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公共管理服务理念对高校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得到提升
大学生走出大学校园后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实际效果会对直接对高校的声誉产生影响。高校要落实好对学生的服务工作,运用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进步,在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之后,学生就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就是良好的服务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同时也是服务者。
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不是一个包含情感因素的职业。服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树立社会服务理念,这样才能为社会进行服务。现代大学生也认识到了社会的形式,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完善自我,学生创办了种类繁多的社团,积极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例如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这些都呈现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在不断的提升。
(二)教育行政理念正在由权利向服务进行发展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树立服务理念,这也将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定位,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工作的行政人员应该成为管理者,社会公众在向政府提供税收的同时也是政府需要服务的顾客。所以政府要将人民的利益作为重点,加强自己的服务意识。
顾客趋势的制度让服务者对他们的顾客有着一定的责任,高校的直接顾客就是学生,所以高校要构建将学生作为顾客的教育工作模式,尤其需要高校辅导员和老师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高校在服务上也采用了很多措施,比如定期的问卷调查、老师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高校的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让学生进行评价等,这些都能体现出高校的在管理上正由权利理念向服务理念发展,这也是新公共管理的要求,只有将学生当成是顾客,才能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主动。
(三)老师的管理方式由管制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
服务功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一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作为教育者没有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行为上不展现为人民服务的示范,将很难去影响和教导学生。站在新公共管理的角度而言,老师要多和学生交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尽量去合理的满足。要以理服人,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尊重。新公共管理服务理念让高校的老师在教育模式上出现了转变,由之前的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
二、公共管理的服务理念在高校中的应用措施
(一)使用竞争机制,提升服务效率
之前传统的公共管理认为你如果不强迫一个人去工作,他就不会去努力工作,重要是采用控制的形式提升效率。而在新公共服务理念将尊重、承诺、公平等这些思想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那种将效率作为唯一标准的观念。高校中不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注重公平、合理以及多元化的层次。新公共管理服务理念要求在高校提升服务效率的时候引进竞争理念。
在高校中采取竞争机制,对高校教育经费拨款制度进行改革,将高校经费的渠道来源面向社会,推进高校生活管理社会化的实现。比如市场、政府、学校结合之后出现的各种“官产学”、“产学研”的形式,基础设施的竞争性招标以及后勤外包化等鼓励私人投资公共服务行业。这样能够打破政府的垄断现象,提升高校管理服务的质量,还能够有效的环节政府出现的财政问题。
(二)对各项职能进行定位,加强服务理念
高校要想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意识,就要对教育观念进行重新的定位。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转变成为教育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高校教育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部分,政府要合理的提高高校的自主权,让高校教育更加丰富和灵活,让学生能够加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能力。在服务理念下,学校和老师都是教学的引导者,一起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和学生在职能上有明确的定位,加强服务理念。
(三)采取科学的手段加强服务意识
新公共管理引入了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比如绩效评估、目标管理、分工细化等,这对于降低教育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加强服务意识有着重要作用。现代高校都是由不同的系部不同的学院组成的,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结构的分化也加强了高校管理的难度,让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分离,这样也加强了管理的有效性,并且管理的独立性也有利于适应新公共管理的要求,提升服务质量。
结束语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其中包含的服务理念正在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新公共管理服务理念对高校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渗透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高校要想顺利的开展教育事业是离不来服务理念的。
参考文献:
[1]侯秀芳,王栋.新公共管理的服务理念在高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01:193-194.
[2]李雪.新公共服务视阈下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完善[D].东北大学,2010.