申办2032年夏季奥运会以及成为男子足球世界杯主要赛场的相关工作。二是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和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综合评估重大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举办的条件和基础, 力争有更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顶级赛事落户上海。三是要继续办好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环球马术冠军赛等赛事, 支持举办帆船、自行车等国际主流的、具有消费引领和产业带动性的高水平职业赛事。四是要优化政府“以奖代补”的资助方式, 完善足球和篮球职业俱乐部建设与运营模式, 培育稳定的观众群体和项目文化, 努力打造符合上海城市定位、契合上海城市气质的职业俱乐部。五是要通过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扶持社会力量自创等方式, 积极打造一批社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本土原创品牌赛事。
5.2、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
推动形成与全球着名体育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 完善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 优化以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体系, 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做大做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体育服务业, 增强体育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实施“体育+”行动计划, 重点在产业发展规划、场地设施建设、赛事活动打造、产品研发设计、宣传营销推广、复合型人才培养、市场秩序规范、投融资机制构建等方面加大整合力度, 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三是将提升高端体育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 促进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有效提升体育装备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四是以22个市级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 提升产业资源的集聚能力, 形成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5.3、 推进体育产业品牌化发展
将体育产业积极融入上海“四大品牌”建设, 作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载体, 使体育产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一是以集聚化、融合化为主要方向, 推动体育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位的服务需求, 助推“上海服务”品牌建设。二是积极培育体育器材装备民族品牌, 通过技术引进、海外并购等方式, 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室内健身等器材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助推“上海制造”品牌建设。三是集聚全球高端体育产品和服务, 提升文体商旅联动效应, 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 打造全球体育消费中心, 助推“上海购物”品牌建设。四是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中的独特作用, 将体育融入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形成“每月办大赛、各区出精品、健身有场地、人人爱运动”的体育生活化城市景象, 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 助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5.4、 提高体育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
加快提升上海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凝聚和配置全球顶级赛事、设备、人才、资本、科技等各类体育核心资源的能力, 增强上海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一是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领, 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体育中介公司、高端人才及其先进管理经验, 创办一批品牌效应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二是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功能性体育行业协会、国际体育组织落户, 加大前沿理念宣传、先进模式和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 集聚国际优质体育资源。三是增强上海促进“一带一路”体育合作的基础性、前沿性和针对性, 加快完善和布局与全球体育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会议与论坛举办、信息交流、机构入驻、服务贸易、人才与产权交易、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传承等功能, 打造全球体育重要节点城市。
5.5、 建设充满活力的体育科创中心
抓住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好机遇, 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支撑, 优化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激发体育企业的创新活力。一是要聚焦人才高地建设, 要围绕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 落实海外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政策, 简化外籍高层次体育人才永久居留证件和人才签证办理程序。二是要参照国际标准, 努力满足好高端体育科创人才的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居住等公共服务需求。三是鼓励设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体育众创空间和体育科技园区, 支持退役运动员、大学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积极参与体育创业。四是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为体育活动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五是强调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 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联合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体育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 建立国际知名、全国领先的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5.6、 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
深入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比较优势, 加强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项目合作, 共同促进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 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体育产业发展极。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以中央对长三角的顶层设计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为依据, 上海主动加强与江浙皖三省的规划对接, 联合制定产业业态和具体项目发展规划, 共同打造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空间格局。二是共建体育产业项目库、赛事库、设施资源库, 加快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 逐步实现人才、场地、资金、信息以及项目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三是根据区域产业集聚情况, 加强重点体育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的联动发展, 探索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协作园区,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长三角体育产业集聚区。四是完善赛事活动协同机制, 共同申办、承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 放大区域示范引领效应。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体育局, 上海市统计局.关于2017年度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公告[EB/OL].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56967.html.
[2]张建辉, 黄海燕, 约翰·诺瑞德.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6.
[3]姜同仁, 刘娜, 侯晋龙.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演进的趋势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6 (9) :42-49.
[4]姜同仁, 宋旭, 刘玉.欧美日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7 (2) :19-24.
[5]姜同仁, 张林.英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及其经验借鉴[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3 (2) :129-158.
[6]姜同仁, 黄海燕.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及其经验借鉴[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2 (3) :257-263.
[7]里奥·艾瑞克·亚历山大, 沈体雁, 杨开忠.体育与城市营销[M].高莹莹,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37.
[8]王成, 张鸿雁.美国体育城市的类型特征、创建成因与本土启示[J].体育科学, 2015, 35 (10) :82-89.
[9]王成, 张鸿雁.英国体育城市创建的实践、成因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9, (6) :24-31.
[10]马海涛, 谢文海.国际大都市体育产业组织路径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012, 21 (2) :112-117.
[11]郑芳.美国职业体育制度的起源、演化和创新---对中国职业体育制度创新的启示[J].体育科学, 2007, 27 (2) :70-85.
[12]周武.美国职业体育产业政府规制体制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8, 44 (3) :52-57.
[13]管伟.美国职业体育薪金纠纷特别解决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 (9) :61-65.
[14]苏睿.国外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9 (1) :47-49.
[15]严小娟.美国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8 (8) :30-34.
[16]黄永京, 陈黎明, 闫田, 等.民间资本在美国体育场馆融资中的作用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1) :38-41.
[17]黄昌瑞, 陈元欣, 何凤仙, 等.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盈利模式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7 (12) :126-131.
[18]黄海燕.上海建设全球着名体育城市的若干思考[J].体育科研, 2016, 37 (4) :11-13.
[19]黄海燕.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1 (4) :20-26.
[20]黄海燕, 张林.”十三五”我国体育产业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20 (2)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