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现代经济社会中,举办体育赛事已成为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形式与手段,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显著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经济层面出发来讲,体育赛事可以拉动城市地区的建筑、旅游、商业、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其经济地位显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体育产业发展计划,许多城市已经越来越多地把体育赛事纳入了思考范畴中。这既是体育赛事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被认同和接受的结果,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可持续地发展地区经济的内在要求。
2.体育赛事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提升城市地区竞争力
体育赛事承办对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从最近几届奥运会的例子得以证实,如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西班牙的巴塞罗美国的亚特兰大、那等都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一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地区,并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韩国釜山通过举办第 14 届亚运会,由一个港口城市蜕变而成为了一个旅游城市,也是一个有利的例证。承办体育赛事极大地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而它所催生的城市新环境又极地大提升了现代城市地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的增强也使体育产业得到更大发展的基础,城市竞争力与体育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同时,生活环境和商业投资环境的改善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与投资商,有利于推动城市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大发展。承办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过去可能更多地只在某一单方面的改善或拓展上,而现在则为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体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型的体育比赛,不但需要体育场馆的建设,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助于全面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条件,优化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市容市貌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对比赛场馆规格要求标准高,就需要有同样高标准的交通、通信网络等的配套设施与之相匹配,就必然会加大对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或国家都是这样借助承办体育赛事的契机来发展经济。例如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实现 2008 年北京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目标,于 2008 年前的 4 年内,规划建设了以下重点交通项目:城市轨道交通 300 公里的建设发展规划、市域公路通车里程 15400 公里的建设发展规划、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280 公里的建设发展规划、交通枢纽建设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发展规划、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规划等,总投资超过 1800 亿元。广州曾为举办 2001 年第九届全运会投资120 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了珠江大桥、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在环保方面也投资50 亿元,使的城市面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整个工程使广州市成为了一个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
2.2 优化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城市转型
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推动地区体育产业、旅游等第三产业空前快速发展,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旅游业、房地产业、体育产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取代第二产业的传统优势,成为第一大产业,为保证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地区承办体育赛事不仅借体育的影响力来改善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还促进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性质各异,但相互有紧密的经济联系的产业或行业的集合,通常表现为一定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使各地区经济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在具有紧密联系的条件下,这一过程可以使区域经济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产业集群的实质其实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是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向最优化配置。结合具体实际来讲,就是在体育赛事举办的城市地区选择以第三产业中的某个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它们发展规模和速度,同时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高效率协调运转的区域产业体系;对外突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提高与区外经济的互补性,对内提高区域各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协调性,形成区内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把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顺利适时的转换,使区域产业结构保持最优化。
2.3 有利于地区政治、社会的建设
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足够的就业岗位是保民生的根本要求,可以上升到政治层面的高度,在劳动力过剩的大前提、大背景下,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举措。这不但促进了城市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对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又是两个辩证联系的话题,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体育产业是消费服务业,也是大文化产业、大生活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地区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重民生的重要选择。体育产业在实际运作中与餐饮、酒店、零售、旅游等生活服务业的配套经营的现象越发普遍,这样的产业特征和运作趋势,从理论上讲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从实践上来看,其在促进就业方面也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型运动赛事的承办,将会给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些就业岗位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同时与之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环保、文化和旅游服务等产业也由此催生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新闻传媒、广告公关、零售摊贩等行业和流通环节中。
另外,以体育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为例,其工作较为简单,技术要求较低,从业人员可以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如:初级体育社会辅导员,体育服务人员等。因此,可以为受教育水平有限的或者刚步入社会的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创造了 2.5 万人的就业机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 3.4 万人带来了就业;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 1987-1992 年的筹办周期内每年新增就业人数 5.9万人;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动了 7.7 万人的就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 10 万人的就业机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累计提供 220 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其次,体育赛事的举办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举办城市地区市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是主办城市树立和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契机。不论政府、机关还是市民,都积极努力改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强烈的主人意识、文明意识和行为规范,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城市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另外,由于举办赛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观赏精彩纷呈的体育竞赛、感受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陶冶市民的情操,还能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的热情。
2.4 有利于推动承办地区城市化进程
大中型的体育赛事可以使举办城市地区形成庞大而活跃的投资和需求市场,激发城市经济的活力,促进对外贸易,同时吸引人才流、资本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向城市聚集。因为由体育赛事相关产业发展和赛会商业化筹资方式形成巨大的商机,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寻求合作机会,形成大的投资市场。经济交往的扩大将促使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空前活跃,从而推动对外贸易扩大,提高外商投资的信心和强度。
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带动和推动旅游业、商业、交通、通讯、传媒、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步伐。以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赛事能够对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起到很强的助推作用,体育赛事的举办还是城市的功能整合和城市的规划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契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全国的诸多城市都热衷于体育赛事的承办。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来看,举办一次大中型体育赛事可以加快承办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至少 15 年。以南京为例,作为江苏省十运会得主赛场,在 4 年内新建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大大改善了该城市的软环境,推动城市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至少加快了 15 到 20 年。
3.体育赛事经济效益分析研究
体育赛事的直接经济收益即举办体育赛事而取得的各类收入减去为举办赛事而购买商品与服务的各类支出的差额。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方面是赛事主办方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是赛事的不同层次的赞助商的经济收益。在具体实践中,比如企业的实物或劳务赞助(如球赛中的球、设备、工具、服装、印制品、或其他服务等等),是赞助者针对赛事的运作需求来提供,属于赛事的投入,在计算直接效益是时也要加以考虑。除了体育赛事的主要赛事活动之外,还可能有许多配套的活动举行,以配合赛事及举办城市地区宣传或吸引消费等为目的,如文化展示、文艺展演等活动形式。间接效益是指除了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之外所购买其他商品与服务的各类支出,以满足人们的其他必要需求。在举办大型赛事期间,由于各国各地来的参赛选手、媒体人员、外国观众及旅游者、赞助企业的代表等等,都会在比赛期间产生一系列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吃、住、行、观光旅游、当地土特产的需求等等。
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效益是指受到直接经济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两种需求支出的刺激,所产生的乘数效益。这些相关联的产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部门(包括保险、通信、宾馆、饭店、餐馆等服务业)、社会居民消费主体以及其他各行业。如这些需求带动经济发展,进而刺激进一步的消费,即一种衍生需求透过再投入产出而产生的产业关联效益。它有一定的无形性和潜在性,即在短期内可能见不到效果,更多的呈现出一种无形的良性循环效应,最终的表现当然还是经济的增长。
4.结论与展望
体育赛事所带动的相关经济效益早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体育赛事也因此已经成为发展体育产业与刺激经济的重要策略,然而,我国对于体育赛事的具体产值及其经济效益至今也未建立一套引以为准的评估模型或方法。在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衡量在实际操作上仍因各研究的定义不同等情形而造成评估数据的差异较大,没有一个定量定性的标准,以致难以客观比较不同体育赛事的效益或以具体数据把体育赛事的产值规模呈现出来。我们应当尝试构建简单的体育赛事经济效益评估模型,以有利于未来作比较研究之用,以期能在决策层对于地区是否举办体育赛事的博弈时或制定经济发展策略上,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依据,使得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评估研究的发展壮大,方能富于学术。
参考文献:
[1] 鲍明晓. 论体育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2] 鲍明晓. 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杨枝创. 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及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商贸,2010,(2).
[4] 张赛飞. 2010 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影响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8,(23).
[5] 马飞雄,左连村. 广州 2010 亚运会经济效益探讨[J]. 统计与咨询,2006,(5).
[6] 陈再勇,陈积勇. 奥运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