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救助论文

在新闻报道中让求助信息在碎片化信息“顶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20 共1880字
论文摘要

  背景:

  1.“夹心”家庭为治病上学费用发愁

  中山市东区桥岗社区居民卢大仙一家,因为癌症,透支了所有积蓄。本就沉重的家庭负担,随着儿子考上大学,变得更加“压力山大”。丈夫患癌症,治疗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亲友债务。卢大仙又被查出乳腺癌中期,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中断了。儿子在高考中考了 613 分,上了一本线,原本是喜事,但学费问题,却因为“夹心层”无法得到政策帮扶。按政策,低保户或低收入家庭,可得到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司法援助等方面的救助待遇。卢大仙这样的家庭还差一点才够上“双低”标准,因此无法得到救助待遇。
  
  针对这一起报料,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跟踪报道,最后引发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该社会问题也得到广泛探讨。

  探索:

  1.单纯报道求助个案,大家“看不见”

  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将我们的认识传播开来,在没有什么比故事更容易传播的了。价值和故事,就像蒲公英与风的关系。

  原本以为,这个故事应该会打动很多人。虽然提前采访,却选择在高考刚结束报道。前一天刚报道其他孩子高考后怎样计划去疯玩,而这个失去父亲、母亲又患癌症的家庭,却在为暑期工、学费发愁。以为报道会换来关注和帮助,不过结果证明,这是我们单方美好的愿望,因为效果很微弱。

  报道出炉后,第二天确实接到了两个表示可以提供帮助的电话,但接下来,再没有收到其他反馈。在月底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这个家庭学费问题还不能解决。这个乳腺癌中晚期的母亲说:

  “我才四十多岁,病好了,就去打工,能还的”。我们在探讨中发现,单纯的求助性报道,获得的帮助确实要比以前少了。同样的报道方式,同样动人的故事,为什么现在效果打折扣了呢?是因为类似的求助报道得太多了?还是故事还不够打动人?如果我们再继续报道一次,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

  2.换个角度,这可能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这个微博时代,每天的实时交互海量信息背后,公众也易淹没于高度的碎片化信息中难以自拔。怎样在新闻报道中让信息在碎片化信息“顶置”,引起较大的反响,值得思考。

  个案本身是一个不错的悲喜交加社会题材,但在采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它背后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个家庭,本来就是典型的夹心层,不是低保、低收入群体,不能像双低家庭一样获得收入补助、看病补贴、学费补助等救助,但他们面临的困境又急需社会救助。这类夹心层群体,他们不幸的遭遇,他们在社会救助体系面前的无助,这本身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缺位和缺陷,只以收入衡量困难,与实际脱节。

  在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在分组讨论上都提到了这类“夹心层”家庭,这也说明“夹心层”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作为博爱之城的中山,在“夹心层”救助上,能否走在全省前面?在探讨现状之余,我们也通过南京的做法,专家的声音,希望能够推动中山先行先试。如果将个案进行延展,引出一种社会现象,那么他跟大多数人的关系会更为密切,吸引度和话题性会更强。

  3.抛出一个社会问题,湖面起波澜了

  我们的方向就聚焦在达不到“双低”标准,困难如此大也难获民政救助上面,于是就有了《一个城市“夹心层”家庭的困顿》的整版报道,除了写到家庭的现状、民政局目前的政策,还采访了政协委员、专家等。这个家庭就作为一个典型案列。

  这次,平静的湖面终于有了波澜。民政局的局长约我们座谈,他觉得“难获民政救助”,有点刺眼,他想跟我们沟通一下。这次座谈变成了一次局长专访,他对目前的民政救助政策做了详尽的梳理,还透露了最新的消息动向。“夹心层”家庭的困顿,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持续一个多星期,企业、个人、社会组织都打来电话希望帮助他们。这个家庭,上学和看病费用基本都解决了。反观前后一系列的报道,质量还是有一些粗糙,对这个家庭故事的描写不够细致深入,提出的观点也是点到为止。由于时间的关系,除了从这个家庭的困境,我们也没有走访更多类似的家庭,对这个群体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总结

  怎样让求助报道获得持续关注?慢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战胜快的。应该把新闻做成“奢侈品”,系统、深入、核心、娓娓道来提供大量事实与权威解释的作品。

  讲好一个故事还不够。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求助报道背后,必定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它或带着温情和感动,或给人带来勇气和力量等。但是,仅一个可以把人看哭的好故事还不够,因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擦干眼泪就忘掉。一个家庭的求助个案,是一个社会新闻,而一个“夹心层”是一个社会话题,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

  在关注和共鸣的基础上,媒体的声音才有“话语权”,这也是为何报道在抛出一个社会话题后,迅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参与到救助当中,无论对报道的效果、当事人的救助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山商报》A05版,2013年7月10日.
  [2]徐一龙.《感谢时间给我们好故事》.《南方传媒研究》,2012年37期 P50.
  [3]傅剑锋.《改变新闻民工机制 改变新闻粗陋生产》.《南方传媒研究》,2011年31期 p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