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强“国际税收协定”合作
如对外工程承包涉及的金额较大,承包商可协调本国相关政府部门通过与项目所在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商,确定“国际税收协定”的书面协议或条约。对于承包商来说,“国际税收协定”的确定一是可避免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即国际税收条约通过协调国家之间税收管辖权冲突,从而能够避免或消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一纳税期内对同一纳税主体和同一纳税客体征收同样或类似的税;二是可明确国家间税源划分,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明确划清什么应由承包商所在国征收,什么应由项目所在国征收,国际税收条约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在缔约国之间划分出能普遍接受的税源,从而达到避免重征税的目的;三是可避免税收歧视,保证外国国民与本国国民享受同等税收待遇,不至于因纳税人的国籍或居民地位的不同而在税收上受到差别待遇,从而保护承包商在目标国的利益。同时,对于项目所在国来说,“国际税收协定”的确定可防止国际性的偷税、漏税和避税,以消除潜在的不公平税收,维护各国的财政利益,另外还能进行国际间的税收情报交换,加强相互在税收事务方面的行政和法律协助。对双方来讲,是解决税收收益分配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工具,可有效避免税务风险。
(三)劳工风险防范措施
项目所在国的劳动用工政策对国内承包商在当地幵展工程建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需要使用大量人力资源时,劳工政策将直接影响项目造价的高低。不少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居民,提高当地就业率,在外国劳务方面设定了 “工作许可证”制度,有的国家甚至规定了雇佣当地员工的强制性比例。因此,在对工程项目的进度安排时要充分考虑技术方案、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风险,同时重视对外关系的管理,尤其与当地工会组织的关系,处理好劳资纠纷。
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措施:
1.研究目标国的劳工政策
详细调研当地的劳工相关法律政策,了解承包工程对相关雇佣人员的要求和限制,比如在立陶宛建立核电站,该国的《核能源法》规定了只有在立陶宛境内拥有立陶宛签证或永久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在得到立陶宛共和国能源部与国家安全局批准后方可受雇在核设施工作;同时还需要关注当地对于外籍工人的雇佣要求,比如签证制度、工作许可证的详细规定、工作许可配额的数量等等,此外要全面了解当地法规中关于雇佣、解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定,包括劳工年龄限制、最低工资限制、最高工作时限、加班规定(公共假円工作)、假期规定、各类保险(类似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劳工技能培训、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政策要求,杜绝强迫员工劳动、加班和使用童工现象,在解除雇佣合同时应按规定提前通知员工,并支付补偿金;涉及到非洲进行工程承包的国内企业还要关注当地法规是否有雇主必须确保黑人、妇女及残疾人有同样就业机会等雇佣公平、黑人员工的特殊权利等法规的规定。
2.充分利用当地工会的影响力
根据当地法规要求,尤其是项目所在国有工会相关法律时,严格按照其规定搭建合理的工会组织,同时要高度重视项目所在国工会的作用,主动处理好与项目所在国相关劳工部门的关系,通过建立员工意见反馈制度,在项目内部制定合理有效的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尽可能避免与工会力量的冲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邀请工会成员参与项目工程管理,积极引导其成为项目工程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另外,要与外部工会组织搭建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取得当地工会组织的信任,处理好劳资纠纷;此外通过雇佣合同,明确禁止因某些方面的争议而进行的罢工,并且在合同中明确罢工期间雇主无需支付罢工劳工的工资,因经营所需或劳工有不当行为的,可解雇罢工劳工;罢工结束后,雇主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在劳动法庭主张其经济损失;此外,对于涉及某些方面的争议应尽量通过签署和解协议等方式解决,避免提交仲裁或劳动法庭解决。
3.重视项目所在国当地文化
在项目所在国进行工程承包时,要尊重当地宗教习俗和民俗,在编排工程项目进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宗教文化对项目进展的影响,比如巴基斯坦除了政府规定的全国性节日外,还有宗教节日,根据有关规定,雇员参加朝觐可请假两个月。另外在工程承包前,应从多方面的渠道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可通过驻项目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获取相关信息。比如在伊斯兰教国家进行工程承包时,与当地政府部门或者机构的会晤事件应与其礼拜事件错开,不要打扰当地人做礼拜,忌在公众场合饮酒或吃猪肉,特别注意男女有别等。
(四)环境相关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环境保护问题在各个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了项目所在国可能采用更高要求的环境保护标准,同时不断完善其相应的法律法规,这给对外工程的承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承揽对外工程之前,应充分研究项目所在国法律中有关跨国公司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方式及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内容,有效避免因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本地居民健康而引发的纠纷所带来的资金损失,同时承包商应树立环保责任意识,推行绿色承包理念,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措施:
1.熟悉项目所在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项目前期要调研项目所在国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其遵守的国际公约,充分分析项目所在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对工程承包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成本可控性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新加坡《环境保护和管理法》规定,所有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大气、水体、土地以及动植物的洁净和安全,任何企业和个人违法《环境保护盒管理法》等法规和规定,都视为犯罪,环保部门有权根据违法严重程度对责任人予以一定数额罚款,逮捕责任人并处一定年限的监禁;又如某国的承包企业在澳洲承包矿业项目时,完成环境保护审批就花了大概两年左右的时间,给承包商的成本控制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要科学评估承包工程的环保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以此合理的安排工程预算,避免在环境方面花费高昂贵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增加工程的不确定性。
2.加强工程项目宣传与沟通
对于一些大型的,特别是需要征求公众意见的工程项目,应提前做好项目的科普宣传,向公众普及项目的环保性、安全性和成熟性,让公众了解项目的技术及环保标准,使政府民众对项目的建立抱有足够的信心,通过承担当地必要的社会责任,参加当地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如教育、扶贫、环保、社区建设等),来提升公众对项目的好感;加强与政府的环保部门、民间的环保团体的沟通交流,建立友好关系,如有必要可定期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环境监测报告,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邀请有关人员参观已在运行的或在建的同类项目;另外要加强对舆情监控及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
(五)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合理分析知识产权的影响是国内企业到海外承包工程中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当面临着诸多知识产权壁垒时,应本着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许可方同意实施其技术或者规避这些壁垒限制的原则,充分把握并利用好目标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市场合作、交叉许可、支付对价等方式来换取许可方允许承包商在目标国的技术实施。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措施:
1.研究目标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开展工程承包的前期,首先要研究目标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主要的知识产权法律、涵盖范围,通过详细分析,筛选与承包工程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目标国的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以及目标国签订的国际条约、公约;其次要对专利的申请程序及审查体系、专利的执法体系以及侵权责任及救济方式有所熟悉;然后是了解政府及公众对知识产权的态度;最后对于一些特别的要求要予以关注。比如在南非承包工程,当地专利局对于专利审查采取的是形式审查,并且在专利授权后,专利有效期限内都要经受公众无效审査,因此前期需要做好专利检索工作,以免专利在授权后又被认定为无效;另外涉核技术在南非具有重要地位,南非对涉核技术的重视突出体现在对涉核专利的审批要经过能源局局长、国防部部长的特别审查。
2.详细分析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情况
承包商在对目标国进行工程承包前,因对出口技术进行充分细致的研究分析,做好相关审慎调查,了解出口技术的可能性情况、许可范围及许可限制,确保这些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合法性以及可转让性,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侵诉讼风险;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清楚这些知识产权是否属于被当地政府保护的范围,是否存在无法进行技术出口的可能。对于进入目标国所面临着的诸多知识产权壁垒,应该通过与技术持有方的市场合作(与许可方组成联合体承担总承包或分包工作,以弥补在技术上的短板)、交叉许可(承包商如对引进技术进行过改进,则可通过利用这些改进技术与许可方进行谈判,以技术交叉许可的方式换取承包商在目标国实施被许可技术的许可,如交叉许可的技术价值大体相等,双方可以免交使用费;如二者的技术效果或者经济效益差距较大,也可约定由合同一方当事人给予另一方当事人适当的补偿)、支付对价(通过谈判支付合适的对价,换取许可方允许承包商在目标国实施技术)等方式,突破相关技术在进入目标国面临的合同条款限制及许可方在当地的专利权限制,实现工程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