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弊端凸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生极大变化,为提升农业竞争力,必须依靠农业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安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竞争力不足、发展资金不足、技术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为实现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必须培育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持续增强技术研发实力;发挥多个主体作用,扩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 :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生物技术是一切能够应用于农业领域的生物技术的总称。一般地,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应用到动植物培育、农业用药等方面,通过改良植物某些性状或者促进品种优化等来达到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当前,农业生物技术正在快速崛起,有效运用生物技术能够实现农业功能的多样化。从前,农业的作用除了解决温饱之外,还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现如今,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作物育种、动物繁殖、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多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可以说,农业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解决温饱问题,在维护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另一角度看,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打破了现代农业领域的原始范围,未来的农业发展将会因为生物技术的应用而出现更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基因工程在种植业中的应用,能够改良植物的某些性状,所获得的转基因产品产量高、品质好且功能较多,更能满足现代人对于物质的个性化需求;克隆技术、体外受精技术等能够改良动物品种,促进动物数量倍增,尤其对保护濒危动物保护方面意义重大;微生物发酵工程可以应用于各种谷物、豆类、饮料、酒精等产品的发酵生产。毋庸置疑,农业生物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增强农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利器。
一、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的价值
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极大变革,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些均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极大挑战。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迫切需要农业领域积极应用生物技术,借助于生物技术的优势来发展现代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不断转移的趋势下,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骤减、素质参差不齐,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及农业分工的精细化,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重视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主体作用。可以预见,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享用需要将更多社会精英人才吸纳到农业领域中来,新型职业农民必将成为农业领域的支柱力量,对农业生态技术成果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其次,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凸显,需要通过农业生物技术来助推生产经营方式的迅速转变。现代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难题,如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地质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增产一味施加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必须正视农村土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不断降低的客观现实,应用生物技术如发酵工程,能够生产出更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的微生物肥料,以此来取代化肥农药等,在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实现粮食增产。
最后,要提升农业产业竞争优势,必须依靠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整体落后于工业与服务业,为打造农业生产优势,必须持续推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向农业领域的不断渗透,争取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开发的动物激素、酶和氨基酸等饲料添加剂,能够增强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畜牧业的实际产量。
(二)重要性分析
第一,实现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能够确保粮食安全。
不论农业经营方式如何变化,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一客观事实。农业生产的根本任务便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面对持续上升的人口数量,必须通过农业增产才能确保粮食安全,而农业增产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不断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在种植业方面,不少专家学者对植物的抗逆性展开深入研究,并培育出多种优质的抗逆品种,如抗虫作物、抗重金属作物、抗病毒作物等,大面积种植抗逆性植物能够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其最终产量;在养殖业方面,运用生物技术能够加快动物繁殖速度,并提升动物繁殖数量。
第二,实现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将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等用于动植物育种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实践中,不少农作物会因害虫、高温、农药等因素而出现产量降低问题,利用生物技术,能够培养出多种抗逆作物,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不受害虫、高温、农药等问题影响,有效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的某些性状加以改良,这样能够延长果实的保鲜期限,有效避免产后损失。
第三,实现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污染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化肥农药不当使用、养殖废弃物过度排放等现象随处可见,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等情况不断恶化。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的蛋白质农药,比普通农药更加环保,能够间接地促进植物免疫能力的提升;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的含有合成氨基酸的动物饲料,对于降低动物氮排泄量、预防动物疾病等起到重要作用;利用生物技术将秸秆与其他物质一同发酵制成的粗饲料,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也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客观上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就是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过程。具体来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技术研发创新主体竞争力弱
我国生物技术类企业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研发人才匮乏等问题,对生物技术创新贡献度小。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只能依赖于农业科研机构,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单纯依靠科研机构难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必须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
(二)发展资金不足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开发,最终到形成批量的生物技术产品,这整个过程中的环节烦琐,需要经历无数次的研究、试验以及检测等工作,这种长时间的研究势必要耗费大量资金。现实中,因农业生物技术投资回报期限较长,多数企业或者受限于自身能力,或者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者因融资难等问题,都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势必会影响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制约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
(三)技术人才匮乏
农业生物技术处于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技术领域,科技含量高,对于科研人员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可以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成本高、周期长,不但要系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还必须积累多年实验室研究经验,才有可能独立完成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研发。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技术人才流向国外或者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导致农业生物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地区未能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作用,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也不积极引进人才,严重制约了农业生物经济发展。
(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国内专利申请注册数量远远低于国外。实践中,农业生物技术泄密问题时有发生,发明人、专利权人以及生物技术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技术保密监督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泄密后责任追究力度不足等,这些均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前文从创新主体、发展资金、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一)培育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为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既要重视企业的主体作用,还应当发挥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强化不同主体的合作意愿,逐步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来提升农业生态技术成果转化率。
第一,企业是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关键主体,应当允许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和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方式入股创办企业,引导并支持企业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要实时地成立专门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凡是对技术研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分红等,以此来激发企业内部其他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从根本上提升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部分创新意识较强的企业愿意出资购买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经过不懈努力完成了从技术成果到批量商品的转化,对此,可以考虑给予这类创新企业相应的补助。
第二,客观分析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改革方向,推动农业科技机构的市场化发展。例如,一些农业科研究机构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不得擅自推向市场;除此之外的其他科研院所,或者直接改制为企业,或者加入企业集团,不论何种形式,均有助于将其自有技术创新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趋势发展,将它们推向市场,以企业形式存在,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三,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发挥高校的信息挖掘能力,尽快筛选出成功率高的农业生态技术成果,并将其统一录入储备库。同时,农业院校应当积极联合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做好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管理与实时跟踪,及时掌握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
(二)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持续增强技术研发实力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比其他产业要苛刻的多。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实力,推动技术产业化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引进与培养。
一方面,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将农村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纳入政府专项计划范畴,从宏观上制定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培养经费等内容;地方政府要做好本土人才调研工作,弄清楚当地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数量、种类以及质量等,以此来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围绕市场需求,立足于人才培养现状,科学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培养出更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的生物技术人才。也可以定期选派一些技术水平高的科研人员到重点大学或者国外深造,或者鼓励农业生物技术类企业的管理者继续攻读MBA、NMBA等学位。
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要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农业生物技术人才自主创业,为其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可能降低其创业成本,有效激发其创业热情;针对博士或者博士后技术人才,还应当制定安居政策,给其提供安家补助或者提供人才公寓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海外留学生,尤其是在海外深造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人才,凡是由其创办的企业,在注册登记、土地使用等各个方面均可以享有与国内重点扶持企业同等待遇。
(三)发挥多个主体作用,扩宽资金筹集渠道
高风险、高投入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显着特征。扩展资金筹集渠道,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商业银行、政府等不同主体的作用。
第一,引导并鼓励企业重视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增加对农业生物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可以从销售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商务技术开发;当然,创新性技术类企业应当适当地提升技术开发费用的额度。
第二,各大商业金融要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发与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金融产品,扩大对企业、高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的授信规模,制定科学、规范的贷款流程,为有实力、有技术、有信誉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当然,可以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优势,开发出符合生物技术企业需求的信贷服务模式,为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争取更多融资。
第三,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带给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结合具体情况尽可能增加财政支出,以此来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工作。或者设立省级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基金,基数可设置为五千万元,并逐年以一定比例增加。这样,才能为技术研发提供源源不断地经费。需要强调的是,省级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基金的来源除了政府财政拨款之外,还包括科技部门的研发费用支出、高新技术类企业所缴纳的部分税费等。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知识产权保护
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市场导向、以企业为媒介、以应用为宗旨,积极制定符合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出台与之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为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应用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将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研发纳入政府科技战略规划之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展开技术攻关,并对使用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用于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建设用地,可减少其土地使用费用,在技术研发尚未成功之前,应当免征一切税费;科研机构、农业类院校等为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所购置的及其、设备等,可免征或者少增关税、增值税等。
除了出台优惠政策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好开发者的知识产权,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人员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一是要梳理现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条文,对其中的不当规定进行调整或者修改,并不断完善与技术安全、技术转让、专利申请、无形资产评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扩大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将转基因动物、微生物农业等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纳入法律规制范畴之内;健全知识产权法律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同时,加大对侵犯农业生物技术产权的打击力度。二是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力度,让科研人员、企业等不同主体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弄清楚知识产权的实质、内涵以及价值,并向社会大众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大众的法制观念,促使其能够自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同时,也能够提升发明人、专利权人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海燕,邓心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模式的要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09):44-45.
[2]李振唐,雷海章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及其实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 2005(04):54-56.
[3]崔辉梅等推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途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01):96-97.
[4]朱文,谢家俊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其作用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9(1):81-82.
[5]杨晓培浅谈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心[J]河南农业。2020(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