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民俗体育也就是民间体育,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提炼出来的,保留着本民族或地区最原始的文化,通常是一种宗教或文化的表达工具而不带有商业目的,正是传承性使得民间传统体育穿越历史的隧道流传至今”江西省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具有宝贵的传统文化继承性、有发掘的价值性、强烈的健身性、多彩的观赏性以及浓厚的娱乐性。万载傩舞就是一例。虽然它的表演形式带有一定的宗教观念和封建迷信观念的成分,但是它的内心深处蕴含的深刻的、不可割裂的民俗传统文化。
“***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忘记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加以继承,既不能片面的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的讲厚今薄古。要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尤其是在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的今天,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把目光聚集到傩舞的研究、保存和传播工作当中,万载摊舞也受到他们的特别关注,这些都表明发掘、保护、继承和发扬傩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现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巨大侵蚀,以及我们学者、组织自身资金缺少等诸方面的因素,这种原生态的民俗体育已经越来越少的人去参与了。文革时有很多重要的资料、道具等器物大部分都已经被消毁,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民间老艺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资料文件、道具,因此,傩文化的研究还有待我们大家进一步发掘。
2 民俗体育的涵义
在清楚民俗体育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它是人文学科的独立学科,首先出现在英国,英语原名是Folklo。这个词首先是英国的民俗学创始人之一汤姆斯(W·J·Thoms)在 1864 年用萨克逊(SoxOn)语的两个词合成的,这两个词是 Folklo和了 lore。Folklo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the Folk),如果直译过来就是“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1878 年 10 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术机构,他们将这个词命名为“民俗学会”(Folk- loresociety),从此这个名称得到了国际的承认。
因此,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知识的科学。阿切尔·泰勒(ArcherTaylor)认为“民俗学是研究那些或者以口头的形式,或者是以风俗的形式,或者是以实践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形式”。博尔尼认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与先进民族无文化阶段中的传统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我国着名的民俗学家乌丙安说道“1923 年北京大学成立民俗学机构时还叫‘民俗调查会’,后来,又有了一些必要的争论,主导思想倾向于创造一个具有通俗特点的称呼,因而又分别主场把它叫做‘民俗学’、‘谣俗学’、‘民学’‘、民间文学’等。直到 1929 年 11 月,广东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翌年 3 月 21 日出刊《民俗周刊》后,‘民俗学’这个名称才逐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承认和广泛使用,直至今日。”
从总体上看,民间文化传统不见经传,不登大雅。它有鲜明的经验性以及实在性,始终处在我国社会里面较低层次的原生态的文化状态。
但是它又是以口传心授和行为的实体传播两种形式发展的。可以说,民俗学研究的是民众的、最低层的、原生态的文化。乌丙安认为民俗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俗学认为“这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大约含有四种不同的分歧:第一种认为民俗学只是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第二种认为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第三种认为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第四种认为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他还认为,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是“一、经济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生活礼仪等习俗都是重点;近来都市社会民俗也被扩展为对象。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于俗信的诸事项为主要内容的。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其中也包括口头文艺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竞技等事项在内。”[8]
以上可以看出,“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那么,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来看,都有那些习俗内容呢?诸如八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的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三月三赛龙舟……这些俗事在我国民间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从宗教信仰来说,舞龙舞狮、赛龙舟可以看作图腾的崇拜,而傩舞则是敬畏鬼神的崇拜。从这里可以看出,因此,民俗体育就是研究民众(民间)的、原生态的体育文化。
3 民俗体育和万载傩舞的关系
江西历史悠远,处于长江中下游,有“吴楚咽喉、右江之冲要”之说。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在民俗文化的繁衍传承中,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并存和发展的形态背景。由于深受崇神意识的影响,江西宗教祭祀的民俗活动相当普遍,祭祀“跳傩”非常兴盛。
傩,亦称“大傩”,是中国古代三大祭祀仪式(零祭、腊祭、大傩)之一。为了驱赶一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的灾难、疾病与不祥,傩被认为是最具神奇的力量的,它能征服自然,完善人类生存环境,是祭祀活动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9]
据“《万载县志》(公元 1826 年六修县志卷二之三)己载:‘傩庙,祀杨吴将军欧阳晃凡八,’另据摊舞老艺人介绍‘:凡傩舞队必须先会跳傩而后建庙。’推而可见,万载傩舞最退在明初就己形成。”[10]万载傩舞,就像深山璞玉,峡谷幽兰,习俗盛行,古朴祥和,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4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万载傩舞
傩舞年代久远,就全国来说,各地按照社会风情习俗,各地人们各自选择养心目中所崇拜的灵魂为傩神,但是各地的傩神都不一样。例如:江西南丰县石邮乡峡头山傩庙中供奉的傩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又称“太子神”。湖北武昌等地则尊远古时期的蚩尤为傩神,湘黔川的傩班所供傩神却是伏羲、女蜗(或姜良、姜妹),俗称为“傩公傩婆”。而万载所祀的傩神为一位武将,姓欧阳名晃,俗称“欧阳金甲大将军”。这位傩神的由来,在当地傩班老艺人中是这样传说的:宋朝皇帝(一说唐代李世民)为试龙虎山张天师的法术,叫二十四名鼓乐手藏于宫殿地底下,奏乐不停。
声称宫中闹鬼常有鼓乐之声,请求张天师驱鬼。张天师遵旨作法,取一碗冷水,念动咒语,鼓乐手在地下冻得一阵哆嗦,鼓乐手稍停,后又奏响。张天师又取一空碗,念完咒语后,用筷子在碗儿上一抹,二十四名鼓乐手的人头全部落地。
此后,这二十四名冤鬼在宫内闹腾不休。皇帝无奈,只好封他们为“傩神”,为首者“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千年万载,享受香火。二十四名冤鬼受封后立即飞出宫廷,飞行时身首分离,身子落在湖南,头落在江西。因此,江西万载等地在庙里供的傩神,只有头而没有身子。傩舞也因此又称“二十四戏”。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民众由于没有文化,便想出这么一个美好的故事,用这个故事寄托自己对这二十四名鼓乐手的同情,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个观点,即好人一定有好报。
他们纪念这二十四个冤魂的首者为“欧阳金甲大将军”,也是希望自己族人的生活在他的佑护下健康成长。“原始宗教并非同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类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的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出来的。”
古代人们由于生产力的影响,他们对自然地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只能被动的接受自然地考验。在许多现象中,他们试图对大自然现象,例如日生月落、电闪雷鸣、草木枯荣、动物至人类自身的生死,作出解释。这种梦幻诱发了祖先的“灵魂”观念。他们设想出一种寄寓于身体之内,但又不受身体制约、在人死后便离开躯体自由活动的“灵魂”的存在。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们便认为在世界里不受人的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支配的各种事物都受某种神灵的驱使。于是,所有影响作用人类生活的自然物就被幻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神灵。例如:
日神、月神、雷公、电母、玉皇大帝、土地、河伯……古代人们祈祷这些神灵的庇佑,希望自己能够战胜无法预料的又不可能抵御的灾祸,原始宗教由此发端。傩舞也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万载傩舞中人们心中的“灵魂”就是欧阳晃,俗称“欧阳金甲大将军”。
万载傩舞分为两种流派“:开口傩”和“闭口傩”,他们供奉的主帅都是“欧阳金甲大将军”,但是这两个派别表演风格的存在形式各有不同。供奉的潭埠、黄茅、双桥、岭东、高城等地的傩舞队是“闭口傩”,而马步洞口耕畲布和白良范塘两处则属“开口傩”。
“开口傩”主要以唱为主,还有做、念、打,动作比较古朴。“闭口傩”主要注重表演。“开口傩”中的《比刀》是“开口傩”的代表性节目,它既不象戏剧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于“闭口傩”中的中规中矩的表演,类似武术,但不同武术,它是集结了古代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劳动操作等形体动作之精华,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它的基本动作包括磨刀、淬火、比肩等。
“开口傩”中的《开山》有两个角色,分别象征日神和月神。“闭口傩”在万载流传较广,共有节目 17 个。按出场先后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杨帅》、《鲍三娘与花关索》、《小鬼钻圈爬杠》、《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前司郎》、《城陛传旨》、《土地》、《点兵》、《雷公》、《四大天将》、《团将》。其中《先锋》为“文傩”,余者皆称“武傩”。
以上可以看出,开山、先锋、功曹、绿品、杨帅、鲍三娘、花关索、小鬼、判官(钟馗)、上关、下关、童子、前司郎、城陛,皂班、土地、点兵、四大天将、雷公、傩神(即欧阳金甲将军,俗称大面子),除小鬼外,皆是“敕封欧阳金甲将军魔下”的兵将。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宗教信仰决定了万载傩舞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地理位置的优势促使了万载傩舞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氏族宗法制的彻底崩解,区域文化的格局开始逐渐的建立起来。地理的差别、经济的贫富、政治的稳乱、大师的并起以及从上古时代多姿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导致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即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和三晋文化。万载殷商时属吴,战国初(公元前432 年)属越,公元前 333 年属楚。秦时归九江郡。因此,自文化区域的划分上,万载即含有吴越文化也同时具备楚文化,下面,我们将从吴越文化和楚文化来探讨傩舞的起源。
首先说吴越文化,春秋时代的吴越,其地理位置范围指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古吴越文化的物质文化创造了理想的舞台。
风俗方面,“史载‘越人俗鬼’,‘祠天神上帝百鬼’。文种向勾践献破吴之术,第一条便是‘尊天事鬼以求其福’崇奉鬼神习俗的社会表现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经绝迹的人殉人衅制度,在吴越地区依然留存。
再说楚文化,它的分布范围大致在今两湖及河南、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楚文化的鼎盛期。楚地山川迤丽,民族混杂;楚国的历史,充满了蒙昧与文明。楚人有独特的风俗。他们相信自己是日神的后裔,火神的嫡嗣,所以服色尚赤、方位尚东。楚人在北方华夏和南方蛮夷的夹缝中建立自己的政权,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艰苦卓越,历经劫难,因而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志和尚武精神。爱国、忠君、念祖,在楚地翕然成风。对于先祖功业的极度崇敬和深切缅怀,导致楚人对于神、鬼的奉祀虔诚至极。不论宫廷、民间,“淫祀”之风极。所以说从地理位置上讲,万载即属于吴越文化,同时也属于楚文化。
万载傩舞中,《开山》有两个角色,分别象征着大自然中的日神和月神;以及“闭口傩”中的“土地”和“雷公”等都是和大自然相关联的产物,就正好和吴越文化中的“祠天神上帝百鬼”相对应,说明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万载傩舞中的“城陛”、“小鬼”、“判官(钟馗)”、“四大天将”和“雷公”等不正是楚人对于神、鬼的奉祀虔诚吗?正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日神的后裔,火神的嫡嗣,所以还能在傩舞《开山》中找到“日神”和以及“闭口傩”中的“雷公”影子。正是因为楚人有强烈的民族意志和尚武精神,我们才在“开口傩”中的代表性项目《比刀》里面发现它类似中国武术,但又不是中国武术,即同武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正是先人尚武精神的实践显示吗。
第二,宗法制度在傩舞中的体现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的亲情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它的确立期在西周。宗法制度是一种庞大、复杂但却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结构体系。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君王自命“天子”,即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普天之下的土地和臣民。从政治关系看,他是天下的共主,从宗法关系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及庶子)则被封为诸侯,他们对于位居王位的嫡长子为小宗,但是各自在其封侯内又为大宗,其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则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宗法制也适用于异性贵族。
从万载傩舞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宗法制度。“欧阳金甲将军”即是最高统治者,相当于天下的共主,天下的大宗。他打的旗号即“敕封欧阳金甲将军魔下”,正是这个“奉天承运”的旗号,才把大家聚集到一起。他的手下有一帮“得力干将”,例如和自然有关的雷公、土地、城陛等,和神话有关的四大天将、上关和下关等。万载傩舞里面,跳傩的人需要带着面具。这些面具共有二十四个面具,均系樟木雕刻而成。二十四个面具,面目各异,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做工精细。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先民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某种亲密联系,因此把它作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这种标志就是“图腾”。图腾有的是现成的自然物,例如太阳、月亮、鸟、熊等。有的是人们运用抽象的思维创造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的信仰对象,例如龙和凤等。
抽象的、并非真实存在的形态崇拜对象的产生,是原始宗教走向成熟的起点。
“它是人类思维进步的产物,从根本上体现了‘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了人’的宗教文化的本质”在24面傩面具中,大小和人脸一般,形态各异,但是傩神面具雕刻尤为精细,而且比其它面具都大一些。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正是宗法制度的体现。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尊卑秩序,通过面具这一中介,构成了它的伦理体系,从而使人们信从、尊奉无疑。
万载地区地处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区,在当地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受到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共同影响,从而诞生了对图腾的崇拜。这个图腾就是英雄,即傩神“欧阳金甲将军”,同时,傩舞本身基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先民认为他们的祖先死后仍然在冥冥之中关注着子孙的生活,或加以保佑,或加以惩罚。因此对祖先、自然神灵十分崇拜,时常祭祀。其用意清楚,这种活动不仅是为了尊崇死者的灵魂,而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把死者“灵魂”的力量转化为使生活生产获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源泉。跳傩舞的目的是驱赶赶一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的灾难、疾病与不样,人们试图通过这一系列傩事活动,幻想求得安详、和平的生活环境。数千年来,江西各个民族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更迭和战争,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给江西各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生活在农耕文明中的先人对许多自然现象和天灾人祸不能很好的辨别,弱肉强食的不公平现象时常发生。人们渴望自由和幸福,渴望着五谷丰登,渴望着风调雨顺,渴望着家家平安吉祥,于是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
5 小结
万载傩舞起源于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法制色彩。傩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驱赶一切对人类生存有害的灾难、疾病、痛苦与不样。因此它在精神气质上有勇猛、凌厉的。有些时候在傩舞过程中甚至带有某种的恐怖气息。傩舞是人类乞求神灵庇佑自己的,同时是驱、打“恶魔厉鬼”的,这里体现人类的抗争精神。在傩舞中,处处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宗教法制的烙印。傩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活动,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蕴含了古代人类生活、信仰各方面的信息。尽管 2006 年,赣傩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我们要继续挖掘和保护傩文化,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覃 英,刘少英,朱福军.社会转形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3):68- 7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4:100.
[3] 杨 群.民族学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 9.
[4] Brunvand,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 ,New York :W.W.Norton &Comnpany,1986:3.
[5]博尔尼.程德祺等译.民俗学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1.
[6]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7]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