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放开了对流动人口的控制,城市建设的发展劳动力大量涌入,加速了我国城市化建设。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得城镇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大大增加[1].《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 50%.
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发展过快相应的出现了城市群病,如环境、交通等问题,特别是城市人群的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加之城市人群生活方式的封闭性,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及人与大自然的接触减少了。信息时代的强侵入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脑力消耗增加,已经把相当部分城市人推到了亚健康状态[2].休闲体育所具有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对城市发展却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3].生态的农村休闲体育活动成为了人们潜意识里释放压力的一种渴望。城市健身场馆的出现永远替代不了人与大自然接触的那种舒适和向往,以往局限于吃喝玩乐的单一农家乐也正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记忆与视线,以体育为资源接触大自然的生态型,休闲式的"农家乐"正逐渐得到城市人的青睐,但无导向的开发与忽视农耕、民俗等内涵的"农家乐"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礼。
一、休闲体育的内涵与特征
休闲体育做为人们休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身心的锻炼具有其独特性,它是指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的亲身体验,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释放压力、休闲身心、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休闲体育具有自由性、文化性和主动性及非功利性等特征。
二、"农家乐"推广农村休闲体育项目的重要性
"农家乐"是上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一个朝阳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农家乐"基本上解决了参与者吃的问题,以及一些大众化的唱歌和打牌为表现形式的玩的问题。对于吃可以让体验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深层次的的玩方面,"农家乐"服务内容上没有深入挖掘出农家的休闲运动特色。如农村休闲特色的斗鸡、斗狗,斗牛以及草原上的赛马,山区的攀岩、冰雪地带的滑雪、河流地带的划船等项目,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易于参与的体验项目。这种融入大自然环境,具有乡村特点,带有农耕文化与民俗风味的休闲体育项目,正是人们所追求所怀念的体验项目。农村休闲体育项目在"农家乐"服务内容的扩展,更加地凸显了"农家乐"品牌的时代性与休闲性,让人们走出了简单的"农家吃、农家住"的思维模式。让人们能更深入地体验到农家的闲,农家的玩和农家的乐; 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农村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的交融。
三、"农家乐"形式的农村休闲体育发展概况
随着三农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差距在逐渐减小,近几年为扩大内需,国家对乡镇的交通投入加大了,交通的便利极大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副产品大力发展的同时,以"农家乐"为载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全面的普及。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以"农家乐"为经营实体的已达 150 多万家,纵观全国大大小小的"农家乐",有一定规模,能集娱乐、休闲、餐饮、住宿、健身、会议等于一体,具有明显农家特色的,具备对应的体育休闲项目的"大型农家乐很稀缺,单一的"农家吃","农家玩",给那些充满期待和向往农家乐的人们最真实的感受就是缺少原生态的健康娱乐项目,特别是休闲体育内涵的元素少。参与者生活积累的压力最终没有得到释放,体育参与的休闲性,娱乐性得不到充分体现[4]
."农家乐"要重点凸显乡村、民俗和体育的休闲特色,包括乡村的生态环境、乡土人情及农耕文化、乡村的健康食材等方面,要形成地域特色,服务特色等,要能让参与的人获得不一样的超值感受,来了还想来,让好的体验得到传颂,形成好的口碑。以农村休闲体育为载体的"农家乐"正好迎合了体验经济的同步发展。
四、"农家乐"形式的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产业链和生态链的无导向开发
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城市与城镇人群还自然的生态体育休闲性的追求,促生了农村休闲场所的急速发展,在食品安全隐患加剧的背景下,"农家乐"服务实体店成为了人们追求天然健康饮食的最佳场所。这种小型家庭作坊式的服务场所一度成为了"好吃"一族的最佳去处。去农家乐请朋友吃饭成为一种款待,集体活动聚餐去"农家乐"是种夙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餐饮为单一特色的"农家乐"(如农家餐馆)遍地开花,较多交通方便的农村道路旁开设了农家餐馆,一些良田和耕地被用于建设农家山庄。大量雷同的"特色"餐馆聚集在农村的道路两旁。以吃野味和土菜为招牌特色的农家乐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以漂流和登山、拓展及摘果等为扩充内容的新型农庄也逐渐得到人们的亲睐。这种中小规模的农村消闲体育场所投资一般不大,加上可廉价购买或租赁农村土地资源,进入农家乐休闲体育资源投资的门槛偏低,当地的村委会和相关主管部门为带动当地经济,在农家乐经营方面几乎不设障碍,大有多多益善的趋势。在投资者经营选址和项目开发上缺少合理布局、理性引导。野生动物的肆意掠杀,部分良田的占用,耕地的减少,沿路河段的众多电站兴建,都不利于农村"农家乐"休闲体育资源经营的良性发展。这种不重视产业链和生态链的无导向、无差异性的同行参与竞争,最终会导致农村农家乐休闲体(二)欠缺农耕、民俗、生态休闲及生态旅游的资源整合。
在以农耕文化为背景下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持人类的自我生存和发展问题,而生态休闲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活动是人们根据生活和身体的需要,以身体锻炼为基本的手段,在遵循人体身心规律的前提下,提高参与运动的兴趣和增强人的体质,进一步愉悦身心。其两者的目的性存在本质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参与劳动和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逐渐区分开来,城市人远离了体力劳动,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也无暇顾及休闲的体育活动,这种差异性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城市人群亚健康的出现。城市健身场所的全面普及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休闲体育活动的渴望,人们渴望的是还自然的体验生态休闲体育活动,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也是具有典型农耕文化背景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有的农耕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有着地域性差异的民俗休闲体育资源和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让很多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农耕文化、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慢慢地边缘化,有些甚至已经消失。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打破了参与人群的地域限制和民族差异性。经营者在农家乐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时要兼顾地域特点,民俗特色,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整合区域农耕文化、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及生态的休闲体育文化,并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五、农村休闲体育资源的开发
(一)结合政府规划引导合理的、科学选址
农家乐在近十年里,依托市场发展规律,其数量之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这种简单地复制模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规模效益,这种以家庭单位为作坊的,缺少体育休闲内涵与健康价值导向的"农家乐"经历过人们的初次体验后,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体验人群的外延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些农家乐还没有盈利就关门停业。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某瑶族乡交通比较便利的 320 国道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投资者想利用当地旁山依水的天然资源发展休闲体育类经营,购买了路边的农田或山地修房建农家山庄,短短的几年里就在不足 6 公里的路边建了 12 家"农家乐"性质的山庄。完全忽略了服务的生态性和产业性和体育参与的休闲性,政府在监管和规划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效用,当地的休闲体育资源没有优化配置。不到 2 年的时间全部关门,留下了废置的房屋等待出售。全国类似这样的农家乐不甚枚举。因此,在"农家乐"农村休闲体育资源的开发时,政府和投资者都要在生态链和产业经济视角下充分考虑到本地方优越的民俗风情,地理地貌级沉淀的历史文化为条件,依托市场的力量招商引资,在村民参与的情况下,合理的科学选址。
(二)体育主管部门力推和扶持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
随着单一"农家乐"市场的逐渐扩大,消费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权,休闲体育产业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稳定发展,就需要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方式。同时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国民体质状况的下降,特别是青少年体质水平近十年的持续下滑,体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亲民式的休闲体育项目更易被大家接受和乐于体验,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不能孤立的存在和被淡化,"农家乐"经营者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休闲体育项目,向当地的产业主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辐射内涵,例如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内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有傣族的嘎光舞、象脚鼓舞、纳西族的民间打跳、基诺族的竹竿舞及太阳鼓舞等;长沙市东屯渡每年一度的休闲特色体育项目端午节庆里的龙舟活动等等。体育主管部门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时,考虑到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性,融入农家乐特色力推当地的特色休闲体育项目,政府也参与农村休闲体育项目的宣传,做好服务工作,建立样品工程。让当地的居民动在其中,乐在其中。与此同时"农家乐"经营者们可以联合起来利用媒体和多种宣传窗口扩大特色休闲体育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错位竞争提升农村休闲体育在农家乐产业中的体验价值
近几年来,单一的休闲体育活动被零散的单项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了,民间的自发参与的休闲体育组织在逐年增多,如登山、攀岩、冬泳、自行车、滑雪等休闲体育项目,南方有南方的特色,北方有北方的不同,同一个区域不同的地方休闲体育的开展也存在差异性,尽管近几年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增加了,但是具体到某个项目的特殊人群还是相对有限,农家乐经营者在立足休闲体育项目开发时,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和相对的资源优势,打造强势的休闲体育服务项目,在人群的服务上以点带面,以近带远,形成品牌效应,在同一区域错位参与竞争,如长沙市雨花区山坳人家"农家乐"区别于周边其它农家乐,开设了骑马、桌上足球、桌上冰球和团队扩展等特色休闲体育项目,获得了较多参与体验者的亲睐。农家乐的错位竞争有利于行业的良性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优势资源的相对集中也有助于提升休闲体育参与者的体验价值。
六"农家乐"农村休闲体育的整合
(一)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生态休闲体育文化的有效融合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6].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如最早粮食加工的工具石墨盘,开启渔猎经济时代的"做网"捕鱼工具,及用于狩猎的弓箭,用于耕地的犁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元素,而生态的休闲体育文化就是基于传统的农耕文化发展而来,他们的区别在于农耕文化以解决生存和改善生活而产生,生态的休闲体育文化是当代人在接触大自然时以愉悦心身为目的一种体育参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让远离大自然的城市人越来越向往农家乐式的生活,但是这些参与人少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淡化了农作时代的那种耕耘的艰辛和收获季节的那种喜悦。农家乐经营者在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生态休闲体育活动中,让顾客全程参与体验,例如传统的谷子去皮及风车除糠等,让没有这种经历的参与者新鲜尝试,有此经历的体验者回味无穷。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休闲体育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农家乐体验者身心的进一步愉悦。
(二)"农家乐"农村休闲体育文化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民俗体育的形成蕴含着浓厚的农耕文化意味,有着很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其目的是以体育活动的形式来祭祀神灵或欢庆丰收,娱神、娱人、休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颇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党的十七大曾明确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7].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传统节庆体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8].
如山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抬花杠",祭祀神灵祈丰饶;"鼓子秧歌",欢庆丰收把舞跳等等[9].民俗传统体育来源于农村,根植和传播于农村,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怎么样继承和发扬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使命。农村生态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农家乐为载体的农村生态休闲体育文化目前开发的程度还有待提高,更需要经营者加强对当地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挖掘,在项目的开发中增设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并需要图文并茂的对项目进行展示和解释,同时为了提高参与体验者对民俗传统项目的兴趣和激情,可对项目进行娱乐性、休闲性的完善,并培养专业性的指导员对参与者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解说,从而加深体验者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识,为民俗传统体育的传承奠定基础。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因为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形式多样,项目繁多,农家乐以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平台,兼顾了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性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效益性。
(三)农村休闲体育文化产业与生态体育旅游业的渗透发展
旅游是现代人喜欢的一种短暂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特别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广大人们的喜爱,那种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民俗休闲体育文化在近几年来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衍生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产业,我国也把体育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旅游中的一项特种旅游。早在 14 年前,国家旅游局将 2001 年定位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年。推出过 60 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健身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体育旅游爱好者加入,这种生态型的体育旅游活动的推广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与体育旅游业的渗透发展,而农家乐农村休闲体育为体育旅游的生态化创造了条件,农村休闲体育文化产业与生态体育旅游业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助于产业链与生态链视角下农家乐农村休闲体育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马德浩,季浏。城镇化进程加速背景下提升我国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的策略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48):11-16.
[2]谢雪峰,曹秀玲。中国体育生态研究现状与思考[J].上海体学院学报,2006,(1)。
[3]焦敬伟,郑丹蘅。休闲体育对上海城市体育发展的文化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4,8,(8):186-189.
[4]杨蕊,文红梅。农家乐休闲体育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254-255.
[5]钟晨,孟凡强。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建设理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