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创伤学》是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它的开设能够预防并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保障课堂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这门课程以前主要是针对于从事医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而现有的针对于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该课程教材几乎没有.由于面临这样的实际问题,导致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教材理论性太强,医学方面的知识太多,学生学起来费力;教材针对性不强,书上很多关于医学方面的论述,针对的对象也主要是运动医学领域的队医、科研人员以及骨科医生,针对于体育教练、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的内容不多;体育运动实际所需要的操作性强的软组织贴扎技术、实用易化牵伸术、中医按摩技术、运动创伤中药应用等知识介绍的不多.为了使课程教学顺利的开展,我们依据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所反映的实际问题,充分吸收现有该课程教材的精髓,并适当的对现有资源进行取舍和融合,使之更加符合该课程的教学实际.课程内容上我们借鉴了运动创伤学、保健按摩学、中医学、国外的牵伸技术等教材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机结合.
1、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运动创伤学》课程的意义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由于不讲究运动卫生、或训练方法不当、准备活动不充分、忽视安全等因素,就容易导致运动创伤,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发生创伤后不仅造成了对身体的损伤,同时也会对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更有甚者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术科课程多,运动量大,机体常处于疲劳状态,所以损伤率相对其他学生要高,损伤比例最高的项目是篮球、足球、田径、排球.出现伤病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马上治好伤病是首要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运动的管理者、医务工作者,还是运动参与者都能认识其紧迫性,有明确的目标去进行治疗、预防、研究,伤后治疗和预防也都做得比较好.而最有意义的未伤先防在实际中做得最差.如果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能够做到位,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运动创伤与康复课程要改变以往以伤病治疗为主的教学观点,不仅要关注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与康复,更要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了解各常见损伤的征象特点、处理原则、运动前后的拉伸方法、按摩方法、现场急救方法和常见伤科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从而确立以预防运动创伤为主,并适当掌握针对运动创伤的实用操作技能,简要掌握运动创伤的治疗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今后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指导大众健身的实践中,做到教学和训练的科学性,预防和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并对所出现的损伤,进行较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恰当的处理.
2、体育教育专业《运动创伤学》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1教材的选取及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选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质量高的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是很完备的,而且有特定的读者对象,这样的教材课程目标明确,传达的思想突出.然而《运动创伤学》作为一门近来在体育院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所供选择的教材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很多教材是有关医学和创伤手术方面的知识较多,如有关膝关节关节镜手术方面的书籍,还有就是有些教材内容较多,有的多达上千页的也有,显然这不适合作为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教材.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表现在:其一,针对性差.医学性很强,与运动的衔接不够紧密,对运动项目与运动损伤的关系阐述较少.很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主要是教师或教练,不需要掌握太深、太专业的医学知识.运动创伤总的特点是慢性伤多,过劳性损伤多,小损伤多.任玉衡等对6810名优秀运动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骨折占4.9%,脱臼仅占1%,绝大多数为慢性运动性微细损伤.而这些慢性伤和微细损伤很多是由于运动训练安排不合理,对运动创伤的防治不重视和缺乏运动创伤学知识所造成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运动创伤学》的课程设置应以运动创伤预防为主,而损伤的治疗与处理可以作为一般性内容作简要介绍.其二,培养目标不明确.应围绕培养目标,因材施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规律和特点,从而做到在教学和训练中有效预防运动创伤、使运动训练合理化、正常化.目前,一些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其三,应用性不强,实践性的内容过少.应该结合不同项目分析可能会发生的运动损伤,针对各种损伤的特点,加强易伤部位训练,增加拉伸、按摩和软组织贴扎术等实用操作技术的应用,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要想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将现有教材资源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通过不断完善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2.2对教材内容的重组与整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上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等课程,同学们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再加上在运动训练过程会经常遇到各种损伤,学生大体上对运动创伤学理解上并不存在困难,谈到常见运动创伤,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但是理论的、机制方面的知识讲的过多,容易使其产生厌倦,上课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体育专项的特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擅长于掌握技术方面的知识,像如何包扎、拉伸、按摩,以及如何对受伤软组织进行贴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授课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也更容易接受.综合以上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读者评价较高由王予彬等编写的《运动创伤学》作为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授课教材,同时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结合实用性较强的由甄希成编写的《保健推拿》和侯乐荣等编写的《郑氏伤科理论与临床》等教材作为参考教材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以讲授运动创伤的原因、机制、预防为主,同时穿插保健按摩、伤科经验穴、易化牵伸术、伤科常用方药、软组织贴扎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并对以上知识点与体育运动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分类汇总并进行有机融合.与原来教学方式相比,由于增添了很多实用、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3、《运动创伤学》的课程优势与教学效果
3.1《运动创伤学》与《体育保健学》的区别与优势
《运动创伤学》与《体育保健学》是比较相近的一门课程,二者都是为体育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服务、以健康为理念的课程.
《体育保健学》中也会有常见创伤处置以及一些按摩技巧,然而这部分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相比之下,《运动创伤学》在这方面的内容更多、更全面、针对性更强.因此,两门课程之间既不冲突也不矛盾,而是在学习《体育保健学》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运动创伤学》在我院的开展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与《运动生理学》等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的课程相比,它几乎不受实验条件限制,这点对于以师范教育为主院校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对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运动创伤学》课程教学效果
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融合也变得司空见惯,运动创伤学的发展也需要吸收各个学科的优秀成果,取各家之长.《运动创伤学》的课程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实用的体育应用技能为目标,紧密联系体育运动实际与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体系、内容和呈现形式上大胆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材编写方式,充分体现国内外运动创伤学建设和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体育教育理念,使其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体育教育专业《运动创伤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尝试,教学效果好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然而从教师的上课感受来看,学生的出勤率与上课的积极有明显提高,课堂氛围较活跃.而学生们也普遍反映学到的知识很实用,应用性和操作性强,并有些人打算努力学好这门课程.
4、建议与结论
1、《运动创伤学》的教学应注重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目标要明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创伤学》课程教学要有自己突出的特点,要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
2、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运动创伤学》课程的教师要不断的完善与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要掌握好运动牵伸技术、运动保健按摩和软组织贴扎技术,以便指导学生更好的操作.
3、在一些师范类院校开展《运动创伤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弥补教学资源尤其是实验条件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对以前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与提高.
总之,体育教育专业《运动创伤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并且得到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要想探索出真正能够适应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反映运动创伤学的研究成果的该课程教学体系,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段意梅,陆国田,杨兴美,等.大理学院学生运动创伤调查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0,9(10):72—76.
[2]罗小兵,何栩,高丕明,等.再谈运动创伤“治未病”[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4):357—359.
[3]王予彬,王人卫,陈佩杰.运动创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4]任玉衡,田德祥.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4):377—386.
[5]甄希成.保健推拿[M].沈阳: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2006.
[6]侯乐荣,谢勇.郑氏伤科理论与临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
[7]罗伯特·麦卡蒂,杰夫·沙兰德.易化牵伸术:简便易学的pnf牵伸及力量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8]陈佩杰.软组织贴扎技术临床应用精要:肌内效贴即学即用图谱[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