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市场导向下体育人才分类培养和分层培养研究

来源:冶金管理 作者:朱琳
发布于:2021-08-17 共4143字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多元化、多重化趋势,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范畴。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医疗、休闲、健身等行业的客观需要,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社区体育、中老年体育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对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的需求数量、层次、质量逐年增加,对体育人才的专业化程度、多元化发展、多样性知识结构层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     高校;体育人才;分类;分层;培养研究;

  一、引言

  体育独特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国际交往的桥梁、搭建民心相通的媒介。“一带一路”视角下,也给我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交往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了巨大机遇与挑战,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领域的合作和产业链发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社区体育、中老年体育的市场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要在围绕“教学、训练、科研”的基础上,为“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培养经验丰富、学科精细、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学优质、成果对口转化等实力,实现多元化、市场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加快“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步伐,搞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市场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相接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革,结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与市场人力资源现状加快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塑造新的供需平衡、加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提高高校体育人才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校体育人才分类分层培养的现状及价值研究

  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的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不符,投入过大产出太小。中国杰出运动员代表姚明曾说过:体育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对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体育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首先要把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再培养体育的技能。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人为本”,学校就是体育人才的“蓄水池”,这也符合对体育人才运动能力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总体目标。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不平衡与市场接轨相对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尽管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但是高校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设计、队伍建设等环节的周期性改革与创新的速度相对较慢,赶不上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速度。加强引导,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是高校体育人才输出的总体目标。目前从总体的就业趋势来看,体育类毕业生还是倾向于学校教师、事业单位、继续深造等所占比例较大,从事社会体育、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少,这也是因为社会体育、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行业的岗位发展前景和福利待遇方面相对不是很稳定,对于学生理想中的工作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加强引导,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就业取向,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前景,从长远利益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奋斗目标。

1.png

  三、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体育人才分类分培养研究

  高等教育不断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就要求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实际对口专业的标准。这就和产品出厂的功能要求一样,都有自己特定的使用功能和实用功能,只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随着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规范化,对人才输出的质量也逐渐规范,持证上岗已成为门槛要求,例如普通话资格证、教师资格证、运动员资格证、裁判员资格证、教练员资格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运动康复资格证、紧急急救资格证、体育场馆管理员资格证、游泳救生员资格证和体育经纪人资格证、健身从业人员相关资格证等从业职业资格证,这样就要求高校必须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人才培养培育个性化、就业从业专项化。2015年我国开始对教师这一职业开始执行全国统考,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跟新的要求,体育人才市场的学校师范类毕业生配置也在逐渐走向规范化。这对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体育师范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一)学校体育需求【针对幼儿园体适能教育】

  目前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都在不断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学术型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不断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专科院校的发展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为提高办学定位和办学质量,各个省市的直属院校都大幅缩减专科招生比例,甚至已经停止招收专科学历专业学生。调查数据显示,

  全国目前共有幼专学校44所,部分学校依托学校师范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的良好资源,开设了幼师专业,但是体育师资培养相对缺口较大。

  幼儿园教育阶段相对体育课程较少,导致儿童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或者体育锻炼。研究表明,3-6岁的学龄儿童正直骨骼、肌肉、心肺、心理、免疫、情感等机能发育的高峰期,急需适当的体育活动来增进这些机能的顺利发展。对少儿开展体适能课程主要就是针对少儿身体适应生活、学习、运动与外界环境的综合能力而开展的对应的体适能开发活动。

  (二)学校体育需求【针对小学、初中基础体育】

  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初步掌握运动规律,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发展,为全面提高身体、心理机能,为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打下良好基础,为今后能过适应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升学压力奠定良好物质基础。

  (三)学校体育需求【针对高中运动技能提升】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运动损伤常识,为今后具备良好体育素质和较高的运动技能打下良好基础,为今后能具备一技之长甚至选拔高水平运动员储备体育人才。

  (四)竞技体育需求【针对高校体育需求和高水平训练队】

  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储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的、经验丰富教练团队和运动员作为基础。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较高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运动损伤预防,深层次的选拔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人才,这也是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关键环节。

  (五)社会体育需求【针对社区、中老年体育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的主要参与群体是上班族和中老年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和形式的而多样化,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产业、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快速壮大起来,且参与群体也主要是上班族和中老年群体,因此对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产业、社区体育指导的体育人才需求量逐年增长。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搞笑的人才输出、科技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其发展更提供一定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高校成果转化和人才输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促进、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背景下,地方本科体育累人才培养应遵循产教研融合培养多能型、应用型体育人才,充分适应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传统特色体育文化发展、群众的实际需求的总目标。也有利于解决体育人才的输入和输出的正比例关系和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六)国际体育需求【针对国际合作交流办学】

  “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次飞跃式发展的机遇,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创造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我国体育类大学“教学、训练、科研”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我国的着名体育类院校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无论是国际留学生体育教育,还是向国外输送委培或者定向合作高层次体育人才进修培训和研究生教育,都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成效。

  四、高校体育人才分类分层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

  处理好文理科关系,协调好学生文化科成绩、专业技术科成绩、综合素质培养的比重,加大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育比重。中国杰出运动员代表姚明曾说过:体育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对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体育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首先要把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再培养体育的技能。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人为本”,学校就是体育人才的“蓄水池”,这也符合对体育人才运动能力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总体目标。

  (二)培养模式创新

  在原有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人才梯队建设。可以结合学生专项发展的方向,进一步精细化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科研学术型体育人才培养群体【针对学术研究,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项技能型体育人才培养群体【针对竞技体育,服务训练和赛事指导】、学校教育型体育人才培养群体【针对服务学校,师范类教育培训市场需求】、社会实践型体育人才培养群体【针对社会休闲体育、社区体育,服务社会的体育市场需求】、国际交流型体育人才培养群体【针对国际交流,服务与国外对口交换生、委培及定向培养】。

  (三)政府扶持与市场接轨

  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也会受市场实际需求和学校供给数量、质量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市场的调控是影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的核心因素之一。协调和完善好体育人才的管理制度,尤其是高端体育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的输入、输出、培养的体制既有助于国家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体育人才个人的健康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为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教师队伍也需要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根据课程和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专业人才和送培在校教师进修培养相结合提升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曹卫东.北京体育大学设立"一带-路体育人才奖学金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J]青少年体育,2017(5).4.

  [2]庞博,王晓芳,王定宣.“一带一路背景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04):112.

  [3]王定宣,陈巧玉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 42(2):103.

  [4]侍崇艳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优化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2):90-93。

  [5]杨桦.从运动员、教练员、教师到多类别多层次-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07):6-8.


作者单位: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原文出处:朱琳.高校体育人才分类分层培养研究[J].冶金管理,2021(13):193-1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