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水利工程在最初的规划设计或者是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主观或者是客观的原因,使得工程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样的话,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行中,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做好长期的维护工作,使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促进农业发展。
1 水利工程的养护管理现状
1.1 我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我国的水利工程大多是 20 世纪 60 年代所建设的,年代较为久远,设备也较为陈旧。如今,很多的工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涵管断裂、堵塞、渗漏、软基及白蚁为害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给水库带来了潜在的危险,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灾难发生,带来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是十分巨大的。而对于堤坝工程,有些堤坝偏低,有些堤身断面较为单薄,还会存在土地质量低下、堤坝坝基严重渗漏等问题,在洪汛期就会出现管涌渗漏,甚至会出现溃堤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1.2 管理上不够重视 , 存在疏漏
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问题导致的水利工程部门缺乏维修金的现象反映了在制度管理上对农田水利工程维修的不重视,这样就会造成很多设备年久失修,工程上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决,大大缩减了其效益。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大家普遍重视枢纽工程,忽视对其相配套的一些工程,比如对一些水库来说,水渠的配套系统建设疏于管理,就会使水渠出现淤积,一到放水季节,就会浪费很多的水资源。
同时,也由于水利工程的缺乏管理,机械设备也常常丢失,一些重要的设备,比如变压器、输电线都是被盗对象。而对于设备维护的不重视导致很多设备依然出现了故障却还在运行当中,这也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1.3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对水利工程本身的不重视,致使工程的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达标,这就出现了很多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玩忽职守,不按规章制度操作,也会给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造成极大的损失。也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机构的不健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接不能顺利地完成,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2 加强水利工程养护管理的措施
2.1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要想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首先必须从制度管理上加以重视。要针对于水利工程的各项事宜制定合适的、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得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事项和内容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要以可行性为考核标准,使制度符合于实际,能够具体落实才是一项好的制度。
2.2 强化管理养护队伍建设
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具有连续性的工作,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要稳定住管理养护人员的流动性,一方面要加强对管理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完善竞争制度,对管理养护人员的聘用做一个严格的标准,把好质量关,避免出现走后门、靠关系的不专业人员;可以在员工上岗之后定期地举行一些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地提升其业务素质,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员工在工作中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危险的现象;要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不能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这是对国家、对人民极不负责的,也是违反我国的法律的,对这种工作人员,坚决不能姑息。
2.3 降低运行成本 , 提高养护水平
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养护项目是非常大的,这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作为支撑。在农田水利的管理和维修方面也要考虑到成本的预算,因此,首先把好对管理养护人员的审核关,要确保他们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而不是只是在做所谓的无用功,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也要注意有些设备的再次回收利用,对于一些可用的核心硬件要进行及时处理再回收,这样不仅可以控制运行成本,也节省了国家有限的资源。
2.4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水平,首先就要加强水利施工的安全管理,要保证生产安全。具体来讲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尤其要注意生产的安全,将安全责任制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加强对水利施工的安全管理,才能使各种制度都得到落实;二是要落实全面的安全技术措施。不同的施工队伍即使是对相同的施工地点和施工内容在关于危险点的评判上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会造成不一样的安全隐患。为了及时地消除这种隐患,各施工队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将自己范围内的危险点和解决措施及时告知施工方,从而消除由于施工方的接洽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总之,在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问题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安全管理意识,调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就能够将水利工程的维修和管理养护中的各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使维修和养护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文。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6,(04):41-42.
[2]马月林。水管体制改革应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J].山西水利,2007,(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