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而且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 对物理实验充满了好奇, 所以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趣味小实验, 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境、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理教学; 趣味小实验; 应用研究;
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引入趣味小实验, 可以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引入趣味小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上"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时, 笔者首先拿出一个粘满了气球的木板, 并把有气球的一面朝下放在地面上, 然后请一位体重较重的男生站在木板之上。此时, 同学们都认为男生站上木板后会把下面的气球给压爆, 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便让男生在木板上跳跃, 气球还是完好无损, 这时大家都感到很惊奇。笔者又请了一位男生, 让两位男生一同站到木板上, 同学们看到木板下的气球只是比刚才扁了一些, 但还是没有被压爆。此时学生们的物理学习兴趣高涨了起来, 纷纷议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紧接着再请一位男生站到只粘有一个气球的木板上, 等男生刚站到木板上, 同学们就听到了"砰"的一声, 气球爆了。此时, 好几个同学已经高高举手示意, 想要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两个小小的趣味实验的引入, 一下就提起了学生们学习本节物理课的兴趣。
二、加深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又处处离不开物理。虽然物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这么紧密, 可是许多物理知识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物理现象, 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善于分析、不勤于动手实验。在"走进物理世界"这节课中, 在将粘有气球的木板引入新课后, 笔者紧接着又用气球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吹足气的气球与毛皮摩擦了几下, 然后让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桌面上的碎纸屑, 气球把小纸屑给吸了起来。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相关的知识, 生活中也经历过相似的现象, 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其中的原理。这之后笔者请了一位同学来摇动静电起电机的摇臂。随着起电机迸溅出的电火花, 同学们发出了惊叹声。笔者适时地发问:"想想生活中、大自然中哪些现象和刚才的现象很像呢?"同学们又激烈地讨论了起来, 而后说出了脱毛衣时、打雷闪电时等许多事例。趣味小实验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了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又联系生活实际, 把所学的物理现象和实际应用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在四个趣味实验之后, 笔者又让学生们分组开展实验, 亲自用放大镜来观察事物, 看看自己的指纹和远处的物体, 然后请同学叙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隔着放大镜看物体, 物体总是放大的吗?物体总是正立的吗?你觉得和什么有关系?整个实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境, 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 构建和谐高效的物理课堂是每个一线物理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趣味小实验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走进物理世界"一课中, 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做互动游戏"你能站起来吗?", 简单、有趣的游戏中蕴含着所学的物理知识。首先, 笔者让同学们端正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双手自然下垂 (手臂不允许和桌椅接触) , 保证上身与大腿之间成直角, 两大腿与两小腿成直角, 然后让同学们试一试自己能否站立起来。此时, 课堂完全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物理课堂再也不是教师的滔滔不绝和学生的昏昏欲睡, 而是欢快的笑声、激烈的讨论。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很疑惑, 为什么有个别学生站了起来, 而大多数学生站不起来呢?学生们展开了又一轮的讨论。把趣味小实验应用于八年级物理课堂的教学, 真正优化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境, 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和谐互动。
总之, 把趣味小实验引入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是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点尝试。趣味小实验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 还能培养同学们的物理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真正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汪银盛。巧用身边之物加强物理小实验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07 (36) :109.
[2]别莱利曼, 格尔申宗。趣味物理实验[M].符其珣, 叶芳芳,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