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论文(最新10篇)之第四篇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由于物力、财力与人力等因素的限制, 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承接竞技体育职能等方面, 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以为高校走社会化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
1 高校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于现代体育概念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体育本身的范畴, 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民基本素养等综合情况。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战略的实施以及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 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帮助解决退役运动员深造的问题, 二是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是能够帮助体育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体育工作, 四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提供一定的力量。
2 高校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资源优势
我国经济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住宅区的增加导致了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的缺少, 限制了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发展。但对于高校而言, 实现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却具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力资源优势
在我国社会体育活动中, 非常需要具有专业的业务水平、合理的年龄结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 主要职责在于向社会大众传播体育相关知识与观念, 传授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 并开展社会大众体育工作。我国于1993年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至1998年约有1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据日本文部省1998年统计显示, 日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过10万人。日本人口约为我国的1/10, 却是我国人口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率的10倍。而我国直到10年后的200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才达到40余万人, 比例为1∶3300。
由此可以发现,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还比较低, 难以有效满足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因此, 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成功利用高校所具有的资源优势, 来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社会指导员。
2.2 物力资源优势
充足的场地设施与器材设备是社会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活动中, 还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设施配备不足的情况, 且大多数高校的物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仍然有很多场地设施处于闲置的状态, 特别是在假期,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 科研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科学技术已经开始不断地渗透到竞技体育领域中, 如今现代各项科技成果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运动的训练、竞技体育比赛、竞技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的决策以及竞技体育的科研等方面, 渐渐地竞技体育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通常情况下,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 在参加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尽管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与训练负荷, 但是只要掌握了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仍然能取得比较良好的训练质量。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竞技体育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困境, 主要集中于学生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教练员队伍的教学经验不够、发展高水平运动队所用的经费不足以及运动员生源渠道不够宽广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而也给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与社会体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 高校竞技体育要想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获得长足的发展, 就需要积极与社会合作, 借用市场的力量, 通过体育的社会化发展, 来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与物质保障, 促进高校竞技体育开展环境的良好发展, 从而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 帮助学校体育纳入竞技体育主流行列。
例如, 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市场化发展就是高校体育进行社会化发展的典型例子, 这一举措不但提高了高校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还有了地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 并在社会中树立了积极、健康、良好的正面形象,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3 高校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会体育意识为目标, 并积极调动学生对社会体育知识、技能等的学习自觉性。只有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形式的社会化, 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才能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
3.1 高校体育形式与内容的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校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象将来要走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也。因此, 高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 要站在国家、社会和学校角度来进行宏观的考虑, 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且能够符合社和发展需求的人才。基于此, 高校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时, 在保证与中小学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 并与社会接轨。具体的说,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方面的设置要面向社会大众体育,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多项具有普适性的健身方法, 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人才。
3.2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督促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 高校在强调学生学习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体育意识的培养, 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体育工作的引领者与指导者。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主要是在学校培养出来的, 所以, 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 要充分满足全面健身计划对于未来体育人才的发展需求, 以便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终身服务于社会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1) 高校体育要注意完善内部教育体制, 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
(2) 高校可以解放思想, 开拓思路, 合理利用体育场馆、器材和设备, 做到“国之财富利国利民”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 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 加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是新形式下社区与高校发展的共同需要。
(4) 高校竞技体育在依靠投入提高竞技水平的基础上, 应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走向社会, 面向市场, 寻求产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周莹, 申萍.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其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 (2) :29.
[2]丁英俊, 李海.日本社区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启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5 (6) :94-96.
[3]周文军, 杨方良.高校体育社会化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6) :91.
[4]黄皖林.学校体育与我国体育社会化[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3)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