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农民工体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体育锻炼行为 (锻炼的目的、内容、人数比例、频度、形式、场所) 、体育权利、体育消费、体育认知、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研究等5个方面.当前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数量逐渐减少且质量不高、概念界定仍未清晰、研究内容不全面且表面化、研究方法单一、抽样不科学等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 农民工体育; 研究评述;
"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在1983年提出来的."农民工"一个富有特色的称谓, 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 农民工规模日益壮大, 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海胜华、雷国梁1997年所着的《我国流动人口体育问题的研究》[1]中, 首次提及"农民工体育".20世纪90年代后围绕农民工问题, 各类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农民工体育也随之出现.本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分别以"农民工体育"、"流动人口体育"、"弱势群体体育"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截止到2017年12月18日, 检索到以"农民工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378篇, 与之相关的论文100余篇.根据检索到的文献, 本文就我国农民工体育研究现状展开分析.
一、我国农民工体育研究现状
(一) 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研究
1. 体育锻炼的目的
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 在各调查中均排在前两位.鲁长芬等[2]的调查显示, 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为强身健体 (36.4%) 和休闲娱乐 (32.2%) .赵晓红等[3]的研究结果和上述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 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分别占33.67%和31.77%.王喜红[4]的研究也支持了以上结果, 只是比例有所下降, 分别是26.8%和25.0%.
上述结果表明, 农民工比较注重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功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吴修敬[5]的研究结果显示, 27.34%的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
2. 体育锻炼的内容
农民工就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状况使得农民工参与业余文化活动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限, 加上政府和企业对其业余文化需求的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从整体上来说相当匮乏.农民工主要选择非消费性的、技术要求低的、徒手锻炼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 如散步、慢跑、爬山等.张晓琳[6]的调查显示, 散步、慢跑、爬山等活动的农民工占39.2%, 参与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占35.5%.赵晓红等[7]的研究表明, 选择散步和慢跑的占56.3%, 选择健身路径进行各种器械练习的占34.1%, 选择篮球、台球的占24.1%.
3. 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频度
杨志敏[8]对735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 有58人在过去一年中每周参加一次健身性体育活动且每次在半小时以上, 占7.9%, 每周锻炼两次以上仅为37人, 占4.3%.研究还发现, 文化层次和性别与锻炼次数相关, 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工每周锻炼一次者或二次以上的分别比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多;性别上, 男性高于女性, 并且有扩大趋势.杨子江[9]的研究显示, 根据体育人口的界定标准之一---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 所调查的南京市农民工能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仅占6.1%.
4. 体育锻炼的形式、场所
华力[10]的调查结果显示, 武汉市农民工与老乡、同事一起锻炼的为46.1%,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为24.3%, 单独锻炼的为20.0%, 和家人一起锻炼的为9.6%.这表明农民工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带有很强的血缘性、地缘性和随意性.
农民工体育锻炼多以免费的公园、广场、居住区附近空地为活动的场所.而肖谋文、谭建湘[11]对珠江三角洲流动人口 (以农民工为主) 的调查发现, 珠江三角洲流动人口选择去经营性场所进行锻炼的排在第一位, 占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的26.6%.这说明农民工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有关农民工体育锻炼情况的研究, 其成果大致趋同, 如锻炼目的一般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 而实质上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基本上是为了打发时间;再如锻炼内容的选择, 一般为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易开展的项目, 甚至没有门槛的锻炼项目, 如散步、慢跑等.上述调查结果, 很容易通过主观经验判断得知, 甚至无需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就能了解到.又如一些调查的数据, 如锻炼形式, 其中有"与家人一起锻炼"一项数据, 实际生活中, 农民工往往是背井离乡、家庭成员之间聚少离多的状况, 因此这项数据也就失去了代表性和实质意义.整体来说, 有关农民体育锻炼情况的研究, 其初衷是为了了解锻炼的现状, 但部分研究未能达到此目的.
(二) 农民工体育权利的相关研究
关于体育权利的表述虽不统一, 但基本包含了体育利益、体育资格、体育要求、体育技能、体育自由等5个要素.当前农民工体育权利面临缺失和边缘化的问题, 缺失表现为体育信息知情权缺失、体育活动的自由权受限、体育发展决策权虚位、体育文化要求的碰到诉求权尴尬、体育管理权缺位、体育教育权利无法落到实处等[12], 边缘化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13].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工自身条件的制约、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政府监护和保障不利等, 解决路径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均等化、构建农民工体育权利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农民工体育组织、促进农民工自我发展、提升农民工自身体育权利意识等[14].关于农民工体育权利的研究一般以法学、社会学、政策学为视角进行纯理论的分析, 其研究的深度较现状调查研究更能反映出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生活.
(三) 农民工体育认知方面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 农民工对体育的认知程度较低, 主要表现在对体育的片面认识和对我国体育法规和健身纲要的不知情, 如对《全民健身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不知情, 对体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的层面, 论及竞技体育只谈金牌, 而对运动项目的规则、比赛办法几乎一无所知.孙娟等[15]、施仙琼[16]、谭兵等[17]、杨志敏[18]、张广林[19]的调查, 均显示出农民工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是非常低的, 多数的农民工看不懂比赛, 更谈不上对这项比赛产生兴趣和爱好.
(四) 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研究
鲁长芬[2]等的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农民工实物型消费占总消费的67.2%, 而购买体育彩票的博弈型消费人数占体育消费总人数的21.5%, 这与农民工的投机心理有关.赵晓红[7]的调查表明不进行体育消费的农民工占57%.张晓林[6]的调查结果表明不进行体育消费的农民工占51.9%, 每月消费在20元以上的占14.4%.杨子江[9]对南京部分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45.2%的农民工不进行体育消费, 每月消费在20元以上的占22.4%.
也有研究表明农民工体育消费以非实物型为主.如施仙琼[16]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农民工用在体育欣赏的消费占各项体育消费的第一位, 占调查总人数的47.0%, 其中包括观赏体育节目, 因此诸如观看电视体育节目是否应归为体育消费值得商榷.整体来说, 我国农民工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低, 多以实物型消费为主.
(五) 制约农民工体育发展的因素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学者认为制约农民工体育发展的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20][21][22][23][24]: (1)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2) 收入偏低; (3) 文化素养较低; (4) 体育意识淡薄; (5) 生活环境周围的体育资源稀缺; (6) 劳动强度大, 无暇参与体育锻炼; (7) 城乡文化差异, 农民工存在自卑心理; (8) 没有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无法从事体育锻炼.可以看出, 收入偏低、文化素养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资源稀缺、无暇参与体育锻炼、没有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等, 这些制约因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仅仅局限于农民工体育.
(六) 发展农民工体育的对策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发展农民工体育的对策主要有[25]: (1) 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把农民工体育纳入整个社会网络; (2) 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制度; (3) 加快户籍改革, 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26] (4) 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同时, 以所在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契机, 加强农民工体育组织建设, 免费开放一些体育场馆, 才能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到体育文化活动中去等.可以看出, 对策主要从改革现有体制为出发点, 寄希望于政府有所作为[27], 在这一点上, 有些省市已做出了行动, 2017年10月19日新华网太原报道:山西省出台的《关于扶持职业体育发展的意见》提出, 山西省将由政府购买门票, 免费发放给青年学生、环卫工人、农民工等群体, 为这部分群众观看体育比赛提供便利.2018年1月16日人民网海口报道:2017年海南省体育基础进一步筑牢, 新建14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截至2017年底, 海南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2270个, 已经覆盖全省85%行政村.国家政府正在为农民体育发展做出政策倾向.
其他如农民工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体育与城市融合的研究最近几年有所涉及, 但其数量极为有限且不具有代表性.综合来说, 已有的研究基本呈现了我国农民工体育的现状, 为一些政府部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民工体育实践的进一步开展, 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二、我国农民工体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数量逐渐减少且质量不高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民工体育的研究在此背景下开始, 从已经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 2005年至2011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2011年后, 研究数量逐渐减少, 2016年到2017年更是量少力微.已有文献中未能很好地体现出解释性、预测性以及批判性的内容, 致使研究缺乏深度.另外, 378篇论文中, 核心期刊论文56篇, 所占比例为15%,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
图1 我国农民工体育研究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图
(二) 概念界定仍未清晰
在现有的研究中, 对农民工的界定一般为"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业领域务工的劳动者", 按此定义, 某些在省内就读的大学生毕业生 (省内可以不迁户口) 也可认为是"农民工".可见, 关于农民工的研究虽然历经多年的发展, 但概念界定仍未清晰, 而概念却是所有研究的起点问题.另外,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多元性和各种身份变换的非同步性造成了农民工之间收益的差别和地位的不同, 然而在对农民工体育进行调查研究时, 未对农民工进行分层, 使得研究不够客观、全面.
(三) 研究内容不全面且表面化
在研究农民工体育时, 很少涉及除农民工体育以外的其它方面, 比如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况、经济状况、外出务工时间等, 而这些都对农民工体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 在研究影响农民工体育发展的因素时, 大多缺乏针对性, 未能指出当前发展农民工体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几乎所有影响因素和面临问题都不仅仅是农民工体育的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背后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众多方面.另外, 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指导员的缺乏是整个中国群众体育面临的问题, 所以再去调查农民工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指导员如何如何缺乏已无太大意义.最后, 农民工仅仅是从功能替代性的角度出发去购买体育服装, 那么此种行为是否属于体育消费, 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 研究方法单一, 抽样不严谨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农民工体育研究以调查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法为主, 而农民工体育现状类的研究基本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而且都是自制问卷, 其设计简单, 提出的问题过于表面化, 问卷内容的设计又有不当之处.比如对农民工体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 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您对体育知识了解吗?"答案是类似于"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不了解、非常不了解"的几个选项.如此表面化的问题很可能使调查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或者使研究流于平淡浅显.为什么不设计一些具体的体育知识题来测试农民工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呢?另外, 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也会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 调查样本基本没有交代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 未经过科学抽样确定的样本, 造成其无法代表总体样本, 这在社会学研究中也就失去了可信度.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今后研究首先应明晰农民工这一概念, 这是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也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其次, 应加强多区域、跨区域研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内容与指标, 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我国农民工体育的现状;在研究方法上可采用田野调查法、个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了解农民工的处境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弄清农民工的现实需求与体育需求, 并考虑农民工的横向差异性, 运用社会分层理论对农民工进行分层研究.再次, 应加强对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 不断提高农民工对体育的认知和锻炼的积极性.最后, 对策研究多考虑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如何引导和开展农民工体育, 而不是把责任归咎于国家体制, 把解决方法寄托于国家体制的改革上.农民工体育研究的终点应是"农民工体育"不复存在, 即农民工这一时代特色的群体逐渐消失, 成为真正的市民.然而, 现阶段仍需政府、社会给予关注, 仍需学者将农民工体育纳入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海胜华, 雷国梁.我国流动人口体育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7:4:1-6.
[2]鲁长芬, 王健, 罗小兵, 胡庆山.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5) :10-12.
[3]赵晓红, 李会增, 于林佳.我国农民工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9 (5) :45-48.
[4]王喜红.弱势群体体育权益探析[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8.
[5]吴修敬.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农民工体育模式构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6]张晓琳.弱势群体中的城市农民工和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6.
[7]赵晓红, 李会增, 刘艳霞, 赵华恩.我国城镇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5) :21-23.
[8]杨志敏.浙江省农民工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38-39.
[9]杨子江.南京市部分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10]华力, 李平, 彭鹰.武汉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状况的调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30 (3) :5-6.
[11]肖谋文, 谭建湘.珠江三角洲流动人口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9 (4) :11-16.
[12]刘玉, 田雨普.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体育权利缺失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1) :24-27.
[13]张世威.试论农民工体育权利[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8) :24-27.
[14]张新萍.实现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6 (5) :412-416.
[15]孙娟, 蒋伟浩.对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8) :7-9.
[16]施仙琼.我国城市农民工体育意识和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17]谭兵, 施仙琼.我国农民工体育认识及参与现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2 (5) :27-30.
[18]杨志敏.浙江省农民工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38-39.
[19]张广林.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0]裴立新, 肖剑.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2) :6-9.
[21]朱爱民.试论农民工体育权益的实现[J].理论前沿, 2007 (23) :32-33.
[22]张世威, 荣干.一个不可忽视的农民工问题--体育权利的缺失[J].体育学刊, 2007, 14 (8) :28-31.
[23]胡科, 黄玉珍, 金育强.关于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2) :167-169.
[24]何元春, 林致诚.从"普适"到"差异"--对农民工体育参与缺失的救治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1 (7) :39-42.
[25]刘宏业.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9) :35-38.
[26]蒋崇良, 龙秋生.城市群农民工体育健身与休闲的轴心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 :32-36.
[27]何元春, 林致诚.从"普适"到"差异"--对农民工体育参与缺失的救治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1 (7) :39-42.
[28]袁泽民, 季浏.大型体育赛事与农民工体育发展[J].城市问题, 2012 (3)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