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组织特点及社会效益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28 共5520字
论文摘要

  1、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回顾

  自 2011 年起,兰州市已连续举办 3 届国际马拉松赛。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于 2011 年 7 月 23 日圆满落幕,共有来自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8750 人参加比赛,其中全程、半程参赛运动员分别为 563 人、938人,参加 10km 的运动员共计 2279 人,而参加 5km迷你马拉松的运动员接近 1. 5 万人; 由中国田径协会、甘肃省体育局、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市体育局承办,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CCTV -5) 全程直播的首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德国、白俄罗斯、美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 48 名专业运动员,国内部分省市和高校的86 名专业运动员也报名参赛。经过 2 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吉尔马·阿瑟法和我国选手贾超凤以优异成绩分别夺得全程马拉松男女子组冠军( 见表 1) 。首届“兰州银行杯”国际马拉松赛的口号——— “激情马拉松,活力新兰州”,该口号反映出赛事举办地将古老的马拉松运动与兰州的城市形象完美结合,使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与黄河文化相融共通,将一个既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兰州展现给了全世界。

  在首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最佳马拉松赛事的基础上”,2012 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积分赛于 6 月 10 日上午 8 时在东方红广场鸣枪开跑。本届赛事不仅吸引了国内外 3 万余名跑步爱好者参与,男子全程金、银牌由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分别以 2 小时 15 分 18 秒、2 小时 15 分 21 秒的优异成绩摘得; 我国甘肃省运动员张景霞以 2 小时 38 分 2 秒在女子全程马拉松中夺冠,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运动员分别包揽前 2、3 名。

  而男女子半程马拉松奖牌被甘肃和青海代表队运动员收入囊中,可见,目前国内甘肃、青海两省在马拉松项目上具有一定的竞技实力。

  连续举办两届的“兰州马拉松赛”已成为全国品牌赛事,不仅为城市赢得了荣誉,也带动了马拉松运动的发展。2013 年第 3 届兰州马拉松赛于 6月 15 日开赛,赛事的主题词为“为梦想而奔跑”,参赛人数接近 4 万人,比赛项目分为全程马拉松赛( 42. 195 公里) 、半程马拉松赛( 21. 0975 公里) 、10公里马拉松赛、5 公里马拉松赛四个组别。本届马拉松男、女全程金、银牌均被埃塞俄比亚选手包揽( 表 1) ,而马拉松男、女半程金、银牌则分别被青海和甘肃选手包揽( 表 2) 。从全程参赛成绩上可以看出,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在速度、耐力、意志力上占绝对优势。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 2/3,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 3000 米,高原四周地势逐渐下降。

  因地处热带、地势高,大部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10 ~ 27℃,首都年均气温 16℃。埃塞俄比亚地形、温度与兰州极为相似,这给参赛运动员提供了适宜的竞赛环境,保证竞技能力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挥,得到完美的竞技表现,并取得理想的参赛名次和运动成绩。

  2、 新颖独特的比赛路线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起终点为东方红广场。

  比赛时运动员从东方红广场出发,沿途经过盘旋路十字达到天水北路,通过雁滩大桥跨越黄河,沿北滨河路向西到达甘肃农业大学校门口,在此转折之后,反向沿北滨河路经银滩大桥再次跨越黄河,沿南滨河路往东经“平沙落雁、读者大道”到达天水北路,最后经宁卧庄宾馆、盘旋路十字右转再次到达东方红广场,顺利结束比赛( 图 1) 。比赛过程中,参赛者既可以领略黄河两岸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也可以领略日新月异的城市和文化建设成就。此外,丰富的视觉效果,密集的人文景观也将为运动员创造纪录提更更大的可能性。

  【表1、2】

  3、 强有力的赛事保障

  由于马拉松赛事具有参与人数多,赛事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这对整个赛事的安保、医疗以及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体能保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赛事组委会以及主办方在每个站点设置了医疗卫生站、移动公厕以及饮水、饮料站,并在赛道两侧配备了足够的警力,维持比赛过程中的正常秩序。为了比赛过程中保证运动员能补充到充足的水,2013 年第 3 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共设置 8 个饮料站和 7 个饮水站。其中饮料站为运动员提供三类饮料,分别是自备饮料、大会饮料和矿泉水。沿运动员前进方向它们的摆放次序依次是: 中英文对照的“公里站点饮料站”指示牌,与之相隔 100 ~ 150m 处设有运动员自备饮料,大会饮料与矿泉水区之间的距离是30m( 图 2) ,防止比赛时饮料站点取水人数过多,造成赛道拥堵。同时也可确保运动员在每一站点都能取到饮用水。因携带自备饮料的运动员是来自国内外的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为保障每一位运动员均能取得优异成绩,各饮料站在摆放自备饮料时,根据运动成绩和到达时间,首先摆放的是男子运动员自备饮料,其次是女子运动员,确保每一位运动员精确、及时的取到饮料。饮用水摆放布局与饮料站基本一致( 图 3) ,所不同的是,浸水海绵区与饮水区中每一个取水点都相隔 10m,以便于进一步分散参赛运动员取水压力。

  【图1、2、3】

  4、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成功举办的地域性支撑

  4. 1 地理位置优势

  兰州市在地理位置上属典型亚高原地区( 海拔1500m) 国内尚无在亚高原地区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兰州百里黄河风景线为马拉松赛提供了最佳路线,每年 7 -9 月是兰州市的黄金季节,平均气温、平均湿度均适合马拉松比赛的气象条件。同时,甘肃目前拥有国家亚高原、高原训练基地,是国内外运动训练专家公认的进行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理想场所,这为兰州市举办亚高原国际马拉松赛吸引更多的参赛运动员。

  4. 2 文化优势

  文化决定品牌活动的高度、深度、广度和亮度。黄河自古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常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一部流动的历史。目前“黄河之都”已明确成为兰州的城市定位,“黄河百里风情线”已成为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的亮丽名片。

  兰州地处祖国大陆的几何中心,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丝绸之路、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非常突出,同时,西部奇境、敦煌神韵、黄河风光与少数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也构成了兰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所以必须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优势,把资源充分转化为马拉松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赛事的内涵,从而打造具备兰州特色的国际马拉松赛事。

  4. 3 高质量的比赛道路

  对于马拉松运动员而言,赛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参赛成绩,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主要赛道均位于兰州城市的核心地段,其中平凉路、东岗西路、天水中路是比赛的起终点,同时也是赛事报道的焦点,备受关注。因此,为保障赛事的正常进行及实况转播的质量,赛事主办方采用英达就地热热再生技术对赛道进行了维护。该技术具有速度快,施工过程中对交通、市民干扰小的优势,符合低碳环保,节俭办赛事的基本要求。

  兰州举办马拉松赛的优势在于,具有全国最佳赛道之一,既体现和宣传了城市文化底蕴,也有利于运动竞赛路线的设置。依百里黄河风景线而设的隧道,沿线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百年中山桥、白塔山、古老的羊皮筏摆渡等多处兰州著名景点和名胜古迹,让参赛运动员及观众领略兰州市“黄河之都”的迷人风采,感受丝绸文化、黄河文化的无限魅力,体验避暑胜地“夏都兰州”的清凉感觉。

  5、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社会效益的多维解读

  5. 1 打造文化品牌赛事,提升兰州软实力

  高水平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城市形象资源,它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影响的广泛性,价值的多元性,容易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可以作为城市营销的一个有力工具。当前,国内大中城市通过不断举办各类高水平赛事,不仅能够推动和促进举办城市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显著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并间接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高水平体育赛事带给举办城市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向社会主流人群显示与宣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开放,增加国际交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一流的城市形象需要举办与之相应的体育赛事来体现。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仅是体育领域内的活动,更牵动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对城市的整体发展提出了要求。

  通过连续举办 3 届国际马拉松赛,兰州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都获得了一次有效的提升,国外知名马拉松运动员的参赛,众多媒体的关注,央视的全程直播,让外界对兰州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充分展示了兰州人的精神风貌和开放的活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使体育赛事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城市活力的作用得到凸显。

  市政建设的各项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一次明显的改善,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也对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和运转大有裨益。同时,市民文明程度也借此有了一个全新的提升。

  5. 2 吸引合作伙伴,强化经营团队

  作为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顶级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运动用品赞助商,乔丹体育已连续三年( 包括第 3 届) 为来自全球各地的运动健儿提供兰州马拉松比赛服装、领奖服、官员套装及裁判服等运动装备,并全力帮助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马拉松是一项展现生命力的运动,具有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与乔丹体育‘跨越·新生’的品牌理念十分契合。”

  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负责人黄涛表示,在本届兰州马拉松赛中,乔丹适时推出了马拉松专业跑鞋和“风行”跑鞋,并在赛场外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号召市民们穿上跑鞋,开启“轻透跑·心自在”的运动体验。作为一个专业的运动品牌,乔丹希望通过体育赛事这一大平台向体育爱好者传递体育乐趣、体育精神,并将此作为企业的责任和义务。随着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知名度的提升,参与合作的商家越来越多,利润也在不断上升。不难想象,如果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能一直办下去,那么兰州将会拥有自己的经营团队,将经验作为“商品”进行销售,进一步扩大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有形体育商品和无形经验的市场份额。

  5. 3 搭建平台,促进城市全面发展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验证了“发展抓项目”这个硬道理。这一赛事不仅起到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广大市民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的作用,而且达到了增进兰州与世界各国体育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向世界全面展示兰州的优美风光和改革开放成果、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兰州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效果。更进一步说,通过马拉松精神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兰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一项涉及到城市建设、人文素质等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示平台。

  一项体育运动,当它的价值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时,它的生命力是短暂的,但当它与一个地区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其能量是无穷的。我们期待,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成为推动兰州发展、甘肃跨越的全新平台。事实上,从全国来看,通过大型赛事和节会的举办,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增强市民的归属感,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加快城市发展,是近年来各大城市在发展中探索出的一条成功道路。

  5. 4 举办品牌赛事,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马拉松不仅能让城市拥有自己的魅力与特色,还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这样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商业价值,3 届兰州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以使它成为“商战”的平台,而围绕比赛形成的运营机构也能从中获利。此外,随着赛事知名度的提升,更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首先,无疑对体育商品销售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通过马拉松赛相信参与全民健身的人将会更多,就会形成“体育消费”。此外,旅游、饮食、文化等各方面的产业也都会被带动。无论是以赛事为依托推动城市发展,还是通过特色体育赛事的举办,展现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内聚城市的向心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以其充足的准备、缜密的策划、精细的组织、不同的反响、将一项体育赛事所应发挥的优势都充分的发挥了出来,将奔腾不息的黄河文化与马拉松精神融在了一起,将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兰州展现给了全世界。

  5. 5 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针对未来的马拉松赛事,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比赛过程风险的防范。应借鉴他国经验,把防范措施想的更细,做的更扎实,更加重视健身安全的防范,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马拉松知识问答,联合科研、大学及医院的专家教授编写兰州亚高原马拉松赛专著。加强马拉松锻炼科学方法的宣传、普及,使参加者安全、快乐地参加此项活动。并加强马拉松赛与城市经济、文化、体育、旅游等的互动研究,建立兰州马拉松赛的科技支撑与保障体系。

  5. 6 借助兰马效应,提升西部赛事知名度

  马拉松精神的内涵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而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具有独特魅力的,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激情、活力,更能同荣同辱。因此,像马拉松这样的体育赛事能极大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同时它所产生传媒效应具有持续时间长、扩散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等一系列特点。通过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可以使国内乃至国外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关注兰马以及兰州周边地区的特色赛事,逐步提升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张掖汽车拉力赛、敦煌沙滩排球赛、嘉峪关铁人三项赛的知名度。通过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为西部地区构建交流、合作平台,使景观体育逐步进入体育爱好者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杨明,王江,董维鹏 . 我国女子马拉松备战柏林世锦赛高原训练的模式[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 8) :59 -61.
  [2] 王海,王大卫,李颍川,等 . 我国马拉松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 12) :46 -48.
  [3] 靳英华,原玉杰 .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 11) :1445 - 1447.
  [4] 徐卫华,谢军 .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管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 2) :38 -4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