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及其优化调整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5 共5541字
论文摘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体育产业从进步到发展已经有 30 多年的时间。30 多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已经朝着多元化、多业态、全方位的方向迈进,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占 GDP 的比重已经高达 1%-3%,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发展阶段,但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体育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着眼于加强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正确认识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努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1 体育产业结构的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发展的“朝阳产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本文认为,所谓体育产业结构,就是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总量、经济性质、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的比例关系以及组织结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等与体育产业有关的构成关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仍是体育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必须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必须把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和具体措施。

  2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问题分析
  
  2.1 尽管从纵向比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但还没有发挥支柱性作用根据全国第一次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数据及 2009、2010 两年数据显示,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由 2006 年的 983 亿元增加到 2220 亿元,增长126%;占 GDP 总量比重由 2006 年的 0.46%增加到 0.55%,增长 20%;从业人员总数由 2006 年的 256 万人增加到 337万人,增长 32%;产业增加值以年均 22.6%的速度增长,尽管这几年的增长率都远高于同期全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水平,可还是与早在 2000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出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应当在 2010 年达到 GDP 比重的 1.5%的目标相差甚远。并且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占 GDP 的比重仅为发达国家的 15%-46%,并与发达国家占 GDP1%-3%的体育产业比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体育产业至今仍还没有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

  2.2 尽管体育产业“市场化”步伐加快,但公有制仍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体育产业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的服务组织和制造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总体数量的70%和 75%左右,从表面上看已经占主导地位,但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体育产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核心领域方面,国有比重还是高达 70%和 50%左右,表明我国体育产业所有制结构仍然为“国有偏大”,特别是一些体育赛事、体育表演、体育活动的举办均由政府承办,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基本没有主办权,而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也难以通过市场去获取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社会力量也更难以直接从市场获取优秀的运动员资源。

  2.3 尽管各地都大力加强体育产业发展,但区域和个项目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成功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后,我国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地区都把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不协调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发展最好、中部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发展较差。据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0%以上,中部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只有 10%左右,而西部地区则仅为 3%左右。并且运动项目间产业发展也极度不平衡,它是随着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不同,项目的观赏性不同,产业发展也不同,其中球类项目市场开发较好,而非对抗性项目的开发还未形成规模。

  2.4 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但核心竞争力相对还较弱
  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高度重视,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产业链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企业集团以及民间资本进入了体育产业。有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有各类体育产业机构近 40 000 家,总产出突破 5 000 亿元。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体育产业的产业链还比较单一,相互之间还缺少关联性和融合性。据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体育的核心产业仅为 15.37、外围产业占 3.56%、相关产业81.06%.这说明我国的体育产业还缺少核心竞争力,目前还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

  2.5 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品极为丰富,但高级体育产品十分匮乏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深入推广,人们对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体育产品已经十分丰富,基本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用品需要。但从目前看,我国的体育产品还停留在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设备等浅层次产业开发上,很大程度都是有形产品,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创新性体育业态相对较少,赛事、健身、休闲产品相对较少,特别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还没有与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就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我国的体育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

  2.6 尽管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较多,但其获利能力并不显着
  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保持了高速发展,从2006-2011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63%,占体育产业比重80%以上,这些产品出口到了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主要以加工(几乎所有的世界各类体育名牌用品)贸易为主,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很少,几乎都是一般贸易出口的中低档普及型产品,价格竞争强但质量竞争弱,并且这些产品的平均价格不到世界名牌的 1/10,虽然出口量大,但企业的·18·盈利水平很低。

  3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原则
  
  3.1 坚持错位竞争的原则
  我国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地区、各行业要着眼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牢固树立“发挥特色、错位竞争”的原则,立足于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扬长弊短,以区域和行业重大项目建设为着眼点,合理确定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努力把各地区、各行业的特色发展领域做精做优和做大做强。

  3.2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具有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和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必须把“市场导向”作为重要原则,特别是要立足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趋势,从市场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热点和消费趋势出发,抓住市场需求和市场走向,确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选择那些具有区域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市场潜力的领域和行业进行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要加强对市场结构、市场需求、市场趋势的调研、分析和判断,及时中掌握市场动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政府要出台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引导企业调整生产。

  3.3 坚持激发活力原则
  李克强总理在 2013 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彻底改变我国体育产业所有制结构长期存在的国有成份在核心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非公成份“大而不强”、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活的体制性弊端,以推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放开市场特别是要将核心领域交给市场,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

  3.4 坚持集群发展原则
  集群发展是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小而分散、大而不强”的体育产业结构性问题。在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产业集群”理念,以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思路对我国体育产业进行整体布局,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行业组织作用,我国体育产业重点领域发展过程必须走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各地区在发展体育产业和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加强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的集合,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体育产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

  3.5 坚持深度融合原则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的互动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入推进,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产业融合度越来越高,体育产业绝对不能走“孤立发展”的老路,而是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覆盖面广、关联度高、需求量大的优势,必须把体育产业与工业、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进行深度融合,既要提高产品融合性,又要提高体育产业内部融合性,更要提高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性。

  3.6 坚持政府对主导产业的引导
  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以继续推广全民健身为目的,实现政府对体育产业中主导产业的优化引导,形成多元化化投资结构和经营模式,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发挥各民族自治区地区自身的优势,开发和利用传统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来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
  
  4.1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措施
  国家要围绕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体育产业支柱作用,研究制定和尽快出台加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和法规,特别是要围绕破解我国体育核心产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弱势,大力加强对体育产业核心领域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土地、税收、金融、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此基础上,要着眼于把体育产业打成造成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确定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促进区域间、行业间协调发展。

  4.2 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
  体育休闲产业是我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发展。要以多元化投资为重点,既加大政府投入,更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休闲产业,大力培育和打造体育休闲产业品牌企业和集团公司。要以“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为重点,围绕扩大体育休闲场所为重点,加大政府、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和场馆开放转型发展步伐,扩展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的规模。要加强体育休闲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制定统一的投资、经营、管理、服务标准,促进休闲产业科学发展。

  4.3 积极推动体育赛事经济
  赛事经济是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着眼于打造“赛事经济”国际品牌,动员知名企业大力发展赛事经济,鼓励知名企业引入世界品牌赛事,吸引世界体育组织、体育运动员参加竞赛,倾力提高国际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赛事经济运作体系,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和动作模式,大力推动赛事经济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建立体育赛事行业商会、行业协会,使中介机构、中介经纪人等社会组织成为我国赛事经济的重要主体力量,提高赛事运作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体育赛事持续、快速、健康、创新发展。

  4.4 积极活跃体育产业市场
  以推动体育产业“市场化”为重点,大力加强体育培训业、体育彩票业、体育中介业等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以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重点,大力开放体育产业市场,使体育产业与汽车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且政府可适时开放民营企业对优秀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让运动员的绩效与市场相连,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能培养出高技能与高素质运动员,同时积极引导体育企业打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体育服装等体育品牌,创新公平竞争环境,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打造世界体育品牌。

  4.5 统筹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围绕推进体育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发达省份加大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重点放在核心领域、高端产品、国际赛事方面,推动发达省份体育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欠发达省立足区域特色、产业特色,积极开发具有区域性、民族性体育产业,形成体育产业区域间错位竞争、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5 总 结
  
  优化体系产业结构即是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体育发展加快发展的必经阶段,特别是在世界体育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更是迫在眉睫。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错位竞争、市场导向、激发活力、集群发展、深度融合和政府引导”的原则,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积极推动体育赛事经济,积极活跃体育产业市场,统筹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盼盼。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175~178.
  [2] Ho-jung KANG韩国体育产业增长的发展战略[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10~16.
  [3] 车建平,杨 帅。 广州市体育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88~91.
  [4] 朱汉义。从我国体育消费看体育产业结构的现实选择[J]. 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14~16.
  [5] 李 悦,李 平。产业经济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