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简单的讲就是一切与水有关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物质实体和水对人们生活与精神的影响等。西安莲湖公园以其独特的历史方式传承下来,而今这一文化特质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为此,我们对莲湖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
一、莲湖水空间的概述
1.莲湖历史背景
明代秦王朱樉取其高低不平地势引注通济渠水,在此建王府花园。因开凿人工湖,名叫“莲花池”.清康熙七年,巡抚贾复汉主持疏浚池泥,并改名“放生池”.1916年辟为莲湖公园,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之一。
2.水系的空间格局
莲湖被园中道路分为两部分,北湖种植了荷花,使“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碧”之景色呈现在游人面前,也是对于莲湖历史的再现。南湖主要作为园区盈利的手段。
二、莲湖公园发展现状
游客是感受地段文化的主体。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莲湖公园现有历史环境的评价,并以此为分析现状问题所在的依据。
1.文化的流失
莲湖公园曾经是西安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场所。如今,莲湖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休憩、交流的开敞空间之一。在调查中发现,高达43%的游客对莲湖公园的历史文化不了解,这说明莲湖公园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步流失。
2.产品品质下降
为了增加莲湖公园的活力,使莲湖公园正常运转,近些年来,不断开发游乐、商业设施。低品质、高强度的开发,使得莲湖公园更加混乱。游客提出应在保持公园现有商业的情况下,增加体现有关莲湖公园历史文化的特色商业。
3.旅游的开发利用
通过对现状调研发现,公园内主要有革命纪念碑、荷花池两处文化点。35%的游客认为,园区西边的莲花池最为吸引人的景点。可见,悠久历史的莲花池的文化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在访谈的20名游客中,有7名游客比较偏爱坐船游览景区,因为这种方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11名游客表示更愿意沿湖观赏风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水岸空间仍然是游客观赏的重点。
三、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基于一系列调查分析及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莲湖公园的开发模式,无论从文化保护,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最终,引发公园文化破坏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开发过于粗放
为了吸引大量人流,增加公园活力,采取的大量商业及娱乐设施以及水上游乐开发,忽视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城市规划和后续开发的脱节
商业摊位出售是园区内自主招商的,没有同城市规划衔接,因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商业摊位零散摆置。过多的娱乐设施拥挤在园区的西北角,使得园区西北地带嘈杂不堪。
3.水岸过渡空间不足
水岸过渡空间是水空间得以展示的前提,莲湖公园水岸空间围和元素单一,多以堤岸构成滨水空间的界线,使滨水空间成为难以亲近的区域。
4.水空间呈现游离状态
莲湖水系被周围茂密的树林所包围,通过这些植物无法观察到整个水面全景。且园区各个空间相互独立,使得水空间与园区其他空间缺乏要素联系。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莲湖公园水系开发利用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现在莲湖历史文化正在渐渐远去,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如何让人们“重回水边”,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1.特色定位
在莲湖公园第三次开发的同时,应以保护、突出水系历史为目的。把莲湖公园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开敞空间,强化公园中文化内涵的展示。
2.适度开敞
水空间要素特性应有别于一般的市民公园,水空间的植物配置应该控制高度,以保证良好的观赏视线。公园的其他空间应该与水空间相互流动、渗透,形成和谐的空间的关系,而不是使水空间成为孤立静态。
3.亲水可达性
良好可达性的水空间可以给旅客提供多层次的愉悦感。水空间的可达性应是有层次性的,直接的可达空间对人的吸引力不足,如连续的垂直的岸线易使水空间隔离。为了保住莲湖空间特色,我们建议营造亲水空间,如增加亲水平台、码头及休憩场所等。
4.加强管理
历史空间的开发是政府、开发商、城市市民以及规划设计单位等共同的结果。莲湖公园的商业开发应该以尊重历史文化为前提,增加体现莲湖历史文化的设施。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水质污染情况改造,恢复水的清洁度,从而形成完整、美观的水环境。
5.公民参与
公众参与是平衡市场与规划主管部门的关系,对水空间规划过程实施制约与监督的有效途径。莲湖公园的文化离不开水,因而对水的保护不能流于形式。没有水的存在,历史公园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要提高人们对水及水文化的保护意识,努力营造“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色。
五、结语
基于以上论证,我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水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可以共存共生。莲湖公园改建并非是将公园恢复成传统园林,应该在保护的同时,注入新的内涵。
(2)水空间是莲湖公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只有水空间的充分展示,才能使其在现代城市场景中有机生长。
(3)水文化首先必须在公园的整体中体现出来,对水文化的研究最终必须落实到空间实体中,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4)采用正确的方式将文化保护与公园改建有机结合,使公园在保护文化特色的同时适度开发建设,又能保持繁荣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游宏滔,王士兰。江南水乡城市水文化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5.
[2]郑玮锋。福州城市滨水空间现状及其有机构建对策[J].科技导报,2009.
[3]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J].城市问题,2010.
[4]宋伟轩,朱喜钢,吴启焰。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效益与公平--以南京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