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网络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8 共8599字

  四、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内容变化

  在传统社会思潮中,一方面,社会思潮具有特有的政治诉求特点或政治性目的,因此,大量社会思潮牵涉的主题以政治为主,或以政治诉求、政治纲领为最后依归;另一方面,传统社会思潮的内容也注重强调理念性、精神性等抽象层面的问题,以某种自我认定的绝对的正义作为思潮诉求和主张的出发点。此外,在内容指向上,社会思潮多指向某个党派、政府或官员的施政主张,对某些政策提出批评,并提出在表面上看来更具道义和合理的政策主张或政治纲领。然而,在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内容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一)社会思潮趋向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网络时代,由于多元化特别是草根化思潮主体的作用,社会思潮的政治性内容在弱化,而其社会性、经济性内容在增强。在网络空间日益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很多社会思潮脱离了对政治正当、政治权力等诸多政治性元素的考虑和阐释,而更多地注重社会问题、经济矛盾、利益冲突等的解决,并且某些社会思潮刻意表现出“摆脱政治”的特点。总体而言,社会思潮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全面关怀,如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甚至介入现实,影响社会。[9]

  通过对热点和问题的介入,试图实在化地消除民众日常生活的不满或契合民众日常生活的需求。

  具体地看,一些社会思潮注重具体的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民生型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正如研究者指出的,社会思潮明显地“向下偏移”,不再过多纠缠理论问题,而往往紧扣人们普遍关心的收入差距拉大、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阐述观点或政策主张。[7]实际上,只有契合具体问题和民众关切,思潮才能在民众中获得关注或生根发芽。

  (二)社会思潮日益关注非道德层面的实利

  以往的社会思潮主要是从学术层面关注问题,从理论层面表达对公平、公正、正义以及自由、平等、民主等抽象理念的关注,很少直接关注现实的利益问题。然而,网络时代社会思潮关注的视角大多从对理论的研究转向对社会现实利益问题的探索,试图从不同视角研究、思考和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11]

  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较少考虑和关注理念和道义的正当性、合理性,而更多地考虑利益的可能性和实现机会。因此,当前的社会思潮争论明显地表现出利益的争论,社会思潮对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争夺实质上越发成为利益尤其是实在的经济利益的争夺。人们接受某一思潮,不再只是停留在思想认同层面,而是更关心思潮所表达的观点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诉求[9],特别是关心自我所关注或信奉的社会思潮能否实在化地增加个人的物质利益。由此,一些社会思潮开始重视非理念层面的、可操作性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彰显个体或群体利益诉求的对策。

  (三)社会思潮的粗放化、激烈化与暴力化

  在网络时代,社会思潮话语的高雅性、结构的严密性、观点的精确性、思想的深刻性等特质不再保留。一些粗俗、世俗的话语和观点会在社会思潮宣传中出现。

  此外,在传统社会思潮宣传中,为了体现学者的风范以及增加内在说服力、感染力,社会思潮比较注重以平和、平实、辩证的语言和观点表达某些见解、主张和诉求。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社会思潮主体和网络空间话语特点及话语吸引能力的变化,社会思潮宣传者日渐放弃了平实的语言、深刻的观点,也放弃了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思潮观点的论争。网络时代中的各个思潮主体在社会思潮表达、争论中越来越表现出话语的攻击性、观点的批判性、主张的极端性、对策的针对性。同时,由于感到思潮观点、话语争论的无力或乏力,一些思潮人士逐渐走上了暴力化道路。即社会思潮原本具有的以理服人的品质不再彰显,而“以力服人”“以势服人”的特点不断扩大,于是出现了思想的差异和论争归结到以街头斗殴的暴力化方式解决。

  五、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变化

  当前,社会思潮传播进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时代。[12]网络思潮主体生活在现实和虚拟两个相互交融的场域中,导致网络思潮的发展横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13]

  无论是传统的社会思潮还是新兴的社会思潮,都注意到了网络非常显着的传播功能。实际上,网络等新传媒方式的崛起,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世俗性的便捷通道。[14]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于互联网的快捷便利,社会思潮往往容易快速传播。[15]传统社会思潮依靠口头传播、报刊传播等的传播格局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的传播能量进行着多元传播。

  (一)社会思潮日益重视网络新媒体传播

  社会思潮发布者或传播者可以利用多种形态的网络平台同时发布某种话语、观点,实现社会思潮的及时性、共时性或弥散性传播。[4]各种思潮在互联网上几乎都有各自的“阵营”,除影响较大的门户网站与官方网站外,思想理论性的网站已经有一定规模,其中一些网站正成为一些思潮的重要阵地。[16]思潮人士综合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制作视频节目、建个人博客和微博等新技术手段,扩大传播渠道和范围。[17]在论坛影响力彰显时,推动社会思潮进入论坛或直接开设思潮论坛,在博客成为大众关注的媒体时,社会思潮博客化进程加快。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加快了进驻微博的步伐,而随着微信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思潮人士将微信作为思潮生产和传播的新空间。总之,新媒体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也是社会思潮不断获得新的成长空间和新的传播载体的过程。

  (二)社会思潮日益注重立体化和圈群式传播

  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非常注重整合多元媒体,以最大化社会思潮传播能量和效果,特别是网络思潮传播者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传播社会思潮并取得了明显效果。[18]例如,一些社会思潮以网站为平台,在网站上设立新闻专题,也开设博客,并利用网站进行传统传播形式的宣传,如在网站发布思潮交流会信息,在思潮网站发布思潮新书信息等,让网站成为集合所有媒体和传播方式的“门户”和“平台”.而思潮人士则通过演讲或在互联网上开设论坛等形式宣传社会思潮[16],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写文章、建博客、作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或借助书籍、报刊、大学讲坛、文艺作品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17].网络时代社会思潮注重集合化、联盟化、立体化传播,以通过集群传播和泛在传播获得效果最大化。除了重视立体化传播,一些思潮精英或领袖也注重展开圈群式传播,利用网络、论坛、QQ群组、微博粉丝群、微信朋友圈构造内部型的思潮小团体,在思潮小团体中培养忠实的信徒,并借助思潮小团体进行思潮的再加工、再改造,然后借助忠实的信徒在更大范围传播改造了的社会思潮。

  (三)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更容易得到传播

  传统社会思潮注重对社会某个问题的揭露与批评,并从中总结出前进的路向,因此传统社会思潮往往具有医治“社会疾病”的进步品质。然而,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提供了不受限制的表达观点的空间,因此各种类型的社会思潮都可得以表达,并且一些思潮人士仅仅为了个人利益或满足需要而进行话语表达。由此,一些对政府或社会不满的人士汇聚在网络空间,大力度、高频次表达各种不满,在网络潜水或网络表达的过程中,找到了契合自我情绪和倾向的话语、帖文,并进行传播,造成了一些具有负面作用的思潮或某些思潮的极端表现形式正在利用互联网这种媒体形式广泛传播,[9]从而出现了越是消极、保守、落后的思潮,越是腐朽、没落、反动的思潮越能获得关注和传播。而这些思潮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大众的认可,一方面反映了现实大众特别是一些草根大众希望满足基本的低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社会普通民众甚至一些反现存秩序和体制的分子借助消极落后的思潮释放不满或开展抗争。

  六、总结与讨论

  网络对社会思潮各个层面的影响正在随着网络应用的推广化和深度化而日益显现。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宣告了传统的社会思潮发育、传播与生效模式的消亡,同时也宣告了新的思潮生产、传播、演变模式的成长。网络造成的思潮形态、品质、内容等的变化既让许多传统思潮人士不适应,也带来了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引领或引导思潮发展的迷惘。但网络大潮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网络对社会思潮的影响需要正视,也需要关注,并从可能的角度和维度进行分析、引导甚至干预,以避免社会思潮无限地消解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陈伟军。 互联网上的思潮激荡与利益诉求[J]. 现代传播,2011(11)。
  [2]李玉娟。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互联网多样化社会思潮[J]. 武警学院学报, 2008(9)。
  [3]刘建军, 梁海森。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演进与面向[J]. 人民论坛, 2012(15)。
  [4]方付建。 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1)。
  [5]李鑫生。 互联网对社会的冲击、影响及其对策[J]. 山东人大工作, 2003(3)。
  [6]董海涛。 多元社会思潮与新闻媒体的目标追求[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4)。
  [7]解松, 夏宁。 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 理论探索,2008(5)。
  [8]袁博。 对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社会思潮的社会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3)。
  [9]王业,韩冰曦,康培。 2011重大思潮调查报告[J]. 人民论坛, 2012(3)。
  [10]方付建,王国华。 当代社会思潮:发展取向与干预方式[J]. 长江论坛, 2010(3)。
  [11]刘凯。 网络思潮是把“双刃剑”[J]. 学习月刊,2012(12)。
  [12]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 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J]. 政工研究动态, 2007(6)。
  [13]刘波亚, 郭燕来。 内涵·特点·路径:网络思潮的本质探析[J]. 理论与改革, 2012(3)。
  [14]陈伟军。 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导向调控[J]. 云南社会科学, 2010(3)。
  [15]吴春红。 网络境遇下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思考[J]. 湘潮, 2012(1)。
  [16]王炳权。 论社会思潮的传播与调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5)。
  [17]单刚。 当前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及引领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17)。
  [18]方付建。 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策略研究[J]. 电子政务,2012(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