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国的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诉诸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在理论探讨、方法运用、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研究价值得以彰显,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有必要在分析这些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2. 1 教学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首先,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是影响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进展的重要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理论,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利用情景、合作、会话、示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独创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7]
建构既包括对新信息的建构,同时又包括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建,与长期指导体育教学的行为心理学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是一种富有人文性的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为探索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建构主义的某些教学方法如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尝试法等是改进版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当前,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理论的界限,在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行为心理学已经考虑到学生的感知、思维、理解、分析判断等认知因素,认知心理学开始重视教师的示范、指导、实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38]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多拉德提出教学的三个核心要素,即提示、参与、强化,为体育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布鲁姆认为通过矫正性反馈修正错误同样重要,提出了提示、参与、矫正性反馈、强化,使得“掌握学习”
在教学方法中得到应用[39].认知心理学强调使用“元认知”、学生自我监督( self-monitoring) 、自我教学( self-teaching) 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把教学中的计划、时间分配和练习环节部分地交给学生[40].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想要达到的行为,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练习,最后独立完成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 2 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趋向教法与学法并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等,探索出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还存在重“教”轻“学”的问题。“学法研究的缺乏与指导性文献倡导产生的反差,以及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这些亟待解决的诸多间题,已很难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41]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不仅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而且开始重视学生这一主体性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把它视为建立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有两个重要的研究着力点: 一个着力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另一个着力点是体育学习方法的开发”[24].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因此加强对体育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 3 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手段方法趋向综合运用。
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一体的综合研究。目前还存在跨学科研究意识不强、跨学科研究不足的问题,致使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多流于表层,难以深入实质。同时从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成果看,发现体育教学情境下的行动研究较少,叙事研究更为鲜见,所以在研究方法上,仍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需要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
现代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体育教学方法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应注重在视角上由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的研究以及在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三论”理论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
在现代教学思想引领下,由具体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转向教学方法体系化研究,一方面要深化理论研究运用多学科的方法探究体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尤其是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体育教学方法的实然状态。多学科理论的运用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是当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两大特点。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已然完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走出了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2. 4 重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造与创新。
在当代国外教学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体育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之一是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体育教学方法呈现不断变化与充实的趋势。在研究过程中,广大研究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着体育教学方法范围无限扩大的隐忧。这也是导致体育教学“泛方法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致使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流于形式。
从时代发展的视角分析,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都有优势和不足之处。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应对社会发展变革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的诉求。改革创新是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方法就失去了效用。对体育教学方法来讲,多数教学方法长期并没大的变化,将来也不会发生质的改变,所以在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继承、完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是当今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方面。
2. 5 注重本土化方法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
立足当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审视中国本土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动因,探讨改革路径,将是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趋向。研究者在理论层面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层次、结构、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后指出: 本土化理论建构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多从普通教学方法中进行演绎,而从体育教学方法自身逻辑中归纳相对薄弱; 借鉴域外理论多而结合中国体育教学实际少,未能充分体现出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特色。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仍需要研究者积极投入本土化理论的建构,从我国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审视体育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在重视对国外成果吸收和引进的同时,逐渐形成中国本土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3 结语。
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不仅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更是时代发展促使教育和课程的价值观念产生变革的需求。纵观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呈现出螺旋式发展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要求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度审视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将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组织、教学规律相结合,把握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使其在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与现代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曾。 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 2) : 46 ~ 50.
[2] 邓壮。 一种新颖的体育教学方法[J]. 四川体育科学,1983( 3) : 25 ~28.
[3] 于长镇。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J]. 辽宁体育技,1988( 6) : 34 ~36.
[4] 俞诚士。 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前景展望[J]. 体育科学,1988( 3) : 13.
[5] 吴锦毅,张子沙。 建立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 2) : 118 ~120.
[6] 张洪潭。 重论体育教学方法[J]. 体育与科学,1996( 1) : 34 ~37.
[7] 邰崇禧,汪康乐。 应用系统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思辨[J]. 浙江体育科学,1999( 4) : 4 ~6.
[8] 赵立,韩桂凤。 论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 1) : 20 ~24.
[9] 程云峰,李金珠。 用意识---信息理论看体育教学的教法[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3( 2) : 34 ~36.
[10] 王淑华。 从培养思维能力人手改进体育教学方法[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 4) : 42 ~44.
[11] 管泽义。 电化教学与表象训练相结合体育教学方法的尝试[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 1) : 73 ~75.
[12] 董翠香。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基本走向[J]. 湖北体育科技,1998( 1) : 55 ~ 56.
[13] 韩凤月,仇丽琴。 粤、港、澳、台体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 3) : 35 ~37.
[14] 刘波。 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J]. 安微师范大学学报,1999( 3) : 277 ~ 279.
[15] 徐岩,孙光。 体育教学方法论思考[J].2002( 4) : 75 ~76.
[16] 倪依克,赵立军。 主体性教学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 体育学刊,2002( 6) : 128 ~130.
[17] 王广虎,吴敏。 体育教学方法新论[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 2) : 32 ~ 36.
[18] 邰崇禧,汪康乐,等。 应用系统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思辨[J]. 浙江体育科学,1999( 4) : 4 ~6.
[19] 董翠香,杨小林。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基本走向[J]. 湖北体育科技,1998( 1) : 56 ~57.
[20] 张恳,胡永南,等。 试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及其运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 2) : 100 ~102.
[21] 倪依克,赵立军。 主体性教学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 体育学刊,2002( 6) : 128 ~130.
[22] 徐岩,孙光。 体育教学方法论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2( 4) : 75 ~76.
[23] 董文梅,毛振明。 刍议体育学习方法[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 : 88 ~93.
[24] 陈武山,陆伯珩,等。 游泳技术“层次教学法”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3) : 384 ~387.
[25] 于立贤,刘新宇。 诱导式教学法新探[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4) : 58 ~60.
[26] 宋元平。 对“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 7) : 39 ~41.
[27] 钟华。 诠释大学生速滑课的“异步”教学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3) : 390 ~391.
[28] 陈雁飞,董文梅。 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层次[J]. 体育与科学,2006( 4) : 180 ~182.
[29] 胡永南,刘海元,等。 试论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分类及其运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2) : 1662 ~1663.
[30] 李笋南,彭小伟,等。 对体育教学手段的本质、内涵及特征的再认识[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10) : 77 ~80.
[31] 李启迪,周妍。 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甄异[J]. 体育与科学,2012( 6) : 113 ~ 116.
[32] 邵伟德,查春华,等。 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再认识[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 4) : 99 ~101.
[33] 冯晓丽。 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研究[J]. 体育科学,2004( 1) :53 ~ 55.
[34] 彭小伟,杨国庆。 论“三层次、三标准”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建立[J]. 体育学刊,2010( 5) : 56 ~59.
[35] 陈少青,杨国庆。“3 +1”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 1) : 76 ~78.
[36] 祝娅,黄依柱。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体育教学方法分类模式的创新及重构[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 5) : 46 ~49.
[37] 郑壮荣。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广州体育学院报,2009( 4) : 118 ~120.
[38] 吕红日。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 10) : 38 ~41.
[39] Morrison,Georges. Teaching in America [M]. Allyn and Ba-con,1997.
[40] Brunner J.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1996( 5) : 27 ~29.
[41] 于素梅。 体育“学法”研究的必要性[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7) : 80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