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护天然石
1)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天然石的开采量在逐年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开采、生产、销售及出口天然石第一大国。经调查 , 我国可用以饰面花岗岩的储量大约在 9.5 亿立方米左右。据近几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仅用在城市广场和道路建设中的天然石就有近 5000 万立方米。 目前,我国在开采天然石的过程中,包括设备和技术水平等还不是很先进,开采成材率一般在 15-20% 之间,开采设备好一些的成材率也超不过 30%,剩余的 70-80% 都变成了废石渣。即使按开采 30% 的成材率计算,开采三座矿山就会有两座多的矿山变成了废石山。矿石到了石材加工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又会产生出 30% 的下角料。这些废弃的山石,又堆成了新的废石山,一座座废石山的形成不仅浪费着宝贵的天然资源,长期以往还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旧有的矿山开采植被被破坏,新堆砌的废石渣占去了另外大面积的土地空间,又造成了新空间的植被破坏。有的地方由于堆砌废石渣选址不当,还发生了泥石流。宝贵石材的损失和自然资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
2)石材工业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在高速开采天然石材工业之后,相继开始大规模的进入生产合成石工业化时期。这些国家人造合成石的年消耗量现已占到天然石的 20%-30%.但在我国,目前仍处在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天然石阶段,人造石材的使用量很少,还不足天然石材用量的 1%.我国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如广场、步行街及道路缘石等,决策者总认为天然的就比人造的好,材料尺度大的就比材料尺度小的好等。为改变我国高强度开采天然石的现状,就须要对石材工业生产进行转型,将大量开采天然石模式转向为大量生产再生石材模式,使我国尽快成为再生石材的工业化强国。在这方面应该采取一些强制手段,该立法的就一定要立法。
2 采用透水性再生石材
1)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大多数城市比起二十年前几乎扩大了十倍左右,而且可以看出城市面积扩展的需求还会持续一个相当的时期。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地表也就被建筑物和各种阻水性建筑材料逐渐地铺盖,不透水、不透气的区域比例大幅度增加。据有关资料表明,很多城市的覆盖率在 80% 左右,个别城市甚至达到 90% 以上。这就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恶劣的影响。雨水不能渗入地下,致使地表植被严重缺水,地气被阻隔,难与空气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缺乏对城市温度、湿度的调节。因此,产生“热岛现象”.破坏了大自然的良性循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与气象平衡。此外,当下雨尤其是下暴雨时,全部的雨水只能靠雨水管道排出,当管道无能力及时排出时,造成城市积水,发生内涝。这些恶劣的后果,应该引起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高度重视,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这些后果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天然石材,多使用透水透气新型的人造再生材料。
2)相关研究机构在城市广场上对透水性石材的铺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监测,从数据中得出,当一场降雨量在 35 毫米时,地面的入渗率达到 80%,地面径流量只为20%,地表降温可持续两天。
3)前面讲到的那些发达国家已经从大量的开采天然石,使用天然石,改变为保护天然石,大量使用人造石。现在这些国家都在投巨资改造过去城市建设中破坏生态的种种错误,将不透水材料改用为透水性材料。如,德国将以前铺设的不透水地面,能改造的都改造为透水地面;在日本人行道及广场铺设的透水性地砖已达到全部人行道及广场的 80%,其车行道也达到全部车行道的 10%.而在我国,很多城市还在花巨资选择漂亮的大块天然石铺设广场,继续犯着破坏城市生态的错误。对此 , 我国应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对道路路面强度要求不高的、交通量负荷不大的,如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街巷路、小区路、郊游路、郊区路、公园路、公共广场、露天停车场、工厂区、学校、庭院等,能铺设透水性材料的地方就都要铺设,大幅度地提高透水性材料的铺设比例。规划部门在做城市规划中,包括总规、控规、详规各个规划阶段,都要明确做出使用透水性材料的规划。此外,在市政广场道路建设中,把利用透水性材料铺设面积比例的多少,透水材料有效利用率达到了多少,作为建设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进入责任考核制。
3 加强创新意识、生产优质产品
1)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不断的树立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掌握世界新动态,加强信息互联互通,潜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东西,善于接受新事物,并将其及时应用到我们的城市建设中。目前在我国也生产着一些良好的透水性石材,在抗压性、抗折性、抗磨性、耐老化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强度。有些色彩明亮、不退色的透水性混凝土产品,仍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研发更好、更优、更先进的产品。
2)可持续科学开采与大量研发生产透水性人造石材要协调发展,使我国从开采天然石第一大国尽快转变成为研发及生产透水性人造石的第一强国。 只要建设的决策者们及全社会的人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个节约型的、绿色生态的、大自然协调循环起来的、人居更好的城市,就不难建成。
参考文献
[1] 人造合成石,2009 年 1 月侯建华 ( 作者 ), 刘建平( 作者 ), 胡云林 ( 作者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人造石与复合板,2010 年 1 月 1 日胡云林 ( 作者), 蔡行来 ( 作者 ), 白利江 ( 作者 ), 中华全国工商联石材业商会组,黄河水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